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醫療人員的缺口是台灣近幾年來的問題,不只相繼爆出醫師過勞、集體離職等等負面消息,長年無調薪的現象,更是造成人力出走的一大主因!

嘉基工會與院方有多達七次的薪資協商,卻始終無法達成共識。他們不選擇偏激的罷工形態,而是採溫和的抗爭,就是要讓院方聽見他們訴求,展現出他們的價值。(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Piron Guillaume,CC licensed

嘉基工會:「加薪5%、年資津貼返還」

工資的提升一向是勞資爭議中最主要的訴求點,像嘉基工會歷年來的主張「加薪5%、年資津貼返還」就是其適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該工會儘管與嘉基經過了多達七次的團體協商,卻一直未能獲得院方的善意回應而遲遲無法簽訂下全國第一份醫院工會團體協約。

嘉基工會,全名為:嘉基體系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關係企業工會。是第一個財團法人醫院的企業工會,也是醫療產業裡,第一個為了協商爭議而走上街頭的工會。

誠如嘉基院長姚維仁於嘉基網頁上所言:「有好的盈餘才能嘉惠員工。」因此,若想加薪,真的得等到花到有剩,員工才有份了,工會的訴求恐怕還有得等呢!

對醫院而言,醫療儀器是一種投資;員工的薪資是一種成本

但是,醫療儀器設備的引進可不是這樣的思維,並不會等到有好的盈餘才做更新,就算吃掉盈餘也是得做,看看全球醫學中心普遍採納什麼機型儀器,嘉基也要有一套;什麼是殺死癌細胞最有效的設備,嘉基也要有一套;現在德國先進的高壓氧治療艙是什麼,嘉基也要有一套,因為這些是醫院的生財器具,會幫醫院賺錢,是一種投資,所以很值得。

相對之下,員工的薪資就是成本了,多付一塊,醫院就得多一份負擔,永遠必須等到有剩,才有可能談加薪;若沒剩,就共體時艱,血汗過勞,當作做做功德。不過,員工與醫療儀器設備一樣都是能幫醫院賺錢,卻因為在醫院管理者心中的評價,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成本;一個是值得、一個是負擔,而有這樣的天壤之別。

當員工被視為成本、負擔時,就會被經營者秤斤秤兩,尤其想跟雇主提加薪,就得先被公司掂掂斤兩,之後還要公司有盈餘才行,這一切又談何容易。緣此,嘉基工會若想儘快促成團體協約的簽訂,不能僅從成本及盈餘的角度出發,而應思考如何才能讓院方覺得簽下這份團體協約是值得的。

提升「團體協約簽訂」重要性,低薪問題再也不是問題

其實,最快速直接的方式就是勞資雙方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4條第3、4項約定必要服務條款並送備查後,由工會發起罷工抗爭,只要爭議行為的力道足夠且又能獲得社會輿論普遍支持的話,院方很快就會認為簽訂團體協約是件值得的事了。

可惜的是,嘉基工會並沒有採取罷工行為,而是改走較溫和的抗爭路線,僅是戶外演說和呼口號,就要讓院方感受簽約加薪是值得的,恐怕沒那麼容易。現在可能需要政府幫個小忙,如果政府能將「團體協約的簽訂」列入升等成醫學中心或維持評鑑為區域教學醫院的必要條件,那麼院方為升等成醫學中心或繼續保有區域教學醫院的評鑑等級,就會積極洽簽「團體協約」事宜,因為這實在太值得了。

綜上可知,工資的提升從來就不是成本的問題,而是值不值得的問題,如果對此沒有認識,想求加薪就真的有得等了!

推薦閱讀

「病人要是五星級飯店的服務!」──當診所要我們醫德醫療放一邊,醫師存在意義到底剩什麼?
開刀房醫師揭露醫界內幕:代開刀事件背後真正問題,是醫院壓榨醫生拚業績

(本文經投稿作者李翊宸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加薪不是成本的問題,而是值不值得的問題〉。首圖來源:Piron Guillaume,CC licensed)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