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介紹】
陳俞融是民進黨籍台中市中西區市議員參選人,她從小在台中市中西區出生長大,勤美誠品園道、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刑務所演武場等所在的中西區,大街小巷都深印在她腦海裡。
陳俞融將在《報橘》持續分享她眼底的台中視界,讓更多讀者品嚐「知名觀光景點外」的台中。首發文章與大家介紹台中當地,比 Google 地圖更實用的城市地圖團隊:《大墩報》。
走過中區中山路上人潮洶湧的第四信用合作社,從繼光街口的年輕潮流服飾品牌SUMI旁登上二樓,映入眼簾的是偌大的空間,串聯了各種台中在地單位的資訊。任教於東海大學建築系,同時也是這塊「中區再生基地」主持人的蘇睿弼老師,正坐在藤椅上等著我。
因為我是在地出生長大的中區人,恰巧參與了基地剛成立時,老師與老中區人的對話,經過這兩三年,看到中區再生基地以扮演政府跟市民間的溝通橋樑,媒合許多青創團體、NGO進駐此區,讓我思考:「這也許是中區另一個新的開始!」
中區人驕傲卻也失落,驕傲於中區曾是台中最繁華的黃金地帶,也難過於因時代變遷光彩不再,而中區再生基地慢慢找到這個區域應該有的從容姿態,不一定是大規模的都市更新,而是以文化歷史脈絡,找到自己的定位,有此為契機,才想帶領各位一探這基地主力刊物:新型態的社區報:《大墩報》的製作秘辛!
《大墩報》是什麼?
「大墩報,其實是個無心插柳的成果。」蘇老師笑著說。
2012年,蘇老師接下市政府研究計畫,原本的目的是在中區鋪設人行道前先進行實際探訪作業,然而在中區再生基地團隊實際調查、紀錄之後,得到了一些珍貴的考察成果,團隊想著:為何不把這些成果編輯成刊物,讓民眾可以自由索取,更進一步認識中區呢?於是他們以「城市編輯」的概念,一期以一個主題為企劃,介紹中區的歷史文化、店家資訊、遊逛地圖,讓民眾可根據此刊物輕鬆漫遊中區。
2013.4月發行的創刊號為「青創趣」,之後第貳刊「傳家寶」、第參刊「職人藝」、第肆刊「巷弄美食」、第伍刊「漫遊總動員」、到第陸刊「建築大集合」,則由工作坊學員合力完成,這幾刊的出版後也慢慢得到一些友善的回饋,在計畫預算中止後,仍不停有許多人詢問:「何時要出下一刊?」於是透過募資計畫又陸續推出第柒刊「鈴蘭通」、第捌刊「書店、咖啡店及展演空間」、第玖刊「舊城迷走」,總發行量高達五萬份。

圖為蘇睿弼老師。
「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跟我反映,循著大墩報的地圖探索中區真的很棒!地圖的插畫也很好看!這樣的刊物2018年還會推出嗎?」
蘇老師透露將以「城中城」的概念,加上單車漫遊,將介紹版圖從中區擴展到西區、東區,除了台灣的民眾外,也會以英文將資訊呈現在歐洲的背包客網站,我期待更多國際漫遊者的加入!
從《大墩報》看見城市印象
關於文章開頭我提到的中區人的驕傲,此區都市規劃完成於日治時期,1920年代日本人口於此區的居住比例高達40%,為全台之冠,林獻堂為首的文化協會也在此深耕,近年深受觀光客喜愛的「宮原眼科」二樓沙龍「醉月樓」,名稱便來自當時仕紳最常聚會的地點名稱。身為1920年代時髦事物聚集地的中區,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漸漸沒落,透過刊物發行,讓我們得以以新的視角重新發現這裡曾有的絕代風華。
蘇老師提到,由於是「舊城」,當時都市規劃沒有現代車輛的考量,故道路也都比較狹窄,反而成為適合步行者漫步其中的區域,透過每一期刊物的主題,以新的觀點重新編輯與介紹,讓許多年輕人願意到此遊逛、甚至在此創業開店!不斷地發行,也有一個企圖心:讓人們可以重複的來!而我想因此許多傳統技藝、或沒落的產業也能因為人潮回流而有重新被看見的機會。
《大墩報》的美麗與哀愁
我問起製作刊物困難的地方,蘇老師表示「整合」是最大的考驗,要將地圖整合的資訊確認沒有遺漏或誤植,以及整合各方意見、最現實的預算考量等都是考驗。以往社區報的形式大抵是以居民參與為主,但因中區大多以店家為主,到了晚上真正住在這裡的人少之又少,也以老年或偏弱勢族群居多,難以以居民作業的方式進行,所以《大墩報》的操作模式反其道而行,先以進駐團隊對此區進行考察、編輯、發行等作業,等實際效益出現,像是有年輕人會拿著地圖按圖索驥到店家消費等,才讓中區居民、工作者慢慢產生認同感。
「曾經有飲料店老闆一次提了兩大袋的飲料直接送到基地請大家喝,也曾在路上看到高中生拿著地圖,似乎是在做某項作業,以紅筆標記著他走過的路線。」蘇老師回憶起,這些回饋就是最直接而美好的,此外,也發現有年輕人回流創業或舉辦活動的風氣,像是角落微光(以街友導覽為服務)、好伴(育成中心)、TC time walk(提供背包客導覽服務)、寫作中區、文史復興組合等 ; 活動則有「綠川市集」、「舊城生活節」等。
這樣新的火力注入,讓在地能以和其他地區接軌,同時也讓歷史及文化保留下來,我想這是老中區人都樂見的結果,有蘇老師這樣專業的靠山,則讓我期待看見中區發展的更多可能!

圖右為蘇睿弼老師,圖左為本文作者陳俞融。
「中區再生基地」的未來展望
關於《大墩報》未來的內容,中區是台中城市發展的起源,除了廣為人知的市場以外,這裡也有老的戲院、醫院診所,以往流傳下來的民俗文化、傳統戲曲、甚至過往仕紳的文化協會都以中區為據點。「隨便想一想,都還有很多主題可以再繼續做呢!」蘇老師笑笑地說,有種再戰十年的氣勢。
至於「中區再生基地」的角色,我覺得難能可貴,扮演政府與公民溝通與連結的橋樑之外,又不會以自己意見為主導,而是讓民眾有更多機會參與,同時政府方面也能尊重像蘇老師這樣意見領袖的想法,讓建設、政策、軟硬體設施都能更符合居民與訪客的需求。
同時運作著許多計畫,一頭銀髮的蘇老師忙得樂不思蜀,在百忙之中抽出訪談期間,也接了許多電話,電話一掛上,便繼續與我分享許多心中的想法與計畫,很開心舊城有蘇老師與他的團隊在中區深耕,未來期待更多對話的可能,讓這個美好的開始,不止讓老台中的心臟再次活躍起來!也能在其他地區借鏡效法!
【陳俞融學經歷介紹】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碩士 現任:民進黨台中市黨部執行委員、亞洲自由民主聯盟青年部秘書長 經歷:民進黨中央國際事務部副主任、民進黨中央指派聯合國大會待表、蔡英文總統競選辦公室秘書 追蹤陳俞融:臉書粉絲團、[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本文圖片由陳俞融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