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童話的魅力】
你我的童年當中,必定都有童話故事的痕跡,但你曾想過這些故事是從何而來的嗎?曾探索過故事背後真正的意義嗎?
《童話的魅力》,此書不只帶你走進童年的回憶當中,更讓你能更深入地了解,童話背後想要表達的意義,還能探索最原始的版本,讓你對童話故事有重新的認識。(責任編輯:徐子捷)
文/布魯諾.貝特罕
〈太陽、月亮和塔莉雅〉與貝侯的更動
現今大眾最熟悉的〈睡美人〉版本有二:貝侯版和格林兄弟版。在說明兩個版本的差異之前,先簡單探討巴斯雷《五日談》中收錄的故事版本〈太陽、月亮和塔莉雅〉會更有收穫。
*巴斯雷於十七世紀出版《五日談》時,「睡美人」的母題流傳已久,他可能以十四到十六世紀間的法語和加泰隆語版本為範本,也可能參考了僅在他的時代流傳、我們並不清楚的其他民間故事。
塔莉雅的國王父親在她誕生時,要全國的智者和先知幫她預測未來,他們預言公主將因為接觸到一片亞麻碎屑而有生命危險。為了預防所有可能的意外,國王下令不准任何人將亞麻或大麻帶進城堡。
塔莉雅慢慢長大,有一天她看到一個老婦人邊紡線邊從窗前走過。塔莉雅從來沒有看過這種情景,「看到紡錘好像在跳舞便開心不已。」她滿心好奇,伸手拿了紡錘開始捻線。
一片亞麻碎屑「刺進她的指腹,她立刻倒在地上昏死過去。」國王讓陷入長眠的女兒靠坐在皇宮裡一張天鵝絨椅,並將大門鎖上,他為了抹除悲傷的記憶,從此遠走高飛,再也沒有回來。
一段時間之後,另一個國王在打獵時來到城堡附近,他的獵鷹從窗戶飛進空無一人的城堡之後就沒有出來。國王為了找回獵鷹,進入城堡裡四處遊走,就發現了塔莉雅:她就像是睡著了,但怎麼也叫不醒。國王愛上她美麗的容顏,於是和她同床,之後就離開城堡,將整件事拋諸腦後。
九個月之後,塔莉雅生下一對雙胞胎,但她自始至終都保持沉睡,兩個嬰孩就從她的胸脯吸吮母乳。「有一次其中一個嬰兒想吸母奶,卻找不到母親的胸脯,反而將母親被亞麻碎屑刺中的手指含到嘴裡。嬰兒用力一吸,將碎屑吸了出來,一直沉睡的塔莉雅終於醒轉。」
有一天國王記起先前的歷險,於是前去探望塔莉雅。看到她已經甦醒,還生了兩個秀美的孩子,分別取名太陽和月亮。國王非常高興,從此一直惦記著她們母子三人。國王的妻子發現了他的祕密,暗中假國王之名派人將兩個孩子帶到王宮。
王后下令將兩個孩子殺死煮成菜餚送去給國王吃,廚子偷偷將孩子藏在自己家裡,準備了一些小山羊肉讓王后端給國王。
過一陣子之後,王后又派人將塔莉雅帶來,打算將這個引誘國王出軌的女人推進火裡燒死。國王在最後一分鐘及時趕到,下令將自己的妻子處以火刑,改娶塔莉雅為妻,也和廚子解救的兩個孩子團聚。
故事最後以詩文作結:「常言道,人若命好,睡床上也有福報。」
〈太陽、月亮和塔莉雅〉這則故事並未說明,為何塔莉雅的命運會是如此,而貝侯可能是自行加上一段仙女覺得受辱而下詛咒,或是利用熟悉的童話母題,解釋了女主角為什麼會像死去般陷入長眠,讓故事更為豐富。
巴斯雷版的主角塔莉雅深受父王疼愛,國王因為太愛她,所以在她陷入死亡般的沉眠之後,就無法再留在城堡裡。國王將她安放在「刺繡頂篷下方」彷彿王座的椅子上,之後就離開城堡,從此音訊全無,即使是在塔莉雅醒來、與另一位國王成婚,並和兩個秀美孩子一起過著幸福日子之後,他也不曾出現。
