「認真效率看得見,政見一屆就實現。」
這是台北市議員徐弘庭在選區競選看板上的口號。順口溜一樣好記,卻讓人不禁納悶,什麼樣的政見,可以一屆就實現?
查找徐弘庭臉書官方粉絲團,這句口號旁邊還多加了一句:「台北更多可能。」
台北怎麼樣可以有更多可能呢?官方粉絲團上公布的政見不多,倒是不斷強調,經過這屆任期的努力,台北辛亥路聯外道路擴建在111年會完成。同時,他也大力宣傳,在這屆成功推動Youbike 第三責任險,保費由市府支出。
這兩項其實不算是政見,倒更像證明自己真的做「一屆就實現」的有感政策。
針對未來的台北,徐弘庭提出多蓋幾間博物館的想法,理由是讓故宮的300萬件藏品可以同時展覽,成為華人文化首都。四年任期內通過議會預算,蓋一到兩棟博物館建物預算不算難,的確也可能做到一屆就實現。
至於,讓台北有更多可能的其他重要問題,例如,台北人口快速老年化的問題、危險老化住宅建物過多的公安問題、產業創新升級速度過慢專業人才不斷外流的問題、進駐台北的國際一流外商愈來愈少、台北商業環境落後於新加坡等鄰近城市的問題……不只在徐弘庭的政見裡找不到討論,在其他市議員、甚至市長候選人的政見裡,都不見針對未來的治理思考與論述。
不能怪候選人。
在台灣的政治選舉文化下,不管白、藍、綠任何陣營的候選人,在政見裡討論10年、20年、50年的未來、思考國際競爭和社會永續,明顯是缺乏政治理性的選擇。
我們對於政治人物當選後施政是否「有感」,斤斤計較。
在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曾有民眾提案,候選人選前的政見,若當選後無法兌現,應以刑法詐欺罪起訴;理由是要「讓候選人無法劃大餅,提出說的到卻做不到的政見,對2,300萬的國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除了嚇阻不當候選人亂開選前支票,也可還國家一個乾淨的選舉環境。」
聽起來很有道理。
政客選前說要保護環境,選後卻無聲無息地介入環評通過開發案。選前說要解決地方債務問題,選後卻反過來大力舉債蓋蚊子館。選前說經濟發展最重要應該招商引資,選後卻每天跑地方作選民服務,企業主卻一個也不認識。每一次的欺騙,政客的私利與公眾的損害同樣昭然若揭。的確,跟詐欺犯沒兩樣。
社會大眾對這個現象如此有感,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上週也以同樣的理由,抨擊競爭對手無黨籍的現任市長柯文哲沒有在任內完成社子島的建設、也沒蓋好任何一條捷運,是騙子。
矛盾的是,姚文智在抨擊對手的同時,也說很多政策四年不可能完成,總要有個開始,「如果四年沒辦法完成,他打算做八年的市長。」似乎,這把拿來傷對手的刀,很難不回頭傷到自己。
只有做得到的政見,對 2,300 萬國民,是否真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中央和地方,政務官或民意代表的任期都是四年。如果做得到的政見,就是展現政治責任,那麼台灣的政治治理,就只看得到四年內可以規劃、溝通、執行到讓選民有感的政策。
民主社會的政治人物,是我們的產物。
在台灣,一個理性、愛惜自身政治聲望的政治人物,一個想要避免被當作詐欺犯的政治人物,寧可作花公帑就能有感的修馬路、蓋公園、建博物館,也不會去碰需要10年、20年才能收效的國土規劃、人口政策、移民政策、城市競爭力辯論。
我們鼓勵政治人物作容易推動、無關未來且可輕易卸責的小事。因為,那些重要卻不容易做的大事,需要專業、需要辯論、更需要說服選民。這些,正是我們吝於參與、懶得面對的。
也就難怪,選票上那些等待我們圈選的名單上,愈來愈多那些,小事做起來認真有效率、而且政見一屆就實現的候選人了。至於未來有沒有更多可能?找找看,誰敢推一屆作不完的重要政見,或許能找到答案。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圖片來源:BuzzOrange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