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這本書:《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嬰兒潮、M 型社會、下流老人……種種描述台灣社會的名詞其實都是來自翻譯、國外社會,只能「貼近」;終於,有了一本由台灣人定義台灣社會現況的書籍,實際採訪個案、瞭解他們的現實處境,走入青貧階級,讓圖表和故事道出這座島上年輕人每天睜眼必須面對的真實。
今天要面對的真相是這樣的,據報導,去年(2017 年)第四季出口及民間消費優於預期帶動,主計總處公佈去年第四季 GDP 成長率概估數大幅上修至 3.28%,是睽別近 3 年後,首度優於南韓、新加坡,但為何勞工無感?GDP 裡的謊言如下:
(責任編輯:余如婕)

圖片僅為示意圖,為 2014 五月一日勞工遊行,flickr 商用授權
文 / 吳承紘
中小企業經營者也厭世的現實
早上七點,床頭的鬧鐘一響,勝利印刷廠第二代,四十五歲的張庭芳睜開眼睛,看著從窗簾透進來的一絲陽光,她硬是讓鬧鐘繼續響,賴著不想起床上班。
「乖乖在家,我去賺錢給你花喔。」掙扎了好一陣子,好不容易提起精神,梳洗完畢的張庭芳對著愛犬 Layton 說說話,便與姊姊張庭如一起出門開車前往位於中和工業區的公司上班。
「公司的業績從二〇一五年第三季開始下滑,一六年第一季就虧損到現在。」身為公司業務第一線主管的張庭芳說,「即使兩岸最危險的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時期,我都沒有感覺如此恐慌。」勝利印刷廠專營印刷的製版業務,以內銷市場為主。創辦人張勝利對於購買機具設備從不吝嗇,三十多年前要價三百萬的分色機一口氣便買了十多部,進入電腦化時代,要價八千萬的電腦分色機他一樣毫不手軟地投資。
但數十年的榮景,在經歷台灣產業外移、自動化以及全球化衝擊後,全盛時期的勝利印刷原本擁有百名以上員工,現在則剩下不到十五位。張庭芳形容以前是怎麼做都會賺錢,而現在的毛利則是不到兩成,甚至從二〇一六年虧損到現在,「每天都很不想面對。」張庭芳說。
也因為虧損過於嚴重,張勝利終於看不下去,在一六年底召開家庭會議,討論公司的未來。
身為公司創辦人的張勝利,對於子女們這幾年的表現不是很滿意,一度在會議中主張結束公司業務。張勝利認為,如果現在收掉公司至少還可以拿回一些現金,不至於看不到未來。然而身為第二代的張庭如和張庭芳,以及哥哥張順文(化名)還是想要拚下去,不但增加投資,還準備購買新設備和廠房,希望可以讓公司順利轉型並且轉虧為盈。最後,張勝利同意讓第二代再投入公司轉型,但如果這次轉型失敗,就沒有下次。
勝利印刷廠這五十年來的興衰,正好是台灣中小企業的縮影
台灣產業的主體是中小企業,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所發表的二〇一六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該年台灣中小企業約有 138 萬 3,981 家,占全體企業 97.69%,並且貢獻 875 萬 9 千個就業機會,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 78.22%。受僱人數則是 642 萬 4 千人,約占了全國受僱人數的 72.50%。
其中,中小企業聘僱的人員以三十至三十四歲的族群人數最多,所占比率為 16.06%,三十五至三十九歲及二十五至二十九歲族群則居次,占比分別為 15.15% 與 13.89%。厭世代就占了前三名的兩名,比例將近三成。
銷售額方面,中小企業貢獻了11 兆 8,031 億元,卻只有占台灣全體企業的 30.36%。以行業分布來看,這十一兆的銷售額當中貢獻最多的是批發及零售業,總共 4 兆 3,165 億元占 36.57%,第二名是製造業的 4 兆 1,403 億,占 35.08%,第三名則是營造業的 1 兆 4,593 億元。光是這三個行業的銷售額就占了中小企業整體銷售額的 84.01%。但批發零售業同時也是平均薪資倒數第三低的行業。
因此,即使銷售額只占全國企業三成,但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效,將影響全國七成以上受薪階級的薪資。那麼,如果以陳君如所研究的一九九六年薪資停滯點為觀察的起點,這二十年來台灣的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如何,是否和台灣薪資停滯的情況一致?