在同一個國度裡,一位國王取代了另一位國王;在塔莉雅的人生中,走了一位國王,來了另一位國王——父王由夫君所取代。
這兩個國王有沒有可能,只是彼此在女孩人生不同階段中的替身,以不同方式喬裝,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此我們再次看到伊底帕斯期孩童的「天真」,她完全不覺得自己對於激發父親情感,或是想要激發父親情感的欲望有任何責任。
文人貝侯筆下的故事與巴斯雷的版本相距又更遠,畢竟他是要講故事給王公貴族聽,而且還偽托故事是由幼子編撰、要獻給一位公主。
貝侯版將兩個國王改成一個國王和一個王子,後者明顯未婚且還沒有小孩。王子出現的時間比國王還晚了一百年,於是我們可以確認國王和王子之間毫無關聯。
有趣的是,貝侯還是無法成功擺脫關於伊底帕斯情結的指涉:他的故事中並未出現因丈夫外遇而嫉妒發狂的王后,而是改成困於伊底帕斯情結的王后,她對兒子愛上的女孩無比嫉妒,所以試圖摧毀女孩。
巴斯雷版的王后相當具有說服力,貝侯版的王后則不然。貝侯版故事中的兩個部分相互扞格:第一部分以王子喚醒睡美人並和她結婚作結;第二部分突然告訴我們,王子的母親其實是吃小孩的女巨怪,想要吃掉自己的孫子女。
巴斯雷版裡的王后想要讓自己的丈夫誤食親兒的肉——這是為了報復丈夫變心愛上睡美人,她所能想到最可怕的懲罰;貝侯版裡的王后想要自己吃掉小孩。
巴斯雷版的王后嫉妒,是因為丈夫的心思和愛全都被塔莉雅母子給奪走了,她妒恨到想要將塔莉雅燒死——國王對塔莉雅「熾烈」的愛,燃起了王后對塔莉雅「熾烈」的恨。
貝侯版對於王后欲食其肉的恨意,唯一提出的解釋是她是食人的女巨怪,「只要看到小孩子經過⋯⋯就怎麼也無法克制撲到他們身上的衝動。」
另外,王子將娶了睡美人的事保密,直到兩年後他的父王駕崩才公開。他一直等到這時候,才將睡美人和分別取名「早晨」和「白日」的兩個孩子帶回城堡。繼位為國王的王子明知道母親是食人巨怪,還是在上戰場前,將王國跟妻小都託付給母親。貝侯版最後,國王在太后正要讓人將睡美人推進全是毒蛇的坑裡返回,太后看到他回來,知道自己陰謀敗露,就自己縱身跳進坑裡。
巴斯雷版中,已婚國王侵犯熟睡少女讓她懷孕,然後完全忘掉這件事,過了一陣子之後才偶然想起少女——我們不難理解,貝侯為何覺得不宜在法國宮廷講述這樣的故事。
但在貝侯版中,堂堂一位王子,卻不敢讓父王知道自己已經娶妻生子(我們是否可以假設,這是因為他畏懼父親出於伊底帕斯情結,而對自己也為人父感到妒恨)。
或許王子這麼做,是因為母親和父親對兒子的伊底帕斯情感都極度激烈,但這樣安排就算在童話裡也顯得太過,只能說這個情節的說服力終究不足。王子既知母親是食人巨怪,沒有趁好父王還能發揮約束力時將妻女帶回宮中,而是在父王過世、無能再提供保護之後才這麼做。
一切安排並不是因為貝侯文采不足,而是因為他並沒有認真看待童話,反而將心思放在他於每則故事末尾所附加,或引人發噱、或充滿道德教訓的韻文。
迎接性的滿足與結合
故事的前後兩部分既然相互扞格,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口述流傳的版本,通常只到睡美人與王子有情人終成眷屬就結束,甚至印行的版本也多半如此。格林兄弟聽到和記錄下來的就是這個版本,也是現今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樣貌。
