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多波豪雨為南部帶來淹水災情,因為降雨量是10年罕見之大,已超出排水設施所能負擔,號稱「海綿城市」的台北也有146處淹水,呼應行政院長賴清德所言「這樣的雨下在哪裡不會淹?」而大家也更意識到,一座城市除了防淹,「排水速度」也是關鍵,相對於雙北退水超快,北台灣的基隆就因水退不去、釀出不少災情,也讓基隆市長林右昌被罵翻。

那麼,中台灣呢?

圖片來源:台中市水利局

以台中為例,這波豪雨的最大時雨量落在潭子區108mm、大里區85mm,早超過行政院水利署一級淹水警戒值(40-60mm)範圍;但過去逢雨必淹的台中,這次雨停後平均10到20分鐘,積水旋即退去,市民這才驚覺「看不見的建設」可能「更有建設性」,但為何沒有首長願意做?

容易淹水的中南部,不是更該做嗎?

開始做很痛苦、做了也看不見:水治理與交通

因為「水治理」需要考量的面向錯綜複雜,除了氣候變遷難以精確預測,還要加乘社會系統變化的不確定性,並仰賴系統性思考,然後在權衡下進行決策,可是最終常被四年一次的台灣選舉結構絆住,「不立即見效的政策」通常還沒開始就結束,尤其還可能在建設過程中擾亂市容,導致工程沒完成、水退不去,口水也跟著來。「水治理」和「交通建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水治理」無外乎「防洪、防汙、提升水的接管率」,而這些都是在地面下發生的事。台中在整治綠川的過程中,就先被質疑是「表面政策」,但台中市水利局解釋,綠川在整治後,每天可以截流大約2萬4千公噸的晴天汙水,並在淨化後把「乾淨的水」放回綠川,讓綠川水質大幅獲得改善;同時,綠川還設有「排水箱涵」以解決中山綠橋的通洪瓶頸,增加了中山綠橋88%通洪斷面,滿足區域排水25年洪水頻率的保護標準。這就是透過「重新看待一條河川」、重新思考舊城的過去與未來,一種新舊揉合的新典範。

https://www.facebook.com/LyuChuan2018/videos/1995733563787819/?__xts__[0]=68.ARBg-9Kg-Yd_2K7dKjBWY8u0omFduuLqF1gYjx9LKxHTbkZ7aajZCCoB9NK-68pgNTgn__KeiEwyhRiQSuC0LaGXcVljKjvsLypnrkjiMuNZvdwHQarRWjmbBIUj3m4Sl-dzlHwRFmRVlqtoNI6koek97YWI76sfYp6R_Y4-quJ9XgS-esBz3w&__tn__=-R

而另一方面,截流的污水則透過水湳、文山、新光等3座水資中心處理。其中,「水湳智慧城」今年9月底才剛試營運,它可有台中「中央公園」的稱號,設有12感官遊具設施,更依地形設置5座滯洪池,兼具雨水暫置與防洪功能;這次通過連續豪大雨的考驗,讓原本每天11萬噸的污水處理,提升至26萬噸,再配合每年3萬家戶的「污水接管」速度讓水治理一氣呵成。而在飲用水的部分,自來水普及率也從2014年的94.02%,上升到今年6月底的95.8%,成長幅度為六都第一。

圖片來源:林佳龍臉書

如今,「通水」管線暢通了,自然解決一半的「淹水」問題,如同「路平了」交通也會順暢許多!台中路平專案喊出「四年500公里」,目前已經達到478.96公里,且不少交通壅塞點也獲得改善,除了調整綠燈時間、加強取締,也透過智慧交通監控系統來監測,讓台灣大道壅塞情況不再,同時新增交流道以分攤台3線的車流量。另外,台中市還加碼一億補助汰換二行程機車,有效改善「移動式汙染源」,讓台中市106年PM2.5年均濃度跟105年相比下降了11.4%。