老闆們天天喊「經濟不景氣」——那是真的嗎?
以更細膩的統計數據來看,比較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網站所可以查詢到的資料,從二〇〇四年到二〇一六年,以內需市場為主的台灣中小企業銷售額,除了〇九年因為金融風暴大幅下跌,自二〇一〇年開始,不論是內銷還是外銷都呈現緩慢成長,幾乎可以說是停滯,從 10 兆 7090 億到二〇一六年的 11 兆 7,646 億。
而外銷額甚至從二〇一二年起開始衰退,從 1 兆 7,351 億衰退至 1 兆 4,237 億。以政府公開的數據來看中小企業經營是如此,但中小企業實際狀況如何,景氣到底好還是不好,為什麼企業主們總是希望員工可以「共體時艱」?
雖然以帳面數字來看中小企業的經營似乎是不盡理想,但其實從二〇〇〇年到二〇一五年,台灣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除了二〇〇一與二〇〇九年因為金融風暴負成長,平均都有 3.8% 的成長率,當我跟總經理張庭如談到經濟成長,她完全不認為經濟成長的果實有分享到中小企業,至少不會是勝利印刷廠。
「我真的不知道 GDP 是怎樣出來的。就是太難看的數據他們不會弄出來啊!」張庭如激動地說。
GDP 都是假的?
不管是經濟成長率、GDP 或是 CPI,這些用來描述一個國家經濟的指標,其實都是一九三〇年代所研究並發表,不論這些將近一個世紀以前的指標是不是還可以描述廿一世紀更為複雜的經濟局勢,已經開始有學者質疑這些指標已經無法描述經濟現況,如《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一書的作者扎卡里‧ 卡拉貝爾。
他在書中引述美國勞工統計局局長諾伍德在一九七〇年代後期針對通貨膨脹數據所說的,「有些人喜歡不太會上升的數字,有些人則喜歡上升幅度更大的數字。如果數字的表現未如他們的預期,他們就會覺得是指標出了什麼問題。」恰好可以說明這些描述經濟狀況的數據,有時候只是讓人更困惑而已。
如同只要我在年輕的工作者面前提到台灣的受僱者「平均薪資」這件事,眾人總會先是感到不可思議,接著就拿廣為流傳,「全台每人平均擁有 0.998 顆睪丸」的網路笑話來諷刺這個數據。張庭如對於經濟成長率的反應也是如此,但她的反應之大還是讓人意外,難道她們的公司只是特例,或者景氣真的這樣差?
105 二○一六年中小企業銷售額-按行業別分(單位百萬元)

106 二○一六年中小企業銷售額-比例(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面對危機,這些中小企業的轉變法出了什麼問題?
一九九〇年代台灣產業大量外移,勝利印刷廠並沒有選擇出走,但也沒有因此轉型。張庭如分析印刷業當年面臨的困境,「印刷業者其實大部分老闆都是黑手起家,所以他們只會買機器,他們只會做黑手,但他們不會接生意。當這些在他們前面的產業跑掉了,有些人認為他們做台灣的生意就夠了,但台灣的產業慢慢地越移越多,供需就開始失衡了。供給都還在,這些印刷的人跑不掉,整個產業就漸漸萎縮。」
面對日益殘酷的經營環境,許多台灣企業在九〇年代選擇到中國尋求更低廉的勞動力以換取企業生存,卻不願意投注在研發以求轉型和升級。二十多年來仰賴廉價的勞力以換取代工與生存的結果,換來的是越來越低的純益,和不斷壓縮的經營空間,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廷嶽稱這樣的現象是「逐成本而居」,只考慮成本面而不是附加價值的經營策略。
除了政府的產業戰略失靈,康廷嶽認為企業主也必須負起責任,思考轉型與升級的策略,而不是一直追逐成本下去。
窮忙,慘中之慘的服務業
勝利印刷廠的困境,正說明了台灣中小企業製造業的興衰。製造業不景氣,而就業人數眾多的服務業又是如何?
