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社畜中年:無處可逃的四十、五十歲,被工作豢養、被生活綁架的你,將弱點變成武器,找回自我人生》,由 麥田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CC liscened。)

【為什麼我們要選這本書:《社畜中年》】

「社畜」是日本企業底層上班族的自嘲用語,詞語源於日文的「會社」與「家畜」,意思為「公司的牲畜」,用來自我揶揄或嘲笑他人為了企業放棄身為人類的尊嚴、賣力地為企業效勞。

請不要以為能從本文得到什麼工作方法論,在這個時代裡如何放鬆才是真的。畢竟在台灣社會裡,過勞死、過長工時、憂鬱、黑心企業等也幾乎日日登上新聞版面,勞工在這個不再是工作、事業至上的時代,又該何去何從呢?

前日本微軟總經理用兩個問題帶大家思考,讓我們一起用輕鬆的態度面對痛苦的上班日!(責任編輯:余如婕)

圖片來源:geralt, CC liscened。

社畜們,請如同「水熊蟲」一般,全力過放鬆的生活!

大家知道水熊蟲這個生物嗎?

水熊蟲是體長不到一公釐,是一種必須透過顯微鏡才能看到的極小生物。牠用四對共八隻腳行走,樣子長得像莫斯拉,大多棲息在苔蘚之中。

水熊蟲在沒有水及沒有食物的狀態下都能生存,被稱之為是地表上最強的生物。即使是攝氏一百五十度或負兩百度也能活著,甚至在沒有空氣的宇宙或是被輻射線照射,也都能像是睡著了般繼續生存。據說還有水熊蟲睡了一百二十年之後被灑了水而開始活動的例子,是一種默默生存的生物。邁入中年的人必須擁有的技能,不就是如同水熊蟲般的頑強嗎?

日本在三年前開始施行「六十五歲退休制」(改正高年齡者雇用安定法),意思是一般的上班族如果有意願的話,可以繼續工作到六十五歲。

當你得知這個消息時有什麼想法?

能夠不用另外尋找填補從退休開始到可以領取年金的年齡之間的工作,趁身體還能動時繼續工作感到很開心? 如果有為此覺得高興的人就大錯特錯了,你可能只是在終身收入沒什麼改變的情況之下,徒增勞動時間罷了。因為企業不可能讓六十歲的員工以相同的雇用條件繼續工作至六十五歲,那對企業來說會增加了人事成本。

例如,某大電機製造廠採用了「退休年齡選擇型薪資」,也就是只給五十五歲的員工兩種選擇:一、是維持現狀直至六十歲退休;二、是繼續工作至六十五歲,但是必須接受薪資縮減。如果選擇工作至六十五歲的話,公司很可能要求你轉調分公司、薪資縮減兩成、六十歲之後縮減至五成。

即便表面上看來是多工作了五年,但是終身收入只不過增加了九百萬日圓,搞得像是為了遭受這種待遇而爭取最後的上班族生活似的。

相反地,也有為了延後退休時間而減少終身收入的例子,像是單純想要工作或是想要現金的人。上班族到了五十歲之後,都免不了面臨這樣的選擇。

即使領有和新進員工差不多的薪水,仍願意默默工作以求和社會有所連結的人,工作至六十五歲或許會是一個好選擇。如果能將七成的時間留給自己,三成的時間放在工作正剛好。但若是想要盡可能賺錢的人,最好現在立刻開始發展副業,替新生活打基礎,而且還要盡早退休領取退休金。不過,即便是選擇了工作至六十五歲,也不保證就能過著安穩的生活。

身處在努力也沒有報酬的時代並非我們的錯,因此我們才更該……

日本自民黨實施擴大社會保險範圍的同時,也整合了使企業更容易解雇員工的法律。即便退休年齡上修,但仍能進行解雇的話,站在經營者角度的人會怎麼判斷呢?想必會先行解雇薪資又高工作效率又差的中年員工,改用充滿活力和勞動力的年輕人吧,日本傳統的終身雇用制度已經趨向崩壞。

