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澤民開始,中國有計畫投注資源提高重點大學在國際排名表現,這幾年成效卓著。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快速擠進權威大學排行榜 《QS 世界大學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前50名。

5 月初,北京大學舉辦建校 120 年週年校慶。來自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全球百大名校的知名學者、高級行政人員,全都飛到北京齊聚慶祝。

中國龐大的潛力人才市場,以及過去 20 年在英、美名校佈建的、綿密而難以忽視的留學生人脈網絡能量,讓這些英、美知名學者即使再不耐,還是坐在北京大學的禮堂裡把「習近平思想」給聽完了。五月在北京大學上演的這齣戲,正說明,全球大學排名遊戲正在改變高等教育市場和各國政府的人才競爭大戰。

《經濟學人》這兩年花費不少篇幅報導高等教育國際市場變化,和城市競爭力排名一樣,大學排名競賽在過去 10 年,成為「有尊嚴的國家政府會參與的國際競爭項目,」《經濟學人》認為,這是因為,「各國政府意識到,知名大學不再只是文化自豪感的源泉,而是國家未來繁榮的引擎,包含人力資本,思想和創新公司的發源。」

國際人才市場的外交戰,搶的是國家未來繁榮引擎

台灣在這股世界大學競賽中並未缺席。在上述兩個國際知名大學排行榜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很長一段時間都榜上有名,只是,這幾年不斷被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的大學超越,不進反退。

排名的優劣,決定這些大學招收優秀學生的吸引力。高等教育研究學者Ellen Hazelkorn分析,這些學校的優勢,不是教學品質而是聲望,因為在高等教育的市場,學生們「正在購買他們未來在勞動力市場的聲望。」

大學排名的結果,完全反應各國政府教育政策設計,是否跟得上這場國際人才搶奪的外交戰。

以學術研究質與量為主要評比項目,不管是在哪一個評比名單上,排名表現優異的大學,全都有一個特色:大量學術論文發表,而且這些論文的作者群組成,高比例來自跨國、跨校的學者共同合作完成。

《經濟學人》的報導分析,雖然大學排名競賽增溫部分是因為政府之間的競爭驅使,但競賽的結果,卻促進了一個無國界的知識分子社群高度發展。

這個不分國界的知識份子社群人脈網絡,正是國家藉以「培養未來人力資本,思想和創新公司發源」的根本,政府的教育資源政策設計,能多高程度地創造國內大學與國際學術社群連結,就有愈高的機會,短期推動國內大學國際排名提升,長期打造國家未來繁榮的引擎。

如果台灣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聲望,有誰會想要在台灣累積聲望

台灣的大學國際排名不斷被鄰近國家超車,除了歐美之外,近幾年高中生畢業到香港、新加坡、中國大學就學的比例急速上升,同時國內大學招收年輕優秀學者和優秀國際學生卻不斷鎩羽。

足以吸引國際學者講學的薪資或報酬、自由的學術研究環境、頻繁且高品質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與產業龍頭企業之間的人才庫供應關係等,都是一個大學維持高度國際連結的根本要素,而這些,正是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匱乏的。

從台大校長遴選爭議過程就可以看出,台灣的大學治理,實際上由教育部掌握資源大權。除非大學法修法,否則在現行設計體系之下,教育部必須對台灣高等教育在全球人力資本的外交戰,負起完全的戰略成敗責任。

台灣面臨的現實是,國內人才外流、國際人才不願過路台灣,優秀人才不想在台灣累積他們未來的聲望,因為,台灣教育體系從最高行政管理機構,都沒有展現珍視大學聲望的態度與專業高度。

台灣在國際人才爭奪戰場上節節敗退,戰鬥內閣要認清戰場在哪裡!

教育部長在懸缺一個多月後,行政院終於在本週確定教育部長接任人選。三天內從原本的「具有政治能力」的管碧玲,到確定下週上任有學術地位的葉俊榮,行政院與新任教育部長亟需對台灣社會說明的,是台灣的高等教育政策全球人才競爭戰略是什麼:

  1. 在全球人才競爭白熱化的趨勢下,台灣要如何在國際高等人才市場中,建立可長可久的國際連結?
  2. 全球政府都著力廣義的高等教育體系資源投入與創新,包含大學排名提升、線上開放教育平台優化與普及、國際專業人才交流等,台灣的國際戰略目標是什麼?
  3. 要落實這樣的國際戰略,我們的教育制度要如何修訂?

行政院長賴清德對媒體說,新的行政院團隊是「戰鬥內閣」,不過沒有說明這個戰鬥內閣究竟是要跟誰戰鬥。

台灣面臨的國際挑戰極其艱鉅,既然這是戰鬥內閣,搞清楚我們的戰場在哪裡,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圖片來源: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