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現在的社會中,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從小給予許多才藝的課程,但其實這樣的做法往往會扼殺兒童的發展空間。當家長或是老師準確地告知孩童該怎麼做時,他的思想就被限制了,好奇的心也受到了阻擋,因此到底改怎麼做才是真的對孩子好呢?(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Daiga Ellaby,CC licensed

在我們印象中,孩童總是跟玩耍離不開,甚至我們可能認為鼓勵玩耍是項好的教養技術。但是你仔細想想,把玩耍當作教養的目標有些矛盾。畢竟,玩耍的定義就是當你沒打算做任何事的時候而做的事。這個活動的目標就是不要有目標。如果依大人所想的來決定玩耍的形式,那麼玩耍還算是玩耍嗎?

科學也指出玩耍矛盾的部分。玩耍對於學習有益,這概念有著近乎直覺的吸引力。但是如果玩耍真能讓你變更聰明、更加專注,或是更能理解他人,為什麼不直接進行變更聰明、變得更專注,或是更直接進行強調的動作呢?

為什麼要經由複雜的玩耍繞路而行?在《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中,研究兒童發展的國際知名學者艾利森.高普尼克指出一項令人沮喪的發現──成人實際上會妨礙孩童玩耍

玩玩具,如何幫助孩子學習?

他們給學齡前孩童有著許多塑膠管的玩具,每根塑膠管能啟動不同的作用。如果你按其中一根管子,裝置會發出嗶嗶聲;按另一根管子,則會出現一面原本藏起來的鏡子;再按另一根管子,則燈會亮起來,還有按了會播放音樂的管子。

接受實驗的孩童裡,有一半的孩童見到實驗者帶來玩具並說:「哦,請看這個好玩玩具!哎喲!」然後她「意外地」撞到其中一根管子,然後裝置響起嗶嗶聲。而另一半的孩童則見到像是學校老師的實驗人員。她說:「哦,請看我帶來的好玩玩具!讓我展示給你看它是如何運作。」她故意按會讓裝置發出嗶嗶聲的管子,然後就將玩具單獨留給這兩組孩童玩耍

兩組孩童都立刻讓裝置發出嗶嗶聲——因為他們已經知道如何讓裝置發出嗶嗶聲。問題在於他們是否也能得知其他的功能。當實驗者意外啟動玩具之後,孩童對它非常感興趣,然後自己也試著玩。他們隨意嘗試不同的動作,結果他們發掘玩具所有的功能。然而,當實驗者扮演像老師一樣的角色,該組的孩童會按管子讓裝置嗶嗶叫,然後一再按管子,讓玩具喋喋不休地發出嗶嗶聲,而不會嘗試新的功能

實驗者意外讓裝置發出嗶嗶聲,而不是試圖刻意教導孩童玩具的操作方式,該組孩童比起另外一組孩童,玩玩具的時間比較長,也會嘗試更多不同的動作,然後發掘更多「隱藏」的功能

圖片來源:Kelly Sikkema,CC licensed

因此教導是把雙面刃。孩童對於被教導一事非常敏感。但是,教導似乎阻止孩童更進一步發掘所有玩具能提供的可能性。孩童變得更積極於模仿老師的動作,而不是自己發掘事物。(跟我一樣的大學教師能辨認出這樣的症狀到成年時期依舊持續存在。)

當成人說她一點都不知道玩具的運作方式,孩童就能發掘更聰明的策略。但是當成人的舉動像老師,並說她正展示的玩具的運作方式,孩童則只會模仿老師的動作。

老師和大人只會阻礙孩童學習嗎?

老師和大人總是搞砸事情嗎?其實不盡然。自發玩耍的天性是未受指導的、多變的。但當你像在學校一樣,想要教導孩童某件特定的事情時,該怎麼辦?

透過一些引導遊戲發現,成人雖然沒有替孩童建構知識,但是成人建構支架,而支架幫助孩童自己建構知識。照顧者在尋找資源,創造適合玩耍的環境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另一個重要的是,成人能夠促進孩童世界的豐富性。不同文化的孩童裡玩耍的方式都不同,因為圍繞孩童身旁,用來玩耍的東西都不同,從棍子、石頭和玉米穗軸,到蘋果平板電腦,而成人能夠提供這些玩具。成人提供給孩童掌握自身文化裡特定工具的機會,就像讓幼鳥玩棍子和葉子的成年烏鴉。

成人有時候也可以一起玩耍。當孩童探索他人的心智時,最佳玩具當然是實際真人的心智。「引導遊戲」就是個好例子。成人讓孩童主導遊戲方向,但他們也在身旁建議或詳加說明(或是戴著很蠢的偵探帽)。

跟孩子一起玩還有個更重要的理由。玩耍對大人來說也是很有樂趣的。以收集足夠資源給孩子玩而言,並不是很有趣的工作,但玩耍可以是一種補償。

一起做事,孩子參與的同時也在學習

有時候,僅僅是與孩子一起做事,對孩子來說也是學習的一種。比起說明,孩子更傾向直接模仿,於孩童而言,觀察和模仿父母親與其他人表現的熟練和實用的舉止方式就是教育本身。

不論這些動作是把車猛撞或是用頭撞東西、做玉米餅或是劈柴、煮飯或從事園藝活動、照顧孩子或是跟其他成人交談、喝茶或是使用叉子。孩童不僅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也學習了解其他人。觀察其他人的行動方式,能教導孩童了解許多其他種類的人,也能幫助他們決定成為怎樣的人

將愛實踐的關鍵是一起做事——不論是工作、養育孩子、散步、或是烤蛋糕,以調和彼此的長處和短處的方式參與世界。

圖片來源:Guillaume de Germain ,CC licensed

這有另一種不將照顧視為像工作,或學校的思考方式。某些演化理論家認為音樂和跳舞的出現,是為了增進社會關係 。你無法命令另一人以某種特定方式移動,然後將這稱為跳舞。跳舞包含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來回移動的動作—兩人所做的,呈現彼此精密的協調。

推薦閱讀

【青鳥專欄】當「雜學」成為顯學,這群教育人的號召力連柯 P 都不敢置信!
華人社會做不到的事——美國 9 歲男孩自薦做「星球保衛官」獲暖心回覆,謝謝 NASA 守護了孩子的夢想

(本文經 書傳媒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玩耍讓小孩更聰明?幫助孩子學習更簡單直接的方法〉,首圖來源:Daiga Ellab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