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關於2018與2020選舉的幾點看法

距離選舉越來越近,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可以和不同的人討論,逐漸形成一個比較清楚的想法,記錄如下:

一、始於人口結構,終於人口結構

既然民主的顯性特徵是選舉、是投票,我覺得不看人口結構的討論都比較容易流於信仰的爭執而不是政治專業。

討論台北市的選舉,先看台北市的選票結構。設籍在台北市,具有投票權的市民,大約218萬人,其中20-39歲的佔73萬人。如果整體投票率是65%,那麼預估總投票數是142萬。

如果丁守中和連勝文一樣拿60萬票,剩下82萬票就是姚文智和柯文哲分,只要姚文智拿超過22萬票,柯就拿不到60萬票,那就是輸,輸得漂亮也是輸。在這個選票結構裡,主要的變因掌握在丁和姚的手裡。丁和姚最好的策略,就是鞏固各自的基本盤,然後爭取20-39的選票。柯文哲在這次選戰,是防守方,要盡力鞏固原本就支持他的年輕世代。勝負的關鍵並不掌握在他手裡。

但進一步想,如果柯拿了59萬票,得票率約四成。這個選票結構的主要成分是20-39歲選民,我們如果合理推論到全台灣大約1,900萬的投票人口,在65%投票率、總票數約1,200萬票的前提下,柯可能可以拿下約500萬票。剩下約700萬票給民進黨與國民黨分。

從簡單的邏輯來計算政治利益,把柯打下來是最顯而易見的答案。但真正的核心問題是,把柯文哲打掉了,這些人口就消失了嗎?20-39歲這群人,超過三分之一投票人口,這些人支持什麼?不支持什麼?

目前的狀況看起來比較像是:時代力量比較關心獨派,獨派比較關心民進黨,國民黨只關心民進黨,民進黨只關心柯文哲。只有柯文哲比較關心我們這群年輕世代。

二、年輕世代是最大的第一勢力,不是第三勢力

從PTT、同婚、波卡、國族認同來看,40歲是一個大致的分野界線,上下分為兩個大的世代群。40歲以下的人口,佔投票人口超過1/3(36.38%)。

我認為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等,該爭取的是這個市場,不是傳統40歲以上的藍綠之外、剩下的的第三勢力,而應該爭取並凝聚40歲以下的最大勢力。這個勢力行動速度快、去中心化、對話能力強、擴散能力強、動員能力強。

三、新興的網路世代,會主導台灣未來的政局

2014只是一個開端,2016的意義是淘汰舊的國民黨。2018會是一個重組的過程,藍或綠都無法單獨取得絕對的勝利。從人口結構的變化來看,2020年這個重組的力量會更猛烈。而藍綠紅都搞錯了工作目標,這個工作目標與其說是柯文哲,真正的關鍵更在於爭取新世代的支持。

這是簡單的數學問題:
2020年這些煩惱未來的年輕世代,票數總計超過700萬票。

推薦閱讀

給年輕世代機會!時力推 21 位「年輕人」參選議員,太陽花幹部也列名其中
【台北三分天下】看柯文哲為什麼用「八分打綠,兩分抗藍」策略攻佔民心

(本文經作者戴季全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關於2018與2020選舉的幾點看法〉。首圖來源: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