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
我們可曾思考台灣的視覺語彙是什麼?一個社會的美學體現,影響生活的各個層面。台灣平面設計師扮演著要角,仔細探究設計帶給每個世代台灣美學的定義。(責任編輯:高聖雅)

(圖片來源:新活水)
一個社會的美學是日常文化與生活方式的體現,但美學的創作者也能形塑和詮釋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更多理解,甚至影響我們的政治與文化認同。
這當然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巨大題目,本期《新活水》只能先聚集於平面設計──並且也只能提供幾則切片,和大家一起思考。 封面故事的開場是四位當代設計師:擅長將宮廟的、草根的或庶民文化元素融合前衛概念的何佳興和廖小子,許多人或許不熟悉其名但對她作品卻一定不陌生的羅文岑,以及當前炙手可熱的電影海報設計師陳世川(一位俊美的魯凱族青年)。
然而,人們都是在歷史的奶水中成長的。《新活水》一直關注台灣的文化史考察,因為這個島嶼的歷史意識過於貧乏,尤其是文化史。設計這領域更是嚴重:如今雖有這麼多設計科系,設計師又是這時代的文化明星,但我們對於台灣設計史的研究與關注卻十分稀少。
研究者李志銘論述了早期書籍裝幀與平面設計之關係,並特別介紹十位你不可不知的設計師先行者。接著,八十年代後到九十年代最重要的設計師劉開先生,可以說是台灣視覺美學轉型的關鍵,因為那也是一個劇烈變動的關鍵時刻。從「悲情城市」到「把我自己掏出來」,劉開的設計回應了本土意識的覺醒,與兇猛而來的社會和文化運動。他自己說,他們所處的時代氛圍充滿一種文化野性,一種屬於台灣的視覺美學。藝術史學者龔卓軍的深度專文討論了劉開與其所處的歷史脈絡,我們也訪問與他合作過的劉振祥、胡晴舫、曹瑞原、簡文彬談談他們認識的劉開。致力於追求台式美學的設計師黃子欽也特別撰文討論劉開與黃華成兩位前輩。
封面故事外,本期「先鋒人物」是兩位同屬蘭陽子弟的大師黃春明和阮義忠,談宜蘭與故鄉意義;「創作者手稿」是小說家駱以軍的手稿,以及他為文談論手寫的意義;「跨域對寫」是作家黃麗群和旅日作家張維中對寫台灣和日本的火車與鐵路、魔幻與寫實。本期還有新專欄,是由獨立樂隊創作者許正泰寫下他身邊的人、他的世代。這些故事不只是他們的私人呢喃,也是台灣另類青年文化的一頁側記。
一個special:與本刊關係密切的設計師洪彰聯長期拍攝台灣街頭的素人手寫招牌,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在他的鏡頭下充滿無比生命力。這樣的文化野性,或許就是台灣美學的一個最美麗註腳。
推薦閱讀
曾受邀至日本大師級美術館展覽,讓日本建築師都來朝聖卻「沒沒無聞」的台灣工作室
春假看展!羅浮宮展覽到台中,看全球 50 位藝術家預測 2050 年的人類未來
【青鳥專欄】洄游之路——從藝術季看部落文化
(本文經新活水同意青鳥書店轉載於 BO平台,首圖來源:新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