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資本的世界史

新台幣貶值,兌美元匯率來到 31.451:1——我們應該恐慌,或者微笑接受這一切?

貨幣貶值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是什麼呢?(責任編輯:鄒家彥)

圖片來源:pxhere,CC licensed

文/烏麗克‧赫爾曼  譯/賴雅靜

「通貨緊縮」為什麼其實很可怕?

太平時代不太可能出現通膨,即使想製造通膨也很難。

反之,在資本主義經濟之下,倒是比較容易出現通膨的反面──通貨緊縮、物價下跌。這種通縮傾向主要與科技進步有關,科技進展使產品變得更優良也更便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曾經以電腦為例如此計算:

「美國商務部估計,自1981年以來,新電腦的效能每年提升18%……2007年一部普通的個人電腦效能約為1981年的74倍。然而,電腦不僅效能增強,還變得更便宜了。

電腦價格每年大約下降10%……換言之,2007年時用來購買電腦的一美元,買到的效能比1981年的一美元多了613倍。」

這種通縮傾向不是從電腦出現以後才開始的,早在十九世紀就出現了。當時利用汽船運貨省下的運輸費有時可達98%,與此同時生產力的效能也大為提升。因此從肥皂到鋼管,所有的物品都變得更便宜了。

因此,十九世紀是唯一漫長的通縮世紀,中間只偶爾出現短暫而小幅度的通膨,而這幾次短暫的物價上揚都出現在經濟繁榮時。這種因果關係也適用於今日:在正常情況下,物價只會在景氣大好時明顯上揚。只要工廠的產能還未完全利用,企業就寧可打折扣戰,而非提高售價嚇跑顧客。

顧客大都樂見價格調降,但通縮其實相當危險,因為價格降低很快就意味著利潤下降。如此一來,許多企業面臨利潤下滑,也就沒有投資的理由,於是經濟便停滯不前。

通貨緊縮造成兩次世界大戰,現在是不是在第三次大戰的前沿……

十九世紀時正好能觀察到這種惡性循環。想了解通縮後果的人,絕對不能錯過1873到1896年,這段價格的結構性壓力伴隨著經濟危機出現的時期。

在這段「經濟大恐慌」或「長期通貨緊縮」的時期,價格與利潤大幅下降,以至於當時的人感到自己身陷永久性危機之中。客觀來看,當時的經濟甚至偶爾成長,只是當時的人並未感受到。他們主要的感覺是利潤持續下滑,許多公司掙扎求存。不只價格,連薪資也下跌,其中鋼鐵與礦業的薪資甚至砍半。大批工人遭到解雇,而農村裡也看不到任何前景。

為了擺脫這種慘狀,在1880至1893年間有180萬名德國人離鄉背井,前往美國。

通縮有多危險,從其政治後果可見一斑。在此我們僅大略說明:1873至1896年漫長的通縮期間,民族主義、軍國主義與反猶太種族主義烈焰高漲,並展開全球殖民地競賽,這些後果最後更造成兩次世界大戰與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通縮的苦果幾乎難以抑遏,因此危機四伏。

即使現代的央行也束手無策,因為利息不可能降到零以下。即使貸款免息,看似免費,依然過於昂貴。如果物價持續下跌,企業預期未來營收將下滑,那麼無論利息多低,都可能無法償還貸款。其結果是企業老闆放棄投資,而這種作法又會扼殺經濟發展。對於那些已經接受貸款的公司而言,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商品價格下跌,債務卻依然居高不下,貸款也就更難以清償了。

溫和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是解法

為了防止這種困境,歐洲央行將其通膨目標定在2%,而非零。為了在面臨經濟危機時擁有彈性空間,歐洲央行接受溫和的貨幣貶值。因為企業家若預期物價將上漲,拜通膨所賜,就能輕鬆償還貸款,那麼借錢就有誘因了。

由此可知,為了調控資本主義體系,溫和的通膨是不可或缺的。問題是,該如何形成溫和通膨?

