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書包裡的美術館:為教科書注入美感細胞】
「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每個台灣學生從國小到高中十二年,要和教科書相處的時間長達12,760 小時。課本除了做為知識的載體之外,還能承載些什麼?
三位不是設計出身的男生,是如何去激發每個人的美感細胞,藉由再造教科書來推動全民的美感教育。記錄下這段歷程,期望能將改變的種子撒進台灣每一個角落。(責任編輯:周政毅)

與大湖國小五年甲班大合照。前排左一為慕天,後排右一為宗諺。
文/ 張柏韋、陳慕天、林宗諺
我們為計畫設定的目標是重新設計12年的課本,從國小到高中,徹底改變每個學生手上的課本。但第一次的再造,我們先挑選了國小課本試水溫,希望從小處做改變,未來再逐漸擴大。
2013年九月,我們一頭熱地展開了這項計畫。
我們開始帶著簡報四處提案,拜訪了政黨、教授、建築師和出版業相關人士。那時候抱持著分享點子的想法,期待有人會有興趣並接手完成。然而,多數人聽到我們的想法後,都僅表示理想很好,但實現非常困難,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再者,我們的計畫和方法存在很多問題,比方說,我們要如何證明這對孩子有效?如何證明我們的課本就一定是美?總而言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案子無法直接執行,需要提出更縝密的規畫以及更實際的執行方案。同時,也因為我們並非知名人士,無法見到對於這個計畫真正關鍵的對象,例如教育部、文化部高層,因此得到的反饋有限。
而且,雖然我們的概念看起來比興建美術館更有效率,但政府部門也不可能把原本建置美術館的預算挪作他用,更不用提及教科書是由教育部負責管轄的。一個是教育機關,一個是文化單位,光是隸屬的部門就天差地別,兩邊都在競爭預算,這中間需要極大的溝通成本。
我們得謀求更多的聲量支持,才有整合不同單位聲音的能力,而這就不能只有理想,而是要做給所有人看才行,要把更多人拉入我們的陣營,讓大家聽見我們的聲音。
如果沒人相信,那就證明給大家看吧
就在幾位前輩建議以及面臨處處碰壁的情況下,我們決定,不能單靠一份投影片,而是需要先做一本原型課本(prototype)出來,證明給大家看,讓大家能夠直接了解我們究竟想要做什麼。
現在看起來,做出原型課本是整個計畫中最正確的決定!當我們在分享idea的時候,經常因為彼此的生活經驗不同或是表達得不夠到位,以至於無法傳達正確的想法給受眾,對方所想像的未必跟你希望表達的一樣,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直接秀出一本原型課本,就能讓受眾聚焦在真實的書上,哪裡好可以保留下來,哪裡不好可以改進,能夠直接且快速的做出比較。
不管要花費多少時間、心力,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先有一本prototype!於是我們就這樣發揮了交大的「團結」與「網路」兩大精神,著手行動。
計畫過程就像小孩玩尋寶遊戲
第一,先找了一個學弟胡富鈞協助我們一起進行這個計畫。第二,我們翻開電腦,輸入「台灣 最強 平面設計大師」、「台灣 知名 平面設計師」、「台灣 百大 設計師」,就這樣土法煉鋼,最後把找到的設計師名字列下來,並一一寄信聯繫,有時還搭著客運南來北往向設計師提案。那時好辛苦,但每次行動都令人好興奮,就像小孩玩尋寶遊戲一樣,雖然你知道多數是徒勞無功,但你永遠期待這次的行動會不會開啟一個巨的寶藏。
在我們第一次找設計師的時候,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你們有設計預算嗎?」想當然是沒有準備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果是公益計畫,那會給哪些學校使用?」可是當你找學校的時候,也是一樣會遇到相同的窘境,老師第一個會問:「請問你們有做好的案例給我看嗎?」「你們這個計畫的經費怎麼處理?我們學校的預算要編列比較麻煩喔。」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
當時沒有錢找設計,也沒有學校願意加入,一直被拒絕了三次。好險,最後終於找到新竹香山大湖國小的老師願意與我們合作。合作的老師是五年級,因此我們從五年級上學期的課本開始設計。那時候有很多科目可以選,最後決定了國語而非美術課本,原因是國語是閱讀量最長的主科,更符合我們理想中可以對孩子長時間耳濡目染的影響。最後也訂下了這次的設計目標,「五上國語課本」,預計在103學年的第一學期(2014年九月)提供給同學。
