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 :現在的工作方式還能持續多久?:未來人的行動波希米亞式工作與生活

「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做為一種選擇適合的生活家園、工作地點的核心原則。我們都有機會成為現代的波西米亞人,把生活當作一場旅行,同時與維持生存的工作結合。

遠離便利的大城市,找尋可以實現理想生活型態的地方,減少外界紛擾,提供內心更多的自我空間,反而會得到與人之間更多的交流與邂逅。(責任編輯:周政毅)

選擇居住地的標準是生活型態,而非工作型態

接下來,我將分別以自己與阿直哥實際的生活型態為例,更詳細地介紹行動波希米亞人的生活。

從行動的波希米亞人身上,約略可以歸納出三大特徵:
.選擇居住地的標準是生活型態,而非工作型態。
.生活就像一場旅行。
.工作與私人生活不再有區隔。

「三十歲之前能找到心靈故鄉的人是幸福的。」這句話出自我很尊敬的某位作家。

心靈故鄉就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歸屬。這既不是自己生長的土地,也不是實際上的家鄉,更不是為了方便工作而居住的地方。這是一個能讓我們找回自己,生活起來最安心的場所。我稱這樣的場所(心靈故鄉)為「家園」。為了介紹我們實際上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必須先從說明「家園」開始。

我的家園

我的家園位在紐西蘭原始森林環繞的湖畔,阿直哥的家園則在有著優美海岸線的夏威夷海灘。我們雖然經常跨越國境,過著旅行一般的生活,但一年仍有多達半數的時間在家園度過。這也是生活型態優先於工作型態的結果。

「你決定居住地點的標準是什麼?」幾乎所有人聽到這個問題,都會馬上回答「工作」吧?因為「居住地點=方便上班的地點」是常識。

進一步來說,人類從狩獵生活轉移到農耕生活之後,一直以「居住地點=方便取得糧食的土地=度過大半輩子的地方」的標準選擇居住地。

反過來說,至今能夠不受職場束縛、自由度日的人,只有真正的游牧族、吉普賽人、退休的富翁,或是小說家與藝術家之類的天才而已。但現在只要熟練運用行動科技,無論身在都市、鄉村,或者正在移動,都能工作。既然如此,「工作」就不再是決定居住場所的標準了。

如果能夠不再以工作為中心決定居住場所,而是以「自己想做的事」為中心,那麼,我們必然可以將自己所有的時間、自己的人生「納為己有」。

「我想過著○○的日子」「我想要以○○為中心設計自己的人生」,像這樣聽從自己真正的心聲、過著藝術家一般的生活,在現代世界已經逐漸成為可能。

阿直哥想過著「大海與衝浪」的日子

對阿直哥來說,「○○」是「大海與衝浪」。這樣的他既是三鐵選手,也是美食家。他討厭寒冷,也無法接受周遭沒有提供新鮮食材的餐廳與超市。這麼一來,他自然會把環境適不適合訓練、是否鄰近適合衝浪的海灘等列為選擇居住地的條件。而這個地點所在的城市還必須有一定規模,才方便他享用美食。

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擁有四季如春的美麗海岸,但這些海岸幾乎都在度假區,不僅城市規模小,餐廳與超市也都以觀光為導向—商品數量少,價格非常高。在這些地方過日常生活極度不便,很難實現阿直哥理想中的生活型態。

夏威夷歐胡島南側的海邊就不一樣了。這裡雖然也有觀光客,但是對大多數當地人而言,依然是「平日生活的城市」。這裡有許多價格合理、品質優良的餐廳與超市,過日常生活不成問題。而這裡的海灘有多美就不用說了,氣候與環境也完全符合阿直哥的條件。

作者想過著「水邊與釣魚」的日子

接著來說說我自己。我從小對「水邊與釣魚」的喜愛就勝過其他任何事物。大學時,我讀了美國自然主義作家梭羅的著作《湖濱散記》,對「在湖畔釣魚」的生活深深著迷。從此以後,我開始夢想著「總有一天要像梭羅一樣,前往遠離塵囂的湖畔,生活在大自然中」。

而就像前面提過的,我自己的家位在紐西蘭某座湖畔森林裡。那裡四季分明,可以栽種各種植物,土壤適合開闢成菜園與果園,讓人有可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湖裡還能釣到像鮭魚一樣大的虹鱒。

