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除了讀書、考試、當官這樣的 sop之外,古代讀書人要不是成為人生勝利組、要不就是和其他落榜生魯蛇一樣被丟進時光的垃圾桶,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逃過了歷史的輾壓,落榜的他竟然讓歷史甘願為他記上一筆。

(責任編輯:陳廷豪)

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藏

文 /黑逗 ;圖/上海博物館藏

公元1018年,北宋天禧二年。

一個三十五歲的中年男人—柳永,默默回想著禮部考試的結果,憋了一肚子氣。因為這是他第三次落榜了。

亂PO氣話引發的悲劇

第一次落榜是因為聖上不喜歡浮華文章,第二次落榜可能是沒發揮好,第三次呢?還有什麼說辭?

再看看自己那在本次考試中光榮中了進士的親大哥柳三復,雖然礙於弟弟的面子不好手舞足蹈,但那神情分明透著一股得意,柳永就憤憤不平:

我二十歲寫下那首「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的《望海潮》,閱讀量100W ,滿大街沒有一個人不是我的粉絲。那時候大哥在幹嘛?天天蹴鞠玩兒!沒出息!

可是憑什麼大哥天天蹴鞠都能考上進士,我文采風流勝過他百倍,卻總在科舉這條小水溝裡翻船呢?

柳永越想越氣憤,索性抄起紙筆,寫下一首《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什麼科舉!大不了老子不考了!從今往後,做一個自由職業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不考科舉的想法只是一時衝動。經過六年的備考,在41歲那年,柳永再次踏上了赴京趕考之路。

然而那首衝動之下完成的《鶴沖天》,影響卻異常深遠。

這首詞變成了繼《望海潮》之後的又一篇100W ,大街上人人念誦,互相傳閱。

它的名聲甚至傳到了宋仁宗的耳朵裡。據說仁宗讀罷這首詞,輕蔑地寫下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想做自由職業者,朕當然要滿足你的心願啦~

於是,柳永第四次落榜了。

這次落榜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柳永沒有再去考試,而是真的當了自由職業者,打出「奉聖旨填詞柳三變」的名號,專門為歌姬、舞女、樂隊等娛樂業人士填詞。

放棄公家機關,打造自我品牌

自帶百萬粉絲的天才詞作家終於投身專職創作,消息轟動了整個北宋娛樂圈。各路演藝明星紛紛找到柳永,要求他為自己撰寫宣傳文案,比如說:

「心娘自小能歌舞。舉意動容皆濟楚。解教天上念奴羞,不怕掌中飛燕妒。玲瓏繡扇花藏語。宛轉香茵雲襯步。王孫若擬贈千金,只在畫樓東畔住。」

「佳娘捧板花鈿簇。唱出新聲群艷伏。金鵝扇掩調累累,文杏梁高塵簌簌。鸞吟鳳嘯清相續。管裂弦焦爭可逐。何當夜名入連昌,飛上九天歌一曲。」

幾個人一起宣傳也不要緊,反正能被大V翻牌子就是莫大的榮幸:

「師師生得艷冶,香香於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個打成一個。」

柳永排行老七,於是娛樂圈又流傳開這樣的順口溜:

「不願穿綾羅,願依柳七哥;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

當然,在撰寫推廣文案之餘,柳永也創作了很多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最著名的當屬那首「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雨霖鈴》。還有在一千年後入選語文課本的《八聲甘州》。

一支筆用來包裝他人,一支筆用來抒發真我,這樣的創作風格在當時的北宋,乃至遼國、大理、西夏,都極為罕見。

柳永在當時的火爆程度,大概等於如今的TFboys、楊洋、偶像練習生 ……的總和吧。

套用一位西夏官員的10個字來概括-「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

柳永於公元1054年左右去世,但他的詞不僅在北宋走紅,在1000年後的今天也一樣受到大眾歡迎。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句子,足以讓人感同身受。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藏

俗擱有力,接地氣就是點閱率

為什麼柳永的詞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接地氣」。

中國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時期,精英貴族、英雄豪傑,都是少數,是處在金字塔塔尖上的一小部分人。而構成金字塔龐大基座的,則是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的確,在柳永之前,也有不少更優秀的詞作,比如李煜的作品,「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把國仇家恨、離愁別緒寫得極為動人。

但與宮廷貴族的生活相比,絕大多數人更熟悉柳永筆下的那個世界:

科場失意發牢騷、每天泡妞喝酒、要和好基友分別了真不捨……

諸如此類的細節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對這些小事的體會,遠比所謂「忠君報國」之類要來得深刻。

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柳永作品具有極為深厚的群眾基礎,這也是它們能擁有長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而這種深厚的群眾基礎,又和宋朝的時代背景有關。

在宋朝,隨著經濟的發展,從事手工業、商業、服務業的人員不斷增多,城市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民的、世俗的文化,在宋朝逐漸形成,並發展到高峰。而專注於表達個人情感、著力描寫市井生活的柳永,恰恰順應了又推動了這一時代潮流。

世俗文化的表現是多樣的,除了柳永那些旖旎的詞作,還可以是《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載的那些熱鬧的街市,也可以是《清明上河圖》中展現的汴京氣象,更可以是考古出土的那些宋代日常用品……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面對著這些,就好像穿越了千年的歲月,回到宋朝,回到北宋的汴梁、南宋的臨安,或任意一個宋朝城市的街頭,宋代的城市氣象、宋人的生活美學,撲面而來。

推薦閱讀:

你曾經有想對白癡官員丟大便的衝動嗎?這位中國古代君主真的是被大便淹死的!
台灣填鴨教育製造太多考試機器,關於長大後的生活孩子一無所知
原來古代就有圖文部落客!從這些畫作看老祖宗怎麼展現文青力
除了「朕知道了」,古代皇帝是怎麼批閱奏摺?雍正的神回覆讓我笑歪

(本文經原作者 黑逗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1000年前落榜的那個考生,後來怎麽樣了? 〉。首圖來源:上海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