根據財政部統計處於二〇一七年八月發布的《由財稅大數據探討台灣近年薪資樣貌》,各大行業的月均薪資中位數,以住宿、餐飲與其他服務業最低,都落在兩萬五以下,說這個數字也許讀者無感,若是拿來與全台灣平均數字三萬五一比,整整短少了至少一萬元。
台灣就業人數的前五大行業分別是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營造業、住宿及餐飲業和農林漁牧業,服務業總共占了就業人數六成,而住宿餐飲和批發零售雖然從業人數眾多,卻也是薪資最低的類別前三名。
此外,住宿及餐飲業和批發零售業雖然占服務業就業人數將近二成五,但從業人員眾多卻反而面臨薪資停滯甚至衰退,有學者稱這樣的現象為「成本弊病」,也就是服務業以降低薪資和非典型就業來面對市場競爭,因此服務業越發達,產業內的多數勞工卻反而面對低薪的困境。
講的更具體一點,由於服務業大多是勞力密集、技術程度或自動化程度較低的工作,因此當服務業雇用的人力越來越多,勞動成本增加但生產力卻沒有相對提高,雇主就必須以降低或不調整薪資、增加非典型人力等節省成本的方式,來面對市場競爭,舉目所見的餐廳和飯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陸客來台的時代,只是生意好,不代表有賺到錢
從事飯店業已經二十年的高齊民(化名),曾在知名的飯店系統服務並擔任高層主管,目前是位專業經理人。雖然我對中小企業處境已有大致瞭解,但從他口中親口說出的住宿餐飲業現況,還是讓我感到訝異。
「以這幾年來說,我知道的都不是很好,以企業角度來看,都不是很好。比較辛苦,不容易賺到錢,或是賺到錢,也沒有以前那樣高。」高齊民說,「不過,餐飲或飯店業在將近二十年前來講,他們的營收是非常非常高的,這幾年雖然有陸客,有陸客以後是真的生意好,但生意好是真的就有賺到錢嗎?事實上⋯⋯也很低。」
中小企業沒有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從飯店業的興衰多少可以窺見端倪
飯店的商業模式就是賣出房間,所以住房率往往是評估一家飯店經營成效的指標,高齊民以他過去在飯店業的經驗為例,「隨便找幾個人會讓住房率很好看,但相對你的平均房價比以前低很多很多,比方以前房間可以賣一萬,現在只能賣五千。所以生意很好,大家很忙,但是沒有真正賺到錢,等於是窮忙,這在很多產業都有這樣的狀況,就是窮忙。」
我同樣問高齊民對於所謂景氣和經濟成長的看法,高齊民一臉疑惑。「一般民間企業或是一般中小型企業,我聽到的大多是比較慘的。」
景氣反應在薪資,所以高齊民告訴我,即使薪資沒有刻意降低,但幾乎不動的薪資等於是減薪。不只是基層人員,連他自己的薪資也幾乎停滯,「我們遇到是完全停滯。」其他的行業他不是很清楚,但就以薪資來說,飯店業的從業人員薪資這二十年來幾乎停滯。
以前飯店業景氣好時,即使薪資不高,但因為有許多名目的額外收入,像是各種獎金、福利金、獎勵金甚至小費等等,所以林林總總加起來,即使基層人員也可以有三萬以上甚至到四萬的薪水,但長年的景氣不佳也讓這些獎金都不見,影響最大的就是基層員工,特別是不需要專業技能的職位。
說到這,高齊民沉思了一會兒,「對不起我插個話,我覺得這個不能叫青年低薪,是整體薪資偏低。我所謂的整體薪資偏低,意思就是說,即使你到了三十五到四十歲,你不算是青年了,你可能掛主任、副理或是經理這樣的職位,但是薪資也就這樣子而已。他的薪水都這樣子了,青年的薪水怎麼可能往上爬?所以這是整個薪資結構的問題。」高齊民苦笑著說。
「這二十年來,起薪幾乎是不動的,薪水也是,所以實際拿到的薪水是變少的。」
「因為整個大環境的關係,起薪一樣,但是你的獎金不見了,小費不見了,或沒有年終了,所以等於你的收入是真的就是下降了。」
台商西進後,飯店業就此陷入困境
高齊民回憶,一九九八年之後,台商西進的效應開始浮現,商務客大量減少,之後又因為高鐵通車,南北出差過夜的客群消失,飯店業開始迎向寒冬。之後除了馬政府時期的觀光客倍增計畫,大量湧入的陸客讓飯店業稍微好轉,但之後因為飯店越蓋越多,削價競爭之下,政治問題導致陸客減少,短期間其他國家的旅客無法回補,又再度陷入困境。
這點跟黃瑋隆先前說過,其女友在高雄飯店上班的經歷是吻合的。高齊民說,現在飯店業聘請兼職員工差不多就是 23、4K 上下,很少超過兩萬五,正職員工起薪兩萬五,櫃檯人員則是兩萬八起跳。
但這是北部的行情,中南部起薪要再掉個兩、三千元。高齊民強調,「十幾二十年來都是這樣,就連我也沒有往上調,但也沒有往下掉,都在一樣的水準。」
景氣不佳,企業沒有賺到錢,自然無力負擔更好的薪資,這點天經地義。高齊民擔任過飯店業高層主管,對於人事與財務都有一定掌握。他說,不管是飯店或是一般中小企業,人事的成本都有一套自己的計算方式,這方面一定會控制得非常嚴謹。
