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
將時間回朔到1964年,當年的奧運在東京舉辦。為了舉辦奧運,會是一座城市攸關重大的要是,日本東京的建築也在當時掀起一波改革。
相隔56年,已知2020年的奧運主辦權將再次由東京接棒,兩年後的奧運會上,這座魅力城市將又會帶給世界什麼驚喜?(責任編輯:周政毅)
文/李清志(原文標題為〈東京的城市變身〉,刊登於2014年12月25日《聯合報》,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東京一直是我最喜歡去旅行的城市之一,這座城市兼具傳統與前衛,科技與自然,每年都有令人驚艷的改變!也讓旅行者無法抗拒這座城市的魅力,會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旅行。
戰後的東京,從廢墟重建,歷經多次大改造,終於蛻變成今天這座繁榮興盛的大城,不斷的蛻變是這座城市常保新鮮有活力的祕訣。在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日本館由塚本由晴、西澤立衛共同參展,因為當年剛好是日本「代謝論」發表50週年紀念,他們以新陳代謝論(Metabolism)為思考主軸,認為東京這座城市其實從以前到現在,就持續不斷地自我進行小型的改造變化,就如細胞的新陳代謝一般。
除了日常的小型新陳代謝之外,東京多年來也進行過多次大改造的手術,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可說是東京大改造的催化劑。舉辦世界級大型活動(例如世博會或奧運會),是城市進行大改造最好的契機,因為為了達成城市宣傳與建立城市地位,所有的奧運主辦城市,無不想盡辦法大興土木,讓城市煥然一新。
事實上,藉著運動會的建設,城市設計者也可以名正言順地進行城市大改造,讓這座城市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進化成另一個版本的先進城市。
東京60年代主辦奧運會,讓日本有機會展現戰後重建的能量,同時也展現其自信心。當年日本政府並未大規模引進外國建築師來參與奧運建築的設計建造,而是以建築之神丹下健三為主導,規劃奧運會整體的建築空間,一方面讓外國看見日本人自己建設的能力與信心,另一方面,也培植了國內建築師參與重大工程的經驗與技術。
丹下健三當年所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富藝術性的高超結構體,也是日本建築傲人的傑作,後來憑此技術,丹下又建造了宏偉的東京聖馬利亞大教堂,至今仍是東京重要的文化財,也是丹下健三死後舉行追思會的場所。
當年奧運會的舉辦,推動了東京市區的大改造,包括首都圈高速公路、羽田機場擴建、地鐵日比谷線通車,新建機場聯絡單軌電車等交通建設,並興建大量國際級大飯店,促成首都圈內現代高級住宅的興建,讓人口慢慢回歸都心來居住,對東京這座城市帶來極大的變化。
很少城市像東京一樣,可以有兩次舉辦奧運會的機會!第一次的東京奧運是這座城市的大改造,而2020的東京奧運會等於是東京在新世紀另一次改造的機會。
這次奧運的主要規劃設計,包括解構主義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所設計,造型流線酷炫的主場館,以及灣岸地區大型的選手村與各種項目的運動競技場,不過也因為主場館太龐大,影響神宮外苑景觀,遭到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等人的公開抗議,甚至必須更改設計,而歷史悠久的築地魚市場也因為計劃搬遷到灣岸,而引起東京居民的抗議。
對都市設計者而言,奧運的舉辦是帶動都市更新開發的最佳時機,許多聯合開發案相繼推出,令人欣慰的是,日本東京這幾年來的大型都更計劃,不僅創造出建商利益,更新地區建築景觀,更創造出許多美好,供民眾共享的開放空間,讓都更計劃真正造福全體城市居民!
研究東京的改變,瞭解它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發展,應該也可以為我們的城市帶來新的想像,期待我們所居住的台北城,也可以在可預見的未來,有新的改變,讓這座城市更美好!
【BO活動推薦】
李清志的東京和村上春樹的東京——1968年代東京建築的崛起「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會,可說是大改造的催化劑。」 對都市偵探李清志來說,東京總是有難以言喻的魔力。2006年時,著有《東京建築酷斯拉-李清志的城市漫遊地圖》,寫下對於日本首都的特殊建築和文化習性。
然而提到東京無法不讓人忽視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沿著他筆下的脈絡,彷彿能夠穿梭時代背景。身為「村上迷」仰或是「東京迷」如你,追隨村上小說裡說的散步地圖和都市偵探李清志的腳步,來探訪這座迷人的城市。
關於這場講座,你可以瞭解更多…
■ 為什麼一定是東京?談都市偵探李清志的東京
■ 當時空回到六〇年代,談當時的東京建築崛起與發展
■ 走進小說…村上春樹小說裡的東京建築與街景時間:2018/10/5(五) 12:30-14:0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7A劇場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483651839590/
報名表單: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8091033471259777650
推薦閱讀
【青鳥專欄】跟板橋差不多人口數的德國城市,為什麼三天之內可有 3700 場大小演出?
【青鳥專欄】童年不被允許說族語,魯凱族設計師如何與外婆記錄沒有文字的母語?
【青鳥專欄】在山河中心與自我對話
(本文摘錄經青鳥書店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李清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