洋洋灑灑列出政策,很容易被質疑在「數政績」,尤其這些政績目前僅「微改善」市榮,但無庸置疑,對市民的生活絕對有極大影響,特別是後續的加乘效果,例如縮小城鄉差距。

過去被漠視、現在被重視:青年、教育、社福

「城鄉差距縮小」的影響範圍甚廣,包括能藉此讓中年願意返鄉、降低青年失業率、帶動產業薪資調整等,同時對教育、社福跟治安也會有連鎖反應;同時反過來,這些受影響的項目,也能再縮小城鄉差距,變成正循環、加速城市進步。

可惜,正循環非一蹴可及,而總被漠視。這些關乎「人力、人才」的問題,只有在發現「沒人」時,才會有感!但台中在四年前,已經開始在做。

https://www.facebook.com/forpeople/posts/2007391252652082?__xts__[0]=68.ARBMHITeXCQzL4HGGpGgkI0R-qbUar39KIxzwnuugzdHJ9Ol6xGLOU8zOZpFa6sIT0-GNRhGS3xNsdKUNaf9gelC5zF1E6KLdOiBLf0ec8RKkCOdmJCbcVSqiMZWUenU71l8f-OqpyyLJAL6Uj8Xxputo_XIYcJosAzlJHShOP7K0s3SrHO2-Q&__tn__=-R

對人才的培育,從源頭的教育、到出社會後的再教育,得一氣呵成,否則就會出現斷層。一方面,中市新建圖書館、補強老舊校舍,並逐年為校舍裝冷氣,另一方面力推「職訓媒合工作」,課程涵蓋工業、商業、服務、餐飲、資訊及新興產業等,輔導青年投入台中勞動力市場,也透過「返鄉青創基地」和「青年加農」等計畫,活化在地產業,並同時降低失業率。統計到民國107年上半年,台中的失業率降到3.6%,是六都最低,但工資成長率在這三年卻是六都最高。

言至此,讓年輕人有資源能擘畫未來,看來已經完成大半任務,但當今社會另一大挑戰是「高齡社會」,無形中又拉開年輕人的貧富差距。因而,中市府依序推出「721托老一條龍」等政策,目標都在整合居家、社區、機構等資源,形成良性循環,希望創造就業機會之餘,也讓社區有活力,幫助青年返鄉在地就業。

安頓好上一代跟自己後,「低生育率」的國安問題是另一挑戰。台中不斷增加預算推「托育一條龍」政策,並增設公立幼兒園,希望增加年輕一代增產報國的誘因,沒想到效果不差,台中出生率跟著提高,0到6歲的幼兒跟四年前相比增加一倍,也讓台中成為全台人口第二大都市,發展相當快速。

不過,城市快速發展有好有壞,借鏡鄰近城市才不會讓方向走歪。

讓城市「高速發展」很簡單,但方法跟方向對了嗎?

離台灣很近的上海,這座城市的高速發展沒人敢否定!燈光璀璨的夜景,加上東方明珠塔與一眾超高層建築,美得讓人屏息,但天一亮,不用低頭就聞到陣陣臭味,低了頭卻找不到問題根源,這就是「看不見的建設」的威力,發展太快就容易忽略。

前紐西蘭總理(1997-2003)Helen Clark曾經說過:「紐西蘭不會強調所謂的拼經濟,紐西蘭只想把這塊土地顧乾淨,做好所有環境保護,因為、土地若不乾淨,再多的錢,拼再傲人的經濟,人都可能活不下來,那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檢視了台中十大「看不見的建設」,包括水治理、交通、綠能、產業發展、農業、青年、社福、教育、城鄉差距與治安,絕不是要誇它做得多棒,因為政策得滾動式檢討、改進,不過方向對了就不會錯太多!畢竟對一位首長來說,把錢花在討好市民的煙火秀、蜂炮等活動,再簡單不過,但有誰會顧全民健康,去做那些一般民眾看不到的地下工程?

推薦閱讀:

台中四大施政檢核,看看林佳龍能否打動中間選民的心與選票
37% 選民未表態,選民對台中市長的期待是什麼?
網友點盧秀燕 10 大荒謬,笑稱「選舉就是智力測驗」
把「叫青年訂政策」當成青年政見,盧秀燕是敷衍還是無知?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