除了同業之間會互相分享經驗,最重要的還是企業是否有持續創造利潤,否則也不會有二十年都無法調薪的窘境。「你既然沒有辦法賺到錢,或是你賺的錢沒有比以前多,那老闆給的錢怎麼可能會比以前多,這是很正常的。」
給薪問題除了大環境,重點在老闆根本不肯給
「我後來待的廣告業也是這樣,廣告業當然不致於沒賺錢,那老闆不可能把所有賺的錢都分給你啊,他現在只要比以前賺的還要少,對他來說就是沒賺錢啊。」高齊民說得很白,但他也不否認有慣老闆的存在。
「給薪方面,會因為大環境或是很多方面的問題⋯⋯」高齊民猶豫了一下,笑著說,「根本就是不肯給,重點在這裡。」
臉書用得很勤的高齊民,對於網路上相關的討論也不陌生。「就像是現在網路上所講的慣老闆心態,我覺得慣老闆是存在的,很多老闆不肯讓利給員工,會說沒賺錢啦,但企業鐵定有賺錢,不可能完全沒賺錢。這個我都同意,我也遇過這樣的企業,讓利喊半天結果讓個屁!」
高齊民不小心罵出髒話,「但是如果以飯店產業跟後來我接觸的行銷產業,獲利的確是比以前萎縮很多很多。尤其是飯店業,至少這兩年來是萎縮的,因為我可以看到帳,是真的萎縮,而且是萎縮得很可怕。」
台灣家族中小企業名產:榨取剝削
在台灣以夫妻為主體的家族中小企業生態當中,中研院社會所李宗榮與林宗弘的研究發現,台灣的製造業有 62.5%屬於「榨取剝削」和「剝削管理不善」的企業。而這些「榨取剝削」和「剝削管理不善」的企業當中,有七成五以上的利潤來自對工人的勞動剝削。
由於這些企業大多屬於中小企業,這不但顯示台灣中小企業自我剝削與壓低勞動條件的印象並非空穴來風或捕風捉影,也證實了高齊民或網路鄉民口中「慣老闆」的存在,同時也是一九八〇年代以來鼓吹新自由主義國家,極力宣揚的「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最大的諷刺。
信奉新自由主義的人們認為,政府不要干預企業,甚至應該要對企業多加獎勵,當企業賺了錢,自然會把利潤分享給員工。理論無懈可擊,但現實似乎不是如此。
「對於慣老闆來講,我可以用 22K 請到人,那我為什麼要用 32K 去請,不可能啦。當社會有這樣的氛圍,風氣,然後又講的失業率又那樣高,可能就把薪資自動往下壓。」高齊民說。
成長的 GDP,無感的百姓
景氣不佳和慣老闆的存在,到底那一項因素影響薪資的程度最大,造就厭世代所面對的低薪困境,恐怕還沒有確切研究可以證實。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不僅中小企業沒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勞動階級也沒有。
按照過去我們的觀念,GDP 的數字越好,代表經濟熱絡,人民的生活水準也會提高,各國政府無不努力讓 GDP 的數字好看,因為這不但攸關人民,更攸關政權的存續。但這樣的說法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甚至與現實情況脫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最早提出GDP 概念的美國。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二〇一二年競選連任時,競選團隊曾經引用一份美國智庫「新民主網」(New Democrat Network, NDN)在二〇〇九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作為競選之用。這份報告裡有張相當重要的圖表,後來甚至還被時代雜誌稱為「美國政治最重要的一張圖表」(the most important chart in American politics),說明美國的 GDP 跟人民的實際生活已經脫勾,不再是能忠實描述一國經濟現況的指標。

資料來源:http://time.com/
這張圖表描繪了從一九九二年到二〇〇九年之間美國經濟、生產力和家戶所得中位數等三個經濟指標,可以清楚發現這十八年間,美國的經濟和生產力雖然都呈現成長趨勢,但家戶所得中位數卻幾乎停滯。也就是說,美國人民的生活水準並沒有隨著經濟的成長而提升,甚至最早在一九九〇年代初期就已經停滯,顯然是長期而非最近的趨勢。
無獨有偶,早在二〇一〇年九月,行政院主計處的刊物《統計通報》第 99-010 期,其中一篇〈為何受僱員工薪資成長率低於經濟成長率?〉,也提出同樣看法,但顯然除了學界開始出現檢討GDP 的聲音,我們的政府似乎並未看到問題所在。
學界已喊了十年的聲音,政府何時才會聽到?
