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能源大騙局:綠能神話引燃的世紀豪賭

無核家園是蔡英文 2025 年的目標,也是各國的能源政策大方向,但捨棄穩定供電的化石燃料和核能不用,選擇飄忽不定的綠色能源,真的正確嗎?

本書作者分別是華爾街日報的前高級經濟學作家,同時也是川普重要經濟智囊、阿姆斯特朗能源和環境中心的傑出高級研究員和主任。他們用數據告訴你,世人對綠色能源的錯誤想像。

例如美國一群左派為了保護環境,支持政府抵制煤炭產業的發展。但本文作者指出,這種做法除了有害經濟發展,還反而破壞生態。你知道是為什麼嗎?(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史蒂芬‧摩爾、凱瑟林‧哈內特‧懷特

大部分的綠能政策破壞了人類的進步,這種倒退式的作法導致能源價格上漲,特別影響到中低收入家庭,降低他們的生活水平。

在歐巴馬政府即將落幕之際,美國中產階級底層的收入下滑到接近貧窮線。美國社會安全局(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於二○一五年秋季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51% 的勞工每年收入不到三萬美元,扣稅後每個月只有二千五百美元。

歐巴馬執政期間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下降3%,過去十年勞工的平均薪水停滯不前。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還能想見我們的領導人將加倍努力追求綠色夢想嗎?

歐巴馬政府傾盡全力推動破壞性的綠色議程,雖然國會一再拒絕給予環保署監管二氧化碳的職權,但環保署透過宣布「潔淨電力計畫」(Clean Power Plan)僭取權力,這項二千多頁的監管計畫已經威脅到美國龐大且複雜的電力系統。

這項徒勞無益的計畫只帶來痛苦。

環保署承認強制削減碳排放並無法有效減少暖化情況,時任環保署長吉娜• 麥卡錫(Gina McCarthy)為此辯護說:這是世上最富裕國家所作的犧牲。但美國人應該為了象徵性的價值欣然接受經濟衰退?

在「潔淨電力計畫」生效之前,就有不少燃煤電廠關閉和大型煤炭企業宣布破產,損失上千個工作機會。歐巴馬亦透過行政命令(executiveaction)凍結聯邦土地的煤炭開挖,其煤炭約佔美國總產量的40%。

「禁煤」反而破壞生態

左派政策讓美國燃煤付出高昂代價,使美國難以在全球市場上競爭。環保人士打算課徵每公噸高達四十美元的「生產稅」(Production tax)以抑制煤炭產業的開發。

美國第三大煤炭生產商「雲峰能源公司」(Cloud Peak Energy)總裁柯林• 馬歇爾(Colin Marshall)不諱言地指出,歐巴馬「選擇迎合特殊利益團體,他們的目標就是關閉美國煤炭工業」,也摧毀掉主要產煤州的經濟,包含伊利諾州、俄亥俄州、肯塔基州、賓夕法尼亞州、西維吉尼亞州、懷俄明州與蒙大拿州。

除了大砍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每戶家庭一年的水電費將提高幾百甚至幾千美元之外,關閉煤炭產業實際上也破壞了環境生態

淨煤發電技術大大減少了鉛、硫、煤煙和一氧化碳的廢氣排放,今日我們呼吸的空氣比幾十年前要乾淨許多。更重要的是,美國自產的煤比中國和其他國家生產的煤還要乾淨,但「潔淨電力計畫」使潔淨煤消耗減少,增加了汙染煤燃燒的機會。

如下圖所示,在還沒找到像化石燃料這樣提供眾多商品與服務使用的替代能源之前,前總統歐巴馬和其他富裕國家領導人仍堅持淘汰化石燃料,但現代社會離不開化石燃料。「氣候聖戰」儼然是場攻擊人類福祉的瘋狂戰爭。

有兩股強勁卻相互衝突的力量, 正拉扯美國經濟的未 來,甚至於關乎我們的生活方式。一邊是「頁岩革命」(shale revolution),美國大量開採蘊藏在頁岩之中的天然氣和石油,駁斥堅稱人類將耗盡能源的說法。

不到六年美國將主宰全球石油與天然氣的供應。這在過去幾年幾乎難以想像,但美國卻在二○ 一三年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頁岩風潮」(shale gale)帶來樂觀的景象促使人們投入競爭市場,讓許多大膽的企業家擺脫了「石油峰值」(peak oil,石油最大產值)和「永續性」(sustainability)的惡夢,無需政府大規模的計劃方案或補貼政策。

「潔淨電力」是另一種謊言

另一邊則是政府官員制定且預計實施的氣候政策,將減少使用佔世界能源比例80% 至90% 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不過我們(編按:美國)選出來的國會代表已經否決了這些政策。

與頁岩革命形成鮮明對比,環保人士、政治家、官員和「專家們」唯一的戰術就是透過政府力量推動氣候聖戰。氣候政策要求集中管理能源生產與消耗,因此無可避免地經濟成長和人類自由將受到限制。

兩股力量之間的差異相當清楚明晰,頁岩能源興起增加了經濟大餅,由納稅人補貼的綠能政策則將縮小經濟利潤。在現代世界若只依賴納稅人補貼的綠能,就不可能實現我們所知的經濟成長。推動人類社會去碳化的氣候政策,就意味著能源短缺、基本民生物價成倍數成長、個人自由逐漸減少,二十世紀讓數億人口脫離貧困的繁榮現況也將宣告終結。