儘管如此,還是有些貝侯版中的元素從此失落。一名仙女只因為未受邀參加洗禮儀式,或是分到比較次等的銀製餐具,就詛咒新生兒橫死,表示她是邪惡的仙女。
因此,不管是貝侯版或格林版,我們都在故事一開始就發現仙女(神仙教母)被分成好的面向和壞的面向。要達到圓滿結局,邪惡必須受到適切懲罰和消滅,只有這樣,善良以及隨之而來的幸福圓滿才能獲勝。
在貝侯版及巴斯雷版中,邪惡力量遭到消滅,童話的正義得以伸張;但接下來將討論的格林版在這方面卻有所不足,因為故事裡邪惡的仙女並未受到懲罰。
無論細節差異有多大,所有〈睡美人〉版本的中心課題都相同:儘管父母親千方百計阻止,孩童終究會經歷性覺醒。
再者,父母的粗糙手段反而可能造成妨礙,讓孩童無法在適當的時間達到成熟;故事中就以睡美人性覺醒之後,又沉睡百年才得以和愛人團聚來象徵。還有另一個母題也與此密切相關:即使必須等待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獲得性滿足,也絲毫不減損其美麗迷人。
貝侯版和格林版一開始皆暗示,必須經過長時間等待,才能達到性的滿足,在故事中即以懷孕生子來代表。故事中的國王和皇后一直想要有小孩,卻總是希望落空。貝侯版中國王夫婦的行為和同時代的人們如出一轍:「他們訪遍世界各地的靈泉聖水,四處朝聖許願,什麼都試過但仍舊徒勞無功。不過,皇后終於懷孕了。」
格林版的開場比較像童話:「從前從前有一個國王和一個皇后,他們每天都說:『噢,要是能有個孩子就好了!』但他們一直沒有生小孩。
有一次當皇后坐在浴盆中,一隻青蛙忽然從水裡爬到地上,牠告訴皇后:『你的願望將會實現;一年之內,你將會誕下一個女嬰。』」青蛙預言皇后一年內會生女兒,因此等待的時間很接近九個月的懷胎時間。加上皇后當時正在沐浴,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皇后是在青蛙來訪時受孕。(至於童話故事中的青蛙為何多半象徵性的滿足,將在本書稍後與〈青蛙國王〉一併討論。)
夫婦經過漫長等待終於盼來孩子,傳達了毋需急著接觸性,即使必須經過長久等待,帶來的獎賞也不會絲毫減少。幾位善良的仙女和她們在女嬰受洗時給予的祝福,除了和自覺受辱的仙女和她的惡毒詛咒形成對比之外,其實和情節沒有太大的關係。仙女總數並不固定這點,或可作為印證:在各國版本裡,從三、八到十三都有。
好仙女贈給女嬰的祝福也有不同的版本,但邪惡的詛咒始終不變:女孩(格林版中是說到她十五歲的時候)將會因為被紡錘扎到手指而死去。
最後一位好仙女只能將死亡詛咒改為沉睡百年,要傳達的訊息與〈白雪公主〉類似:兒童期最後那段看似死寂的被動時期,只是一段在寧靜中成長和預作準備的時間,當事人甦醒時將達到成熟,準備好迎接性的結合。在此必須強調,童話故事中,性的結合既是伴侶雙方心理、性靈的結合,也是性的滿足。
古代女性的初經年齡多為十五歲。格林版的十三位仙女,讓人聯想到古人曾將一陰曆年分成十三個月。不太熟悉陰曆的聽者可能無法體會這些象徵意義,但一般人大多熟知,月經週期通常與陰曆月份二十八日的週期吻合,而非平常習慣的陽曆月份。因此仙女總共有十二位善良的加上一位邪惡的,是以象徵手法暗示命定的「詛咒」是月事。