日本也終於要走向如同歐美的實力主義社會了。在這樣的時代下,中年人該如何生存下去?開頭提到的水熊蟲就是一個很好的範本。

現在超過四十歲的上班族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不動聲色地繼續在公司生存,同時也開拓外在的世界。除了選擇壓力較輕的工作、保持身體的健康之外,還要傾注於自己的嗜好和副業。當水熊蟲向後仰躺就很難靠自己爬起來,大家要有所警惕。

在公司和主管或下屬吵架、被客戶刁難而唉聲嘆氣都只是浪費自己的力氣,要學習被風吹動的柳葉一般,一笑置之。身處在努力也沒有報酬的時代並非我們的錯,因此更沒必要為了公司鞠躬盡瘁。

本書想提倡的,是追求傾注全力放鬆的生活方式的方法論。

邁入中年的人必須擁有的不是「工作論」,而是如何開拓外在世界的「放鬆論」。生活在日本年紀超過四十歲的上班族中的九成,都不需要對工作用盡全力。這句話像是某本書的書名,但我是真的打從心底這麼認為。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幫助我完成此書的自由工作者大畠利惠及 PHP 研究所的山岡勇二。

思考一:當自己不再是上班族之後,其他人會怎麼看待自己?

一直以來,我們以為會探尋自我的多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但最近的社會似乎不是如此。

兵庫縣的官網有「團塊世代的探尋自我專區」,甚至還細心製作了「如何支持團塊世代等在各地區發展的指導手冊」(兵庫縣團塊世代等支援網頁),指導民眾如果想要參加地區活動、如果想要開始生涯學習該怎麼做。現在其名稱已經改為「第二人生支援專區」,針對「想開始從事地區活動」、「想開始從事學習等活動」、「想開始體驗農業、鄉下生活」、「想從事有價值的工作」、「還想要繼續工作」的人提供各種情報。

總覺得在日本從小孩到老人,似乎只要沒有教學指南就很難展開行動。被年輕人輕蔑為「老人災害」的世代反過來批判「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會自己思考」,但這也是因為孩子們都是看著大人的一舉一動長大的。如果大人們不以身作則自己思考,孩子們自然也不會如此成長。要是最後成為這樣的大人就太可惜了。

從幼稚園開始和大家穿一樣的制服、戴一樣的帽子、接受相同的考試就讀差不多的大學、在同一個圈子玩耍、進入相同的公司,現在的年輕人就是對於這種現況沒有任何疑問的世代,所以我們也莫可奈何。如果連上年紀之後的樂趣都不能由自己尋找,那人生還有什麼有趣的呢。

過了四十歲之後開始偶爾會在腦中浮現退休後的生活,「當自己不再是上班族之後,其他人會怎麼看待自己?」抱持這種不安的人似乎也不少。

四十而不惑?錯!人生四十歲才開始尋找自我才正常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實際上則是到了這個年紀之後才會開始認真煩惱。我敢說的是,至今尚未找到真正「自我」的人,在這之後也不會找到。想要尋找自我的人,其實只是因為不喜歡也不想接受現在的自己而已吧,這種心態和吹噓「我只是還沒拿出真本事而已」的年輕人沒什麼兩樣。

年收入無法讓自己翻身、不斷對著上司低頭哈腰,但下屬卻根本不把自己當回事,這才是真實的你,即使現在想要尋找自我也只是浪費時間。如同人氣漫畫主角島耕作那樣有強烈正義感、聰明伶俐,而且還很受女性歡迎的上班族或許存在世界上某個角落,但絕對不會是在自己的公司。

不要力抗組織,浪費精力

我們只能肯定現在的自己,並且思考接下來這個自己該如何生存下去。大部分的上班族,直到上班人生結束前都只是組織內的一枚齒輪。但這又有什麼不好,要成為齒輪也必須要擁有才能。我認為一邊抱怨上司交辦的事務一邊領取薪水的人真是愚昧至極,他們正是扮演不了齒輪這個角色的人。

如果自始至終都忠實地依循組織做事,就能給這樣的自己褒獎,接下來都以自己的時間為最優先作為給自己的獎勵,我相信任何人都沒有生氣的權利。如果力抗組織只是浪費精力,不如從現在開始就只專心尋找能使自己快樂的興趣還比較有意義。

思考二:上班族的幸福從何而來?