有了學校才能找到設計師幫忙。現在想想,當初找尋願意配合的設計師真的非常不順遂。對於三個都不是設計背景的我們,如何說服設計師們願意相信這個計畫,甚至是給予幫助,我們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特別要感謝當時願意相信我們的一股傻勁、並支持我們的第一群設計師。
某天,我們收到了一封回信,他是ppaper設計雜誌的創辦人包益民。包益民老師的回信讓團隊相當振奮,我們花了一週的時間,設計了一份扎實的簡報內容,列出短、中、長期計畫,並搭配錄音檔,寄給老師做遠端提案。包老師後來撥了一通電話給我們:「很謝謝你們用心的簡報,然而,對你們而言,ppaper可能不是最適合的合作對象,不過我能夠介紹一位優秀的設計師給你們,他非常擅長書籍的設計和排版,他叫作馮宇。」
馮宇老師是個相當有趣的人,他總是充滿許多極富創意的想法和點子,在聽完我們的提案簡報後,他很爽快地就答應加入計畫。就這樣的,經過一次一次的拜訪和提案,我們總算是湊齊每一課課文所需要的設計師,組成了第一批總共 12個人的教科書再造計劃設計師團隊。但在發書影片出來之前,我們一直不敢跟設計師說,其實你們的課本只有九個學生會用到。
由於我們完全不懂設計,因此全權交給每一位設計師幫我們決定每個細節。當時我們給予設計師的任務很簡單,如果你可以回到小學,幫自己設計一本課本,你會怎麼做?
做一本自己想要的課本
「做一本自己想要的課本」是這次的命題,每一位設計師各自發揮。當時沒有經費,無法讓一個設計師做完一整本,而是透過拆分成12個部分,讓大家去分頭設計。
沒有辦公室的我們第一次召開會議是在台北車站的一間咖啡廳,當時設計師双人徐問:「我們有要使用什麼字體嗎?」
第一次遇到這個我們連想都沒想過的問題,打電話與班導簡單討論後,我們回答大家:「沒有,看大家自己覺得那一課適合什麼字體就用,可以給孩子多元的體驗。」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下,就開始了第一次的美感教科書。事後來看,當時有很多做不好不專業的地方,不過從大家的熱情中,可以看到推動改變的火花正在綻放。
大湖國小五年級同學才總共九位,加上老師只需要十本書,再添上推廣計畫的公關書、參展用的書,要印製的教科書不過二十來本。因為印製的數量很少,所以沒有辦法送印刷廠,只能在一般影印店用彩色輸出。記得馮宇老師給我們的封面檔案,還有附上CMYK印刷色彩指示,當時我們完全看不懂那是什麼,因此完全不予理會。
發書前兩天拿到課本時,完全驚呆了,褲子都濕了一半。封面由馮宇老師設計代表秋冬的芋頭灰,印出來卻變成「純黑色」的封面。後來才知道,原來印東西還需要校色,更何況我們送一般影印店,顏色的誤差更大。但因為已經來不及,因此還是硬著頭皮準備發出去。
發送課本前一天,希望給小朋友驚喜,於是我們跑到無印良品,買了十本筆記本,無印良品有免費包裝禮物的服務,我們請店員幫我們把每一本筆記本都包成禮物,回家後,把裡面的筆記本抽出來,換成我們的美感教科書。
現在回想過程跌跌撞撞,發生太多愚蠢又好笑的事,在電話中跟設計師討論、跟學校老師提案、到學校發書,每一個經過都非常的未知,每一次決定都是緊張又很期待的感覺。
第一次發書:看見孩子的無窮可能
2014年的九月九日是我們第一次去學校實際發書的日子。
發書前一天晚上,老實說,其實心裡的緊張是大於雀躍的。那時候我們都想好了,我們要像聖誕老人一樣發禮物,把設計過的美感教科書課本用無印良品的紙袋包起來,然後看看小朋友一打開紙袋,第一眼看到的反應。但其實我們心裡偷偷的擔心,會不會他們一打開紙袋,發現是一本課本後會「蛤~怎麼是課本~」,那我們可就糗大了。
但事後證明,前一晚的擔心是多餘的。
隔天一早,我們就從台北搭豪泰客運到了交大附近,準備再騎車從交大到新竹香山區的大湖國小。晴天白雲的好天氣似乎先幫整個活動調整到一個好基調。我們從大大的路,騎到只容得下一台車的小路,然後再騎到山上的彎路,三四十分鐘後,我們終於到了這次合作的大湖國小。
大湖國小是位於新竹香山區的一所偏鄉小學,學校規模較小,幾間教室圍著一個小小的操場。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級,一個班級大約就十位學生。其實,有些偏鄉的小學在教學與活動上有較多的自主性與實驗的可能,學校的校長與林孟節老師都對我們的理念很贊同,讓我們在正式的課堂時間,請學生和老師使用我們所製作的課本。
「我們有個非常非常特別的活動,有兩位大哥哥呢,要贈送大家一份神秘的小禮物!」那時候的五年甲班吳虹萱老師在教室前面介紹我們出場,我們從旁邊看到孩子們發亮的眼神,充滿著好奇與疑惑。我們站在講台上,手裡拿著一大疊藏著課本的牛皮紙袋,平時跟大人介紹理念慣了,此時此刻還真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話呢!
