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開打,人們爭論川普的貿易戰究竟是有勇無謀的大老粗秀,還是見識深遠的美國霸權大業再興。在這樣的新聞熱潮裡,我們應該要注意「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 這半年的一連串動作,已經透露川普美國製造業復興的整體戰略性端倪。

七月在舊金山,DARPA 邀請全球超過百位半導體業頂尖研究專家聚集,主題聚焦在 DARPA 正全力推動的「美國電子復興計畫」,根據 DARPA 官網上的資料顯示,這個計畫的目的要解決摩爾定律的物理限制問題,復興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在 2025 到 2030 年內為美國提供重要的電子技術能力。

本週三(2018/9/5)開始連續三天,DARPA 將舉辦 60 週年科技研討會,議程主題也高度集中在「美國電子復興計畫」往外擴散的相關議題,目標都是如何維持美國在全球電子製造業的「絕對競爭優勢」。

美國對習近平一帶一路政策的長期戰略回應

DARPA,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成立於1958年。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太空領域打敗美國;美國國防部立即著手成立專責組織 DARPA,任務是「防止美國遭受科技突破,同時針對敵人創造科技上的突破。

DARPA 獨立於美國軍方常態軍事科技研發之外,以專案研發任務編組的方式運作,資助大量尖端科技發展專案,我們現在使用的網際網路、行動GPS技術等都出自DARPA之手。直到今日,DARPA 仍然在維持美國科技霸權上扮演關鍵角色,以人工智慧技術範疇為例,矽谷尖端科技公司如 Google 在智慧機器人領先全球的研發成果背後,其實都有 DARPA 的影子。

DARPA 近來對半導體產業技術革新的關注,可說是 DARPA 任務中針對敵人創造科技突破的一環。這裡的敵人,指的正是習近平掌權後的中國。

不管是貿易戰,或是「美國電子復興計畫」,都是美國對習近平一帶一路政策長期戰略回應的一環。貿易戰和多邊貿易協定從經濟地緣政治面消極圍堵中國的貿易網絡,而電子復興計畫針對半導體產業科技突破研發,則從科技戰略的角度,確保美國和其盟國能擁有長期壓倒性優勢。

新冷戰國際局勢,台灣的戰略性分工位置在哪裡?

作為全球半導體先進製程的技術領先國,台灣不能忽略 DARPA 的「美國電子復興計畫」戰略意涵,以及這個計畫的長期發展;同時,作為美國的盟國之一,更不能不思考,在美中新冷戰的國際局勢下,台灣的戰略性分工位置在哪裡。

除了關稅壁壘,川普也正在國會推動《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更新法案》,對於中國這個「敏感外國投資主體」,更新法案要求,美國商務部長每兩年(至2026年)應向國會和外國投資委員會提交一份關於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報告。

以美、中兩大強權為首的對立格局逐漸成形,如果我們姑且稱之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冷戰,不論在全球經濟戰線或地緣政治戰線上,台灣都位處於這個冷戰格局下,兩方爭奪的熱戰位置。

我們如何善用這個歷史性的戰略地位,將會決定台灣未來 50 年的發展:能否維繫民主社會與文明經濟體系,並進一步強化台灣在國際上的主權地位與影響力。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圖片來源:Px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