詩人歌德(Goethe)在晚年時曾說:「我真正感到幸福的時間只有兩個星期左右。」那是他活到八十二歲為止的兩個星期,這是多麼悲觀的一句話啊。另一方面,背負三種痛苦的海倫.凱勒(Helen Keller)也曾說:「我的人生沒有一天不感到幸福。」那麼,到底上述誰過的才是幸福人生呢? 其實,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生,都是由自己的心情決定幸福或不幸。

我有一位朋友是遊戲軟體公司的創立者,他擁有好幾千億日圓的資產,在東京都內最好的地段買了一戶佔地四千坪的房子與妻子和女兒三人住在一起。他的房子光是玄關就和我家差不多大,而且別屋竟然還是一間牛排館。

我覺得他家的豪華規模完全是電視上經常介紹的豪宅都遠比不上的,然而他的口頭禪卻是:「我很不幸。」既有錢、住豪宅,和妻女的感情也不錯,但卻感嘆自己:「感覺不到幸福,很不幸。」聽到這些話,讓我覺得他天生就存在著不幸福的遺傳基因。

幸福與否,由天生的遺傳基因決定?

脛色胺是控制壓力的物質之一,而「脛色胺轉運體」(serotonin transporter)是具有搬運功能的基因,這個基因有長型和短型兩個種類。擁有短型基因的人容易感到不安及容易受到傷害;擁有長型基因的人容易感到幸福,較有樂觀性格的傾向。也就是說,有天生就存在不安基因的人,也有天生就存在樂天基因的人。

歐美人擁有樂天基因的比例佔了六成,擁有不安基因的人佔了四成,確實是大部分的歐美人都比較開朗積極,無論面對什麼事都會正向思考。在雷曼兄弟破產危機之際我們才知道,原來美國人完全沒有儲蓄的概念,這也是他們打從根本就很樂天的證據。另一方面,日本人擁有不安基因的比例竟然佔了八、九成。但我必須先說明,我認為自己是少比例擁有樂天基因的那一、兩成的人。

音樂家及畫家等藝術家擁有不安基因的比例可能也比較高,例如,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生前最後完成的曲子〈悲愴〉,似乎就能讓人深切感受到不幸。這麼說來,古典樂的作曲家除了莫札特之外,或許每個人都擁有不安的基因吧。再怎麼畫都無法獲得滿足,畫家秋野不矩曾表示:「即便持續創作了八十多年,也畫不出一幅自己感到滿足的作品。」會有如此想法想必也是因為擁有不安基因。

正因為不安而感覺不到幸福,藝術家才會有「想創作出更好的作品」的欲望和苦惱,是這個原動力促使他們創作。如果藝術家擁有的是樂天基因,會覺得「我真是天才啊」而滿足於現狀,或許就也創作不出更好的作品了。

如果說基因能決定幸福與否的感受,那再怎麼煩惱焦慮也沒用。想要提升好運著迷於風水和占卜,或是為了獲得拯救依賴宗教,這些都改變不了天生的基因,更無法完全消除不安。只要事先明白這一點,其實就最能讓人感到安心不是嗎?

愈是想要變得幸福、逃離不安的感覺,愈是使自己陷入不幸和不安的深淵。不安的來源都出自於你我的內心,只要調整自己的心情就能簡單地消除不安。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社畜中年:無處可逃的四十、五十歲,被工作豢養、被生活綁架的你,將弱點變成武器,找回自我人生》,由 麥田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