「這是我們用心做的禮物,希望你們會喜歡!」
我們請每一位孩子到前面來,一個一個把課本雙手交給他們。有孩子快步上前,迫不及待的雙手一抽就拿走了,回去座位的路上作勢秤了秤重量,抝一抝感覺看看裡面的東西。孩子們互相討論猜測這牛皮紙袋裡到底是什麼,還時不時的偷瞄我們。
「好,大家可以打開了!」
當大家都拿到牛皮紙袋時,老師一聲令下,孩子們都從抽屜拿出了剪刀,把封口的貼紙剪開,慢慢地抽出裡面的美感教科書。
「是書!是書!」「哇!是國語課本!」

每一課的設計師在生字排列上各有變化,和過去的課本不同。
一位戴著眼鏡、留著小瓜呆頭的小男生把他的課本高高舉起來,迫不及待的跟大家說他的發現。其他同學也看著自己手上的課本,驚呼連連,好像是看到新玩具一樣。有一個孩子嘴巴笑得開開的,然後像洗撲克牌一樣,快速的把這本課本快速翻過一次,每一課設計師獨特又用心的設計,一時全映入眼簾。
這時我們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就算是每天上課用的課本,做了適當的設計後,也能像玩具一樣,讓孩子愛不釋手。
觀察孩子們拿到新書的感受
吳虹萱老師很會帶孩子去觀察自己的感受,然後進行課堂討論。她運用了便利貼,請孩子把看到美感教科書不同的地方用便利貼寫下來並貼在那一頁上,並描述是不是喜歡這樣的不同,原因是什麼呢?此時我們就帶著攝影機,安靜地在一旁默默觀察,看看五年級的孩子從這本課本裡到底看到了什麼。
「這裡的手法是那種模擬古代場景的手法。」戴眼鏡的小瓜呆頭男生認真看著某一頁的插畫,手摸著下巴,跟他身旁的同學分享他所觀察到的。
「很多圖片都是用拼貼的方式來呈現。」另外一組的孩子得出了這個結論。這時我們聽到了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一段對話。

〈熊與鮭魚〉設計師使用拼貼的創作手法重新呈現課文第一頁。
「可是你有想過嗎,為什麼他要用這種就是……不同於以前的生字排列方法啊?」一位穿著桃紅色短上衣的小女生問了小瓜呆頭男生。「他可能是要讓思想更自由,空間更開放。」小瓜呆頭男生將課本立在桌上,邊翻邊認真的回答道。
當下聽到這段對話的雀躍心情,我們現在都還記得清清楚楚。原來,當我們用心的重新設計課本,突破現有審查規則時,做出來的課本對於孩子是如此的生動有趣,而他們也比我們想像中的成熟,看得出來每一頁設計師的用心,還說出了像是「手法」、「對比」、「拼貼」等的用詞。原來很多設計與背後的含義,孩子們是很樂於學習與探索的。
這次發書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大很大的信心,除了對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之外,還有在孩子身上看到的特質與潛力。
推薦閱讀
【青鳥專欄】從封面故事探索台灣設計美學
街景還停留在 50 年前,為什麼台北招牌美感輸東京一大截?
尿尿小童穿客家裝!比利時著名雕像讓全世界看見客家文化的美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書包裡的美術館:為教科書注入美感細胞》由大塊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本文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