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近日中美貿易一來一往打得火熱,其他跟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就沒有影響嗎?錯!被人們視為夕陽產業的製造業,中國人抱持著只要技術轉變,什麼領域都可以賺nice money的信念,我們可以從李克強提出「中國製造2025年」政策與近幾年的紅色供應鏈帶給全球的影響看出一二,鄰近國家的台日韓供應商首當其衝。

想像中國之後可以自己研發並製造飛機、汽車等民生用品,甚至到高階的科技電子器材等,會有多恐怖?

(責任編輯:黃梅茹)

鄰近國家與中國緊密的出口貿易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飛快,對供應高端零件和機械給中國工廠的日本、南韓和台灣出口商而言是件好事,但現在它們面臨的風險是中國價值鏈地位升級,從客戶逐漸轉型成競爭對手。2017年日本對中國出口額達創紀錄的1300億美元,由於出口帶動經濟復甦,日本經濟連8季擴張。南韓對中國外銷10年內激增70%,台灣對中國出口也攀抵空前新高。

不過更深入探究數據可以發現潛伏的威脅。以半導體和微晶片生產設備的出口為例,像是南韓半導體大廠SK海力士公司(SK Hynix Inc.)等企業的零件銷售,有助於帶動北亞其他地區對中國的出口;日本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 Corp.)等公司的精密金屬工具機和晶片製造設備,對中國銷售也激增。

「製造強國」野心不容忽視

但隨著中國政府希望集資多達315億美元,投資本土半導體製造業,貿易流向可能開始產生改變。中國的野心不只針對半導體,從「中國製造2025年」全面性的計畫中,還會看到從生物醫學和人工智慧到新能源車和飛機等許多領域技術能力的進展。像是德國等歐洲出口商也面臨日本、南韓和台灣遭逢的挑戰,在川普政府採納關稅措施後,全球貿易又增添了風險。

彭博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歐樂鷹(Tom Orlik)說:「目前南韓、日本、台灣、美國和德國所占有的全球供應鏈一環,正是中國要以10年產業策略投入的領域。」他說,中國遲早會自己生產電子產品零件,也正朝汽車出口國的方向前進,最終將會外銷飛機。

彭博經濟和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師認為中國日後會投入電動汽車、自動駕駛系統、太陽能電池、機器人、工具機、醫療器材和電子感測器等產業領域。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呂佳珉說:「目前感測器是由日本主宰,中國可能一段時間後就會追趕上來。或許還需要5年時間,但已經慢慢嶄露頭角了。」

延伸閱讀

中國立志 2025 年成為世界製造強國,反觀台灣產業轉型策略就像一盤散沙
原來韓國也曾經「超愛中國製造」,讓朝鮮國王命令全國「禁買中國奢侈品、愛用國貨」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不只美中貿易戰 台日韓也面臨新挑戰〉。首圖來源:中央社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