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 台灣學通訊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海線鐵路與區域發展〉。首圖來源:〈海線鐵路與區域發展〉。)

【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海線鐵路的通車所帶來的影響,絕對不只有「交通便利」這麼簡單。事實上,海線鐵路的興建與完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台灣中部地區,諸如:台中、苗栗、彰化的發展都與之息息相關,海線鐵路以有形之姿,貫穿了台灣經濟與地方發展從清領到日治的無聲變化。(責任編輯:陳廷豪)

首圖來源:〈海線鐵路與區域發展

臺灣的鐵路建設最早在清末由巡撫劉銘傳引進, 但一直要到日本殖民時期,才普遍建造、完成串連全臺的鐵路交通網絡。 日本時代一開始建造臺灣鐵路是著眼於鎮壓抗日勢力、奠定統治臺灣基礎。當時考量到山區出產物品多、沿海多為河川出 海口,使得工程難度高, 便決定採用「山線」建設 方案。實際建造過程中又 因經費、時限要求等考量,奉行「速成延長主義」,以儘早讓鐵道通車為首務,施工越快越好、經費能省則省,設施品質在興築時大多維持在堪用程度, 使用時日一長,便開始出現貨物不能及時轉運的「滯貨現象」。

爬坡滯貨,開啟海線契機

鐵路本身的使用限制也影響了縱貫線整體運輸能力。例如中部路段因有急坡,必須減掛車廂,否則列車無法爬坡。當這些鐵路本身的使用問題、滯貨現象,面臨縱貫線連結全臺市場圈而刺激產業發展,以及一次大戰帶來發展機會,鐵路運輸需求大增,縱貫線無力應付,終於在1917年演變成大規模的「滯貨事件」。為解決這個問題,鐵道部遂添購車輛,並著手進行海岸線 鐵路(俗稱海線)的建設。

海岸線的興建,選在前述因有急坡而令列車難以越過的中部路段,並在 衡量過臺中、彰化各路線及節點建設可行性後,1919年決定在竹南與彰化間興建, 從竹南途經後龍、大甲、清 水、沙鹿等地,最後再到彰化。同年動工後,首段路線王田支線從臺中線王田站(今成功車站)至清水站, 1920年12月15日通車。此後,海線全線於 1922年竣工。

總計建設經費1,100多萬元,自竹南至彰化全長約91.7公里,相較於臺中線89.3公里雖然略長,但少了山 線彎道與爬坡、交通便利性大增,使得海線通車後一度取代山線成為縱貫鐵路 的主線。 海線的建造,一定程度的改變了中部地區地方發展之趨勢。以下主要舉苗栗、臺中、彰化三地區的事例說明。

海線建造的主因之一,即是前文提及中部路段的急坡造成列車爬升困難, 急坡的確切路段即是位於現今苗栗縣的山線勝興段。勝興段是縱貫線鐵路海拔最高、最為陡峭處,列車至此均需減掛車廂以減輕重量,補掛動力機車車廂以加強爬坡能力。即使如此,列車仍然多有爬坡問題,遂促成海線興建。

圖片來源:〈海線鐵路與區域發展

海線鐵路重塑了中部山海疆界

海線通車後,影響了苗栗地區市街發展,例如苑裡原先最繁榮的房裡街、 貓盂街在清末械鬥和林爽文之亂中遭燒毀,海線鐵路開通後則改由天下街成為當地重要商業、政治核心;位處該市街的「城外媽祖」的慈和宮,也變得較 「城內媽祖」房裡街順天宮香火鼎盛。 另外,海線從彰化通至竹南,大部分線路在今日的苗栗縣境內,不只影響鐵路交通一分為二,亦令境內人文、政治版圖出現山線、海線之分。

例如戰後苗栗縣地方政治長期有「山海共治」的潛規則,像 1968年第七屆苗栗縣議會議長陳國樑出 身海線、副議長羅黃小蘭則出身山線。臺中方面,海線規畫之初曾經有方案計畫通過臺中,後來卻未實現,市民擔心臺中地區自此遭致邊緣化,於1918年12 月21日召開市民大會,聚集兩千五百多人討論海線建設影響。

海線鐵路線帶來發展效益

雖然海線興建後來在明石元二郎總督堅持下維持原案, 可看出當時民眾已然清楚認知到鐵路在交通、經濟上的效益,對地方發展帶來莫大影響,才發動大規模集會。

1922年海線竣工之後,造成臺中地區交通、經濟衰退,亦促使地方人士組 成「縱貫線變更期成同盟會」,多次向政府提出請願、抗議,要求將海線建成後改稱臺中線,原縱貫線路段重新當作幹線、予其發車班次優勢,反映出地方上對鐵路與地區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彰化方面,清末彰化人口繁盛,加 上鹿港的商業發達,到光緒年間設置鹿港廳、後改為臺灣縣(約今臺中市範圍),蔚為中部臺灣政經中心。進入日本時代,由於鹿港的港口功能逐漸衰 微、官治中心移往臺中,彰化一時失卻往日輝煌。

開向歷史的扇形車庫

圖片來源:〈海線鐵路與區域發展

直至1922年海線鐵路開通, 彰化重新成為臺灣南北交通中心點,產業經濟再度繁榮,終於在1933年實施市制、成立彰化市。海線鐵路在彰化也留下另一個歷史遺跡─扇形車庫。

1922 年海線鐵路開通後,彰化成為山、海線鐵路運輸樞紐,火車維修需求大增,遂 於同年在此設立維修用的扇形車庫,經 數次增建達400多坪。於今,彰化扇形車庫是臺灣現存唯一、世界現存唯二的扇形車庫(另一個位於日本京都),目前已不再實際使用,轉為參觀景點。

(本文經 台灣學通訊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海線鐵路與區域發展〉。首圖來源:〈海線鐵路與區域發展〉。)

推薦閱讀:

課本都教錯,葡萄牙人看見的福爾摩沙其實不是台灣?學者解碼你所不知的台灣史
今天不在教室上課!一起讓「我的志願」不再只是作文題目
【另類台灣史】鄭成功不是只會放漢人入侵台灣而已,超好吃的蚵仔煎是他發明的!
【孤單燦爛的國家】從頭讀這部超譯白話台灣史,從頭看懂我們的尷尬與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