乍聽之下,這個問題似乎非常奇怪,因為許多人憑著直覺會相信集合論,認為央行只需「印」錢,提高貨幣供應量,物價便會上漲。可惜實際上並沒有這麼簡單。

中央銀行製造的貨幣只占流通貨幣的一小部分,而問題便是從這裡開始的。

不同於我們一般的理解,央行其實幾乎不「印」錢。國家發行的硬幣與鈔票大約只占流通貨幣的20%,其餘約80%大都在轉帳帳戶與活期存款帳戶上。但這些帳面貨幣並非由國家發行,而是銀行發放貸款後將款項記入客戶存款帳下而產生的。

景氣良好、消費信心佳時,銀行樂於放款,貨幣供應量便會增加,但這並不表示通膨也會同時出現。

假使企業主將貸款投資於生產,那麼商品數量也會同時增加,於是商品與貨幣得以維持平衡。只有在工廠所有的產能滿載、勞工充分就業時,才會發生經濟「過熱」的現象。此時薪資明顯上揚,而這又會推升物價。

不過,這種情況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因為企業為了追求高利潤而擴充產能,導致產能再次過剩、部分商品滯銷,於是開始了下一波的經濟衰退。

偏偏在經濟危機時,銀行比較不願意提供貸款。因為擔心客戶無力償債,因此會盡可能抽銀根,以減少未償貸款,貨幣供應量便會自然萎縮,於是發生通縮的機率反而大於有益於拯救經濟危機的通膨。

資本主義容易導致金融危機,而非通貨膨脹

因此,銀行採取的「順勢」作法,在經濟繁榮時發放許多貸款,於是貨幣供應量增加;景氣向下時抽銀根,於是貨幣供應量縮減。換言之,資本主義容易導致金融危機,而非導致嚴重的通膨。

乍聽之下,這種論點或許令人難以置信,因為我們經常聽到一種算法:1950年一公升牛奶要價36芬尼,如今在超市售價約歐元60分,大約是1950年的3.33倍;這如果不是通膨,那什麼才叫通膨?

實情是:這是貨幣貶值所導致的。許多其他產品價格漲幅更甚於牛奶。在1950與2012年之間,西德的物價約上漲4.4倍,與瑞士的情況相當,當地同期物價也貴了約4.8倍。奧地利的情況更嚴重,那裡同期物價上漲了將近十倍。

在這點上,奧地利人的壓力和美國人相當,因為美國同期物價也上漲約9.5倍。不過,在德國人或瑞士人過度同情奧地利人之前,我們要特別聲明,奧地利人並沒有變得比較窮,因為奧地利的名目工資也同樣飆升,這表示奧地利人的實質購買力也同步上揚。

貨幣貶值並非壞事,而是必要的

就這點來看,貨幣貶值並非壞事,而貨幣貶值也不是肇因於央行大舉印錢。通膨是必要的,也是二十世紀發展出來的社會福利國家的良性後果,其中失業保險更使薪資在面臨經濟危機時,不會像十九世紀時那樣崩跌。

而且,由於國民依然擁有所需的收入,足以購買商品,因此在不景氣時,物價依然相當平穩。社會福利國家是一種制動器,能保護薪資與物價不致跌到谷底,而此舉又能穩定經濟狀況。不過,這種良性效應卻也導致物價從此只有一種走向:微幅上漲。

溫和的貨幣貶值不僅不壞,甚至是我們所樂見的

1873年經濟危機中,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Wilhelm I)及其首相俾斯麥(Bismarck)眼睜睜看著工人薪資腰斬,失業率上揚卻毫無作為,結果物價也隨之下跌,平均跌落約38%。

幸虧薪資腰斬這種事情在今天幾乎不太可能發生。但若沒有經常出現通縮,通膨便會成為社會常態。因為如此一來,景氣繁榮時物價普遍上揚的走勢沒有受到調控,加上大眾習慣了物價持續向上,工會在提出薪資要求時及企業在制定價格時,也會將這點考慮在內,於是更促成了社會對通膨的預期心理。

然而,這種溫和的貨幣貶值不僅不壞,甚至是我們所樂見的。正如我們所討論過的,相當程度的通膨是不可或缺的,如此一來,央行在經濟危機時的利率政策才能發揮效果。再者,只要薪資走向跟上物價,大家也不會有任何損失:現在一顆蛋是否比五十年前貴上四倍,也無所謂了。

推薦閱讀

全球化是新鮮事?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類就已經歷過了!
被陸客塞爆會如何?香港人告白:一年 4 千萬陸客是台灣十倍,造成通膨、觀光品質下降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由遠足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her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