「潔淨電力計畫」不只是另一種沉重、高代價的環境管制方案,而且聯邦政府還會接管全國的電力部門。大多數人不瞭解全球暖化聖戰所帶來的威脅――當前的氣候政策並非適度減少碳排量,氣候政策的目標竟是讓人類社會「去碳化」。就連這些計畫的設計者都承認綠能計畫無效。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Change, IPCC)的計算,二○一五年十二月巴黎氣候協議各國承諾減少的二氧化碳,加起來還不足以控制暖化。

可見氣候政策不僅徒勞無功,還必將破壞經濟。

另一方面,頁岩革命則是帶來經濟成長、擴大就業、國家安全甚至全球穩定。在美國解除四十多年的出口禁令後,二○ 一六年元旦第一艘載運美國自產石油的油輪,從德州港口駛向歐 洲,其他載滿美國石油的油輪於一周內陸續抵達。

接下來出口的是美國自產的液化天然氣。一旦進入全球市場,美國可以藉此成為超級能源大國,也多虧了國內生產的石油與天然氣,美國更不容易受到敵對勢力與中東混亂情勢的影響。

二○ 一五年歐巴馬在聯合國大會上警告:「當前的危險,讓我們退回到一個更黑暗且失序混亂的世界」。當然所謂的「危險」(dangerous risks)是指日益動盪的中東地區,不過其任內推動的氣候政策也可列為其中一項。

倘若真的實施歐巴馬熱衷推廣的聯合國氣候計畫,電費將隨之飆漲,世界將會變得更加黑暗。現在「失序」的全球經濟依舊完全仰賴化石燃料的生產與運輸。

幽暗中仍可迎向光明

比末日恐慌派更樂觀看待人類命運的看法是,我們後代子孫仍然享受著(或說合理地期望)繁榮、收入增加、更健康舒 適、世界更加流通、教育與自由提升的生活,這些都是我們祖先難以想像的生活。儘管西方國家的生活水平仍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家,但過去一世紀全球的人類生活確實大幅改善。

末日恐慌派或是已故經濟學家朱利安• 賽門(Julian Simon,1932 ~ 1998)形容的「災難預言者」(doomsters)都嚴重誤解了人為力量。人類可以解決問題、大量生產並戰勝那些想要吞噬人類的黑暗勢力。只要有自由和良好的營養,人類就能以創新來改善許多問題,這些創新方法也能惠及每一個人。

歷史顯示一旦某項資源出現短缺時,人類也懂得如何增加供應或找尋替代資源。自由的人類是問題解決者與創造者,迄今已克服了重重困境,突破了每個悲觀主義者宣稱的無望時刻。人類繁榮的最大威脅莫過於政府企圖拯救人類的獨斷指令,因為他們否定了帶給人類創新靈感的自由。

愚昧政策與廉價能源失之交臂

二○一五年末油價崩盤打亂了頁岩革命的步伐,但這不代表頁岩革命的終點,反而使頁岩產業不斷地找尋方法來降低鑽探成本。在一些地區水力壓裂法在每桶四十美元仍可獲利,在大多數地區每桶上看五十美元才有利可圖。短短幾年間水力壓裂技術的成本將再次減半。只要政府不干涉,廉價的能源就可以源源 不絕。

擁有豐富的碳能源並不保證人均收入就會隨之提升,看看獨裁的俄羅斯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例子就知道。若要確保每個人獲益就必須正視經濟自由、財產權和重視人類尊嚴。廉價能源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跳板,但經濟成長不會自動發生。

沒有人知道未來人類是否會創造出另一種優於化石燃料的能源。目前我們相當質疑風力的潛能;或許在未來幾十年太陽能有可能成為化石燃料的競爭對手。但無論如何,現在從事太陽能的企業都是虧錢的輸家,只能倚靠政府的補貼存活。

馬爾薩斯論者堅信化石燃料的成本會隨著時間增加,以此說明綠能在經濟上的可行性。但實際上化石燃料的成本正快速減少。天然氣的價格已下跌超過三分之二,綠能也難以與二美元的天然氣競爭;此外核能雖然擁有莫大的潛力,但也很難與廉價的化石燃料相比。

在可預見的將來,幾乎沒有價格公道或具成本效益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經濟發展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一篇新研究發現,油價必須漲到每桶三百美元(目前每桶四十美 元),電動汽車才會符合商業效益。(審定者說明:本書作者所提之價格似乎偏高,電動汽車的瓶頸還在於電池科技的發展速度。)

推薦閱讀:

德國無核家園值得參考?讓國庫虧損 2 兆、富人「搶劫」窮人才是媒體不說的真相
這是反核勝利還是台灣悲哀?等不到 2025 無核家園,兩座核電廠就要掰了
無核家園蒸蚌!核四停工爛帳 2838 億因「前瞻」擠不出錢,經濟部打算讓全民買單

(本文《能源大騙局:綠能神話引燃的世紀豪賭》書摘內容由合作夥伴出色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Håkan Dahlström CC licen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