在過去,不管是政府官員、經濟學家或是一般民眾都認為,只要經濟成長,企業家賺到錢,人民的生活就會獲得改善,這就是涓滴經濟學的邏輯,也幾乎是主要工業國的共識,台灣自然也不例外。但早在一九三四年,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Kuznets),就已經提出「GDP 無法評估一個國家的經濟」這樣的警告,只是這八十年來,世界各國都對他的警告置若罔聞,並形成一股追逐GDP 的狂熱,乃至於現在。
在政府追求經濟成長數據的背景,厭世代們面對低薪的困境,但中小企業卻同樣在全球化的競爭下掙扎求生,我們經濟成長的果實都到哪了?我想起張庭如和高齊民都不約而同告訴我,他們看不到未來,如果連企業主和高階主管都看不到未來,這些攸關大多數勞工薪資的中小企業如果無法有好的發展,低薪的情況勢必會一直延續下去,厭世代更是沒有未來。
【解釋】GDP 的魔法
簡單說來,GDP 有三種計算方式,分別是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一般社會大眾最熟悉的 GDP 計算方式是「消費加上投資、政府支出和出口減去進口的總值,而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
如果一年內消費、投資和出口淨值沒有成長甚至衰退,只要增加政府支出,那麼該年的 GDP 就會成長,也就是政府常喊的「擴大內需」。此外,過去台灣的科技大廠所創造的出口值相當亮眼,即使所有生產流程和製造的就業機會都在國外,一樣會併入 GDP 內,也就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
所以,以這種方式所計算出來的 GDP 成長,不用說一般勞工,仰賴內銷的中小企業一樣無感。
值得注意的是GDP 的另外一種計算方式:收入法。
收入法的計算方式是受僱人員報酬、營業盈餘,間接稅淨額和固定資本消耗的總和。簡單來說,受僱人員報酬就是所有受僱者的薪資,營業盈餘就是企業主獲利的總和,固定資本消耗是企業投入生產的費用,間接稅淨額則是政府所收到的稅金。
營業盈餘和固定資本消耗都可以列為企業收入,受僱人員報酬則由台灣將近九百萬的受僱者分配。因此,當受僱人員報酬占GDP 的比例越高,社會分配就越均等。
實際的情況如何呢?
從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摘要》2016 年 12 月的資料可以看到 1990 年到 2015 年的 GDP 結構。攸關勞工階級的受僱人員報酬占比從 1990 年的 51.04%,一路滑落到 2010 年的4 3.8%,直到2015 年才微微回升到 43.97%,但同樣是歷史低點。至於營業盈餘和固定資本消耗,則一路來到 35.08% 和 15.54%,加起來已經超過 GDP 的一半,但間接稅淨額卻從 9.73% 滑落到 5.4%。也就是說,位於社會高層的少數人掌握了超過一半的 GDP,但是多數勞工卻從分配原本超過一半的 GDP 到只剩下四成。拚經濟拚到誰的口袋,從這裡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解釋】台灣的中小企業定義出自《中小企業認定標準》
第二條 本標準所稱中小企業,指依法辦理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並合於下列基準之事業:
一、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二百人者。
二、除前款規定外之其他行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一百人者。
第三條 本條例第四條第二項所稱小規模企業,係指中小企業中,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五人之事業。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由 月熊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flickr,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