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選這本書:《新舊聞:從皇帝離婚到妓院指南,從海賊王到男王后,讓人腦洞大開的奇妙連結》】

學習歷史有一個好處,就是在看到一個「現象」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去回溯它的「脈絡」。反過來說,我們得以因此避免倒因為果,或是邏輯次序的錯亂。

例如,本書中用來舉例的命題:「是先有逢甲夜市,還是逢甲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學習人文學科,不會只是很八股的「陶冶性情」,更是訓練我們如何自處在這個資訊爆炸、價值觀紛亂的世界中。(責任編輯:高聖雅)

曾聽過不少學生說,逢甲大學的命名是源自逢甲夜市。若進一步追問,逢甲夜市的「逢甲」又是怎麼來的呢?學生總是略帶猶疑回答說:「應該是人名吧,好像還是抗日英雄?」這時我都會溫柔地對同學說:「親愛的同學,大約五十多年前有了逢甲大學,過了一段時間後才有逢甲夜市,而且逢甲夜市原本稱為文華路夜市(臺中大多數夜市的命名都採用路名),後來因為逢甲大學規模擴大,人潮聚集,才改名為逢甲商圈。何況校園內有一棟丘逢甲紀念館,你們天天走過路過,也要好好想過,丘逢甲的抗日不是只有口號而已,他更用實際行動去抗日護臺。這位先賢三十幾歲時就把臺灣帶向前所未有的獨立之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他勇於承擔、嘗試突圍的勇氣委實異於常人。」

不僅逢甲大學以丘逢甲命名,根據逢甲大學陳哲三教授的統計,截至一九九六年全臺尚有十五處路名或史蹟保留「逢甲」之名,例如:新北市瑞芳區逢甲路、臺中市西屯區逢甲路、屏東縣屏東市逢甲路、高雄市鼓山區逢甲路、臺中市豐原區丘逢甲紀念公園等。甚至二○一七年初,臺灣國防部向美國採購兩艘派里級軍艦,其中一艘就打算命名為「逢甲」艦,以表彰他對於臺灣的貢獻,只是由於丘逢甲並非海軍出身,國防部的逢甲艦命名之舉便受到立委炮轟,到了六月底也未見國防部提出新的軍艦命名,於是「PFG-1115逢甲」艦正式納入海軍艦隊指揮部所屬位於澎湖的一四六艦隊,負責臺灣海峽的偵巡任務。

究竟在眾多臺灣歷史名人中丘逢甲的魅力何在,為何官府民間通吃?在臺灣充斥著解構氛圍、國族認同搖擺不定的環境下,他又塑造了什麼歷史記憶,可以一直保鮮、得到青睞?

臺灣首次獨立

很多臺灣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或聽聞,一旦被國外人士問起:「你來自哪個國家?」十之八九都是回答「臺灣」,很少有人會直接回答「中華民國」,更不會有人回答「中國」。而當回答來自臺灣時,多數臺灣人應該還會再加以解釋:臺灣不是Thailand(泰國),或者臺灣不屬於China(中國)。這就是臺灣人最真實的意志,雖然政治檯面上不能直接說,但私底下卻想要真實回應現況。

換個角度思考,當被人問起臺灣人是不是中國人時,我們可以反問:「嗯,真是個好問題,你認為美國人是英國人嗎?」這樣的回答或許有踢皮球之嫌,但其中奧妙確實引人玩味。

現今的臺灣人處在能說又不能說(自己是臺灣人)的抉擇之間,其實在一百二十多年以前的臺灣,處在必須與中國(清國)斷捨離以求保命的世紀大變局,同樣是兩難。「乙未之變」倉促成立的亞洲第一個以民主國自稱的國家─「臺灣民主國」,壽命只有一百多天,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但對當時的熱血臺灣人來說,反而是時勢「害」英雄,有苦難言。

話說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清、日兩國相約出兵朝鮮,誰知亂平之後,日本卻不願撤兵,導致爆發有名的清、日「甲午戰爭」。開戰後,清國海軍連連失利,戰況不樂觀,朝廷下旨臺灣加強海防工作,此時唐景崧任臺灣布政使,協助臺灣巡撫邵友濂辦理防務,臺灣名人丘逢甲奉旨招募義勇軍,督辦團練(後改稱義軍,還成為日後臺灣對日抗戰的主要兵力)。同年,邵友濂在關鍵時刻離職,唐景崧順理成章升任臺灣巡撫。

到了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三月(農曆,以下同),清、日終於約定停戰,但是範圍僅限於東北地區,臺灣不在停戰約定範圍內,於是日軍準備全力攻臺,臺灣人民對此同感憤慨,臺灣人又沒做錯任何事,竟要無辜被牽連進無情戰火中,而朝廷什麼都阻止不了。此時,丘逢甲一面布署義軍,並十次上書巡撫唐景崧,陳言義軍護衛臺灣的決心和死志,希望朝廷可以為臺灣力戰到底。

然而清廷卻在三月底,派李鴻章為代表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協議割讓臺、澎予日本。《馬關條約》決議一傳出,臺灣人民群情激憤,以丘逢甲為