故事中對國王的描述相當切中要點,身為男性的他並不了解月事的必要性,試圖防範女兒經歷命中註定的流血事件。而不管是哪個版本的皇后,似乎都不太關心仙女大怒之下的預言。
無論如何,她知道試圖防範絕非上策。詛咒的重點在於紡錘(distaff),此詞在英文中已成為一群女人的代稱。雖然紡錘一詞在法文(貝侯版)或德文(格林版)中並沒有發展出這樣的意思,但紡紗織布一直到近代都被認為是「婦女專屬」的差事。
國王千辛萬苦想防止壞心仙女的「詛咒」應驗,終究失敗了。即使搬走全國所有的紡錘,只要女孩到了十五歲、進入青春期,就無法阻止她如邪惡仙女所預言的,經歷命定的流血事件。
無論父親再怎麼提高戒備,當女兒長大成熟,就會步入青春期。事發時國王夫婦都不在現場,象徵這是每個人成長都必須經歷的危機,不管父親或母親都無能擋下讓孩子倖免。
女孩長成青少女,開始探索人生中先前無法接觸的區域,即故事裡有老婦人在其中紡紗的密室。
故事從這裡開始充滿佛洛伊德式的象徵:女孩慢慢接近命定之地,她沿著螺旋樓梯向上走;這樣的樓梯在夢中通常代表性經驗。她在樓梯最頂端發現一扇小門,門上的鎖孔插著一把鑰匙。當女孩轉動鑰匙,門「彈了開來」,她走進門後的小房間,發現裡面有個老婦人在紡紗。上鎖的小房間在夢中代表的往往是女性的性器官;轉動鑰匙多半象徵性交。
女孩看到老婦人在紡紗,於是問:「那個跳來跳去很滑稽的東西是什麼啊?」不需要太多想像力,就能看出紡錘可能隱含的性意涵。女孩一碰到紡錘就扎傷了手指,接著便陷入沉眠。
這則故事讓孩童的無意識聯想到的,是月經而非性交。月經在一般用語中常被稱為「詛咒」,其根源可追溯到聖經,而且女孩流血是因為受到另一名女性(仙女)的詛咒。
再者,詛咒生效的年齡,和古代大多數少女初經的年齡約略相當。最後,流血是因為接觸了一個老婦人,並非男性;而根據聖經,月經的「詛咒」是由女性傳給女性。
如果女孩在情感上還未準備好,月經來時流血會是令她難以招架的經驗(流血對年輕男子來說也是,但情況不同)。女孩因為突然流血而震驚無比,於是陷入長眠,一道無法穿破的荊棘牆保護著她,將所有追求者(代表未成熟就接觸性)隔絕開來。
大眾最熟悉的故事版本以「睡美人」為名,強調主角長眠的那段時期,而其他版本的名稱則突顯了那道護牆,例如英文版即以「多刺薔薇」(Briar Rose)作為故事名稱。*
在睡美人達到成熟的時間點之前,就有許多王子試圖找到她,這些操之過急的追求者全都在荊棘叢中送命。這是對於孩童和父母的警告:在身心準備好之前就激起的性衝動具有極大的毀滅性。
但是當睡美人終於在身體和情感上都達到成熟,準備好迎接愛,和伴隨而來的性及婚姻,那原本看似無法穿破的障礙就消除了。圍繞成牆的荊棘叢突然成了綻放大朵鮮花的花牆,並且自動分開讓王子進入。
隱含的訊息就和其他多則童話相同:不要擔心,著急也沒有用——等到時機成熟,原本不可能解決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童話的魅力》,由漫遊者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T. Crazyboi,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