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青年寫給青年的東協工作筆記:歷史、產業、生活、民情觀察》由 寫樂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manhhai ,CC liscened。)

【為什麼我們要挑這本書:《青年寫給青年的東協工作筆記》】

「單三星一家公司就占了越南去年出口總值的 22.7%,韓國企業已經深深的掌控越南。」

為什麼台灣在越南深耕十年、二十年,敵不過南韓五年的成績?(責任編輯:鄒家彥)

文 / 何則文

越南西貢版的信義計畫區:富美興

在胡志明市南邊的第七郡富美興,此區可以說是西貢的「信義計畫區」,無數的高級商辦跟住宅大樓拔地而起,嶄新華麗的市容輝映著越南欣欣向榮的經濟。在富美興裡,有許多韓國社區,街道的招牌多以韓文呈現,猶如 19 世紀的歐洲列強在中國的租界區。在許多越南人印象中,富美興就是個「由韓國人開發的韓國區」。

然而,一開始這幾千公頃的新市區開發其實跟韓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最初把這片越戰沼澤地扭轉成西貢繁榮市區的,是響應李登輝南向政策的台灣企業——中央貿開集團。如今,西貢人大多不知道這件事,對台灣的印象,僅止於郊區的台資工廠或者曾經造成環境爭議的「福爾摩沙公司」台塑集團而已。

在越南大學中,最多的留學生就是韓國人

在西貢時,我報名了胡志明人文社會大學的越南語班,全班只有 12 位學生,卻有 7 成是韓國人,不像來自印尼、菲律賓、泰國的同學,學習越語多只是出於興趣。這些韓國人有老有少,多是企業幹部,為了工作需要而學習外語;他們之中,既有年近六十、擔任三星集團主管的崔伯伯,也有二十幾歲,擔任化學公司業務的韓國女孩。

類似的情形不只發生在越語班,在越南大學中,最多的留學生就是韓國人。不管是在北方第一志願的河內國家大學,還是在南方最高學府胡志明國家大學,外籍生幾乎都是韓國面孔。走在河內和胡志明街上,總能看到許多韓國家庭出遊,舉目看到的大型廣告都是韓國品牌,三星幾乎包下了河內機場的所有廣告。

韓國政府鼓勵年輕人向海外發展,提供各種獎學金,三星更是全額補助,甚至捐助學校蓋韓國學生的專屬宿舍,讓學生能專心學習。在定期考試中,成績不合格的學生會被遣返回國,而且須賠償學費;成功畢業的,必須和三星簽 2 年到 3 年合約,學生在工作前,早已掌握越語基礎、了解當地文化且適應當地生活,起跑點遠超過台灣青年。

台灣人去越南,住廠區看三立、TVBS;韓國人在越南,住市區講越南話

韓國人這麼積極,那台灣人呢?據統計,在越南的台商已經超過 6 萬人,且超過 7 成聚集在胡志明市周邊的工業區,既然如此,為什麼市區很少看到台灣人?這些台灣人去哪了?

答案是:他們全在工廠裡面。

外派越南的台幹大多住在公司提供的廠區宿舍,樓下就是辦公室,在台商的工廠裡,越南員工都會講中文,餐廳提供的是台灣菜,電視放映的是 TVBS、三立電視台。這樣的模式,讓許多剛來的台幹較無適應問題,用中文就能溝通、吃住都還很台式。

但在廠區建立一個台灣味生活圈的同時,也隔絕了台幹融入越南的機會,許多台幹外派到越南 5、6 年,一句越語都不會講,能接觸真實越南的機會,僅止於每周一班的派車去市區,如此不管在此工作幾年,永遠都是越南的「外人」。

韓國人作法完全相反,就算在廠區工廠上班,也強迫員工要住在市區,不同於台幹大多單身赴任,韓國公司要求攜家帶眷,把孩子也帶來,進入越南學校學習當地語言,有些更有遠見的父母,甚至把孩子送到台灣學校,孩子在家講韓語、出外說越語、在學校學中文,未來能掌握至少 3 種語言,20 年後,這些孩子就是韓國新一批的東協戰將。

十年之前,台灣還是越南朋友;十年之後,三星反轉整個越南

2007 年,越南的主要經濟結構由紡織、製鞋、石化產業構成,台灣是越南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可以說是台商撐起越南半邊天。這些台商在 20 年前因舊南向政策進駐越南,當時的越南政府十分重視台灣,甚至設立台灣事務委員會,專門處理對台事務。

然而 10 年間,台韓在越南的情勢大逆轉。2008 年三星開始投資越南,僅用 5 年的時間就翻轉了越南的經濟結構,手機產業變成越南最大的出口品項。單三星一家公司就占了越南去年出口總值的 22.7%,韓國企業已經深深的掌控越南。在市區,可以看到許多韓國人開的餐館、商店,而台灣料理卻只能在郊區的工廠旁吃到。

不只在越南,韓國在東南亞各國早從經貿及文化面強勢入侵。比如寮國中部偏遠的小鎮旺陽,如今已搖身成為韓國人的旅遊勝地,街上的韓文招牌數量可與英文招牌匹敵,每間商家都能講幾句韓語,看到亞洲面孔一律以「阿尼哈誰唷」問候。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印尼,亦常見到韓國人的身影。

韓國一腳伸進東南亞,他們的下一步:印度

不只是越南,政府另一個新南向政策目標——印度,隨著韓商投資,韓國社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現代汽車(Hyundai)的印度廠區,甚至可以看到來自韓國的國小參訪團。穿著印有現代汽車標誌衣服的小朋友們,利用暑假時間,參加企業舉辦的營隊,從小就潛移默化韓國的世界戰略佈局。

目前,已有數以萬計的台商,因 20 年前的舊南向政策進駐東南亞,而曾在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嚴重受創的韓國,雖然比台灣晚了一步,現在的成績卻遠超台灣。韓國在東南亞與南亞,不只是看上當地年輕廉價的人口紅利,更用集團戰大口吞噬當地市場。

韓國憑什麼贏台灣?投資之道,國家幫你撐腰

韓國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在於打「國家在背後撐腰」的集團總體戰,傾全國之力投入。三星、LG 跟現代汽車作為領頭羊,把周邊相關的廠商都帶到當地,形成一條龍的供應鏈生態系。台灣則是由中小企業組成千萬螞蟻雄兵,前往當地各自奮鬥,有時候還出現「台灣人打台灣人」的自家競爭狀態。

過去的台商大多只是利用當地便宜的勞動力,發展製造業,外派台幹隨時可能因為工廠遷移而離開,這樣隨時準備打包的過客情況,漸因東南亞工資上漲而備感壓力,如果能轉型以服務或品牌為主, 新一波的台商才能享受到東南亞經濟快速成長的果實。

別再忽視東南亞!用這些文章一口氣幫你補足國際觀

東南亞是台灣年輕人最後一塊應許之地——不西進中國,台灣魯蛇如何南進當海外菁英?

去東南亞設廠就叫南向政策?在曼谷工作的台灣人告訴你日本錢進泰國新模式

台灣人真的未必贏過東南亞——遇見菲律賓長官顛覆我的刻板印象

南向之前,你了解他們多少?東南亞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充滿多元差異的「馬賽克」市場

要培養國際觀,我建議開始學習東南亞語言──給年輕世代 5 個如何「國際化」的建議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青年寫給青年的東協工作筆記:歷史、產業、生活、民情觀察》由 寫樂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manhhai ,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