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巢運夜宿帝寶 (圖片來源:Wiki ,由 Fqotm -CC BY-SA 4.0)

社會住宅議題,在近幾年的重大選舉,都是新聞焦點,卻也是台灣政治場域最赤裸的一塊遮羞布。

2005 年內政部住宅政策第一次提到「社會住宅」,從此,候選人開始競逐在「興建社會住宅」開政策支票。

2010 年第一次五都地方選舉,國民黨陣營郝龍斌提出興建出租住宅四萬五千戶,以及在仁愛路帝寶旁的空總基地推出「小帝寶社會住宅」,引發帝寶住戶抗議。民進黨則由主席蔡英文定調,「社會住宅」是民進黨五都的共同政見,也列為民進黨「十年政綱」長期施政的目標。

首次五都選舉後,當時總統馬英九在接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後表明,要解決弱勢者無屋可住的問題,隨後 2011年《住宅法》在立法院通過,社會住宅正式擁有法源基礎。

2014 年地方選舉前巢運抗爭,仁愛路帝寶前躺了滿滿一片青年選票,當時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和連勝文都強力表明支持訴求,柯文哲推出「八年興建五萬戶」社會住宅的支票;2016 總統選舉,蔡英文也提出「八年二十萬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承諾。

公宅支票是不公義房地政策的遮羞布,超小一片

整整 8 年,歷經四次大選,天花亂墜的社會住宅政見支票,總共兌現了多少?

根據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統計,2010 年台灣社會住宅佔全國總住宅數比例 0.08%;到今年(2018) 2月底為止,只微幅成長至 0.12 %。在《住宅法》通過 7 年後,台灣的社會住宅總量才增加約 3,400 戶,平均一年只增加 425 戶

和其他已開發國家比較,即使是最低的美國,其社會住宅比例也仍然是台灣的 77 倍。

一部公宅支票跳票史,不公義房地政策的政治遮羞布,小小一片,專騙情緒化選民,騙完還繼續拐賣。

社會住宅沒蓋就算了,台灣的居住弱勢族群人數還不斷成長。 8 年間,台灣的房價指數整整增加了一倍,讓愈來愈多人落入居住貧窮線以下。

根據內政部最新數據,台灣全國房價所得比 9.16;台北市和新北市最高分別是 15 與12。若以貸款能力來看,全國貸款負擔率37%,台北市則高達 61.52%、新北市 52.19 %。

意思是,以台北市為例,所得在中等水準的家戶要不吃不喝 15 年才能買得起房子。假設有能力負擔 3 成頭期款貸款買房,每個月收入的 61.52% 要拿來繳房貸長達 20 年,才有機會保住房子不被銀行收回。

新興起的居住弱勢族群,是青年人

在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台北市,居住不正義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最嚴重。不只低位數所得的弱勢家戶愈來愈多,台北市還聚集全台最多來自外縣市未設籍的學生、上班族,另外也有全台最高的 86 萬 40 歲以下青年人口。

除非有親屬協助,租屋賃居幾乎是這些青年唯一的出路。

然而,台北市 40% 的房屋是超過 40 年屋齡的危樓,避震機能缺乏、鋼骨架構腐朽,在都更難以推動的僵局下,這些租屋族也承受最高的居住安全風險。

兩黨政治人物嘴巴說要讓人們住有所居,卻同時在房市政策上放任房價飛漲,更缺乏推動都市更新與社會住宅興建的實際作為。為什麼?

做了也不會有政績的屎缺,選前推公宅、選上擋公宅

台北市現任市長柯文哲認為原因是:「因為需要時間,不會給執政者加分。」

蓋一座社會住宅或推動一處都市更新,從編預算、尋找土地,與基地居民溝通、整合意見,接著施工到蓋好、驗收、入住,至少要花 6 年時間。總統、地方首長都是四年一任期,一個理性的選舉型政治人物,不會願意壓賭注在如此吃力不討好的項目上。選前推公宅、選上擋公宅的名單,長到得分區分黨派列舉,時時維護更新。

總是跳票的社會住宅,以及破爛不堪卻難以都更的舊社區,反應的不只是政治人物的人性,也反應屋主的人性。政治人物不願下賭注,都更交給民間,建商為了卡位畫大餅,讓住戶互相猜忌奪利。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長林洲民 2015 年剛上任時接受媒體專訪說:「過去的問題在哪裡?大家想到的就只有利益分配,你看到最貪心的人類的,最不想看到的那種利益糾葛。」

2012年文林苑事件後,政府公權力角色盡失,都更推動完全停擺。柯文哲選前承諾八年五萬戶公宅的支票,幾乎一當選就注定跳票,即使後來把目標下調到 2 萬戶,也依然是不可能的任務。

把都更的工作從開發商手中放回市府手中,林洲民說這是「以示負責」,更真實的理由其實是,不這樣作不可能達標。

柯文哲主導的北市府陣營,力推完全不同於兩黨以容積獎勵吸引民間建商協辦的路徑,由市政府出面強力主導都市更新推動,同時以公有地公辦出資興建的方式,加速社會住宅戶數的增加。

我們要讓青年們,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

由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和都發局長林洲民主導推動的台北市公宅政策,投入市府大量公務人力與志工推動,包含公有地蓋社會住宅和老舊社區公辦都更,到今年底,預計開始施工的公共住宅共 12,702 戶。

公共住宅支票簿,每個政客都簽名開出去然後跳票,只有柯文哲真的跑去軋票。

依據設計,目前北市府一萬多戶即將施工的公共住宅,總經費 900 億(姚文智沒讀資料,其實900 億只能蓋 1.2 萬戶),其中總經費 3~5% 約 20 億是智慧化設施,這些住宅未來會是台北市智慧宅的示範據點。

不過,柯市府仍然沒有兌現兩萬戶的承諾,而且,對於激增的青年居住弱勢族群,光是蓋房子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政府與政治人物真正要做的,是更完整的居住政策與都市規劃思考。

更長期而言,我們要怎麼解決房價過高、青年人口無力負擔的居住不正義問題?

一場馬拉松式的公宅跳票史,一場最嚴酷的民主試煉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都發局長林洲民演講網路公開簡報資料

依據台北市都發局提供的市府居住政策藍圖,市府發揮公權力興建公共住宅,以制度設計推動民間租屋市場發展,最多都只能解決 10% 的居住市場需求。還有另外 90% 的居住需求仍無解。

要讓自由市場機制發揮,讓大多數人買得起、租得起,中央政府的角色介入一樣重要。柯文哲在談公共住宅政策的發展問題時說,沒有歷史觀的人,不會願意作這個事情。」

從中央到地方,四年一任的民主選舉制度,讓我們有機會消極的換掉做不好的政治人物,但是否,能讓我們有機會積極的敦促政治人物以更長遠的思維,在有限的任期內負起責任呢?

2016 年,台北市議會發現台北市都發局真的打算實現公宅政見支票時嚇壞了,趕緊 _ _ 不分藍綠地連署,要擋下柯市府破壞政治圈公宅跳票大家一起來的默契。網友們熱心的整理了選前推公宅、選後擋公宅的議員清單(如下圖),這些人,今年不少都還想繼續選連任。

從 2005 年開始至今,一部台灣社會住宅推動史,更像一場馬拉松式的公宅跳票史,也是一場對民主社會選民的殘酷試煉。

網友整理,2016年連署要求增加公宅推動門檻以實質阻擋公宅建設的其中16位議員,在當初選舉公報中,就打著要爭取公宅當政見。(資料來源:ptt 截圖)

網友整理,各黨阻擋公宅議員名單。資料來源: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