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來源:科技部youtube影片截圖。

最近氣溫屢屢居高不下,相信很多人都感到心煩氣躁,散發出生人勿近(死人也別來)的低氣壓;或是只想趴在冷氣房當一坨會呼吸的肉,這並不是什麼詭異的錯覺,而是溫度實實在在的HEN熱。

極端氣候,臺灣承受的起嗎?

https://www.facebook.com/www.most.gov.tw/posts/2134497463460106

根據中央氣象局在30號時發布溫度橙色警報,被點名的苗栗縣、新北市、桃園市、臺北市、花蓮縣和宜蘭縣;氣溫不是達36度以上超過三天;就是直接飆升到38度。根據科技部近期在臉書公布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中,這樣的現象和全球暖化有關;不是吃根冰棒壓壓驚可以解決的了。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所發布的《臺灣氣候的過去與未來》中,整理了從2011年至2017年六年的台灣氣候變遷真相,挖掘出了屢屢突破紀錄的高溫與極端氣候真相,包括:全球地表溫度持續上升、台灣四季逐漸夏長冬短、颱風威力加劇等現象。

《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將極端氣候現象放入更大的歷史框架中,我們發現從如果以1860年到2005年的平均溫度當作季準值,在中等程度(RCP 4.5)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下,21世紀氣溫可能增加攝氏1.3-1.8度;而如果我們持續將溫室氣體以不用錢一樣的速度持續排放,在暖化最嚴重的最劣情境(RCP 8.5)下,21世紀末增溫可達攝氏3.0-3.6度,而臺灣各區的增溫變化,不論是RCP 4.5 或RCP 8.5情境下,臺灣北部都會是最有感的地區。

壞情緒隨著溫度一起上升

或許你認為這些氣候變遷的重大問題並沒有和你直接相關,畢竟在你/妳明天睜開眼的時候,還是要應付麻煩的上司、無趣的婚姻、煩人的工作/小孩;但事實是:不只人影響的氣候的變化,氣候也影響著人的情緒變化。熱到厭世不是因為現代人太草莓,而是因為過高的氣溫確實會讓人熱出壞情緒。

根據怪奇事務所引用美國大學2017年的研究顯示 :在過高的溫度下人會變得容易更加暴躁易怒,並且更不喜歡進行社交活動;相信時常面臨酷暑的臺灣人應該都非常有感;同時過高的溫度會像融化冰淇淋一樣弱化人們的善意及同理心,導致更容易出現、暴力和破壞性行為。

然而更可怕的是另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了高溫使人們提到「孤單」、「厭世」、「想死」等負面詞的頻率提升。雖然氣候和心理健康的關聯性尚未被證實,但世界各地的研究數據都表明了某個會讓人在高溫下打冷顫的現象:「氣溫與自殺率之間,會呈現正比的關係」。

根據怪奇事務所的推算,以台灣為樣本,溫度每讓上升平均來說溫度每升高2.3℃,自殺風險就會增加7.8%,而《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則指出了未來全球地表溫度將持續增加,這恐怕意味者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熱到想死」。

儘管這兩項研究仍然忽略了其他的變因(歷史的適應性、社群網路的互動影響……等等)但我們還是姑且可以相信氣候在某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所以愛護地球其實也是在愛護自己,至少我們可以避免自己哪一天終於因為太熱而去做了什麼傻事。

氣候辭典

RCP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代表濃度路徑) 的英文縮寫,簡單來說是不同程度暖化路徑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情境假設」。以 RCP8.5 為例, RCP8.5是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情境假設, 以  CO2 濃度為例幾乎是現今濃度的三倍,代表各國政府都完全不進行溫室氣體減量的「情境假設」(RCP6.0、RCP4.5 與RCP2.6依此類推,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推薦閱讀

四張動畫,秒懂我們這顆地球的氣候變遷危機
台灣填鴨教育製造太多考試機器,關於長大後的生活孩子一無所知
前進法國氣候高峰會──面對比恐怖攻擊更具威脅的氣候變遷,台灣人能做些什麼?

參考資料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臺灣氣候的過去與未來》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第一冊
怪奇事務所臉書
科技部臉書
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 電子報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