移居之前,我曾往返這個國家十五次,終於找到這塊理想中的土地。於是,我住了十年以上的東京從「商業據點」,變成過著行動的波希米亞生活不可或缺的「移動據點」。從成田及羽田機場出發,無論飛往亞洲、歐洲或北美都很方便。我就以這兩座機場為樞紐,有效率地在日本國內及全世界移動,過著旅行一般的工作與生活。

接著,來看看我們兩人的家園有哪些共通點:
.把東京當成「移動與工作的據點」。
.網路可通。
.位在許多人都想造訪的地方。

居住在不方便旅行的島國,選擇便利的移動與工作據點

不只我,阿直哥也住在不太方便前往其他大陸旅行的「島(國)」,所以我們都把所處位置極為便利的東京當成「移動與工作的據點」,方便我們飛往全世界。我們都在東京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對東京非常了解,把這樣的城市當成世界旅行的樞紐與商業據點,帶給我們極大的優勢。

我們的家園還有其他共通點,譬如生活費比工作據點(東京)便宜、治安良好、自然環境資源豐富、位在水邊、居民友善、屬於英語圈、沒有爆發國際衝突與恐攻的風險等。

不過住久了之後,我還發現另一個重點:我們生活的紐西蘭與夏威夷,都是許多人想要造訪的地方。

人與人的邂逅,終將成為人生中最重要的「起點」

邂逅能讓人獲得新的資訊與刺激,帶領我們邁向新的世界,為我們帶來工作;換句話說,如果我和阿直哥的家園不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就什麼也無法開始。

正因為我們的居住地擁有迷人的強烈個性,所以在東京時很難有機會好好聊聊的重要人物,經常會在旅行時順道來拜訪我們。而移居之前我們也想像不到,住在紐西蘭或夏威夷這種「遠離大陸的小島」,反而能讓我們更從容地與有趣的人交換意見。

到此為止,我以自己及阿直哥為例,解釋了「家園」的概念。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前面提的條件,終究只是我與阿直哥的理想,並非所有人都適用。畢竟,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個性,當然也存在著一百種家園的形式。

找尋自己理想中的家園

我希望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家園(心靈故鄉)。還有一種提著一口皮箱滿世界跑,不斷從這間旅館移動到那間旅館,連據點都沒有的生活型態。這已經脫離「擁有家園的行動波希米亞人」,進入下一個階段了。

沒有據點的移動生活,或許就是行動的波希米亞人的終極型態。不過,現在的我們比較適合擁有一個如同F1賽車維修站的家園,能夠更換行駛中磨損的輪胎、修理出狀況的部分,再以這個家園為基礎,自由地飛往世界各地。

長期生活在能讓自己心情平靜、保有自我的地方,必然可以調和肉體與大腦,穩定精神狀態。如此自然能夠維持專注與熱情,等比例地提升創造力與績效,提高生產力與工作品質,直接帶來更多收入。

請暫時拋開「不住在東京、大阪或倫敦等大城市就沒有工作,活不下去」這個成見,將雙手放在胸口想一想。

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最適合以這件事為中心生活的地點在哪裡?

捨棄目前便利、離公司很近的生活環境,或許會讓你腦中掠過不安,覺得有風險。不過,我希望你認真地問問自己:「這個恐懼感是真的嗎?這個風險是絕對的嗎?不是我的成見嗎?」

接著,我希望你利用地球儀或Google Earth,來一趟虛擬之旅,尋找屬於自己的家園。你的體內一定會湧現令人吃驚的雀躍感,而這股雀躍感想必會推著你前進。於是,你就會渴望出發去旅行了吧!提點「我想過著以某件事情為中心的生活。」居住在可以實現這一點的地方,就能找回自我與自己的時間。

推薦閱讀

外國人線上討論「為何好多人都愛台灣?」在台波蘭人的回答最紅:台灣生活品質比中國高
首位登俄台灣鋼琴家:如果你也願意放棄穩定工作為夢堅持 10 年,肯定會比我成功
人窮不能窮心裡!發現俄羅斯、菲律賓「月光勞工」的快樂小生活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現在的工作方式還能持續多久?:未來人的行動波希米亞式工作與生活》由方智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Bernard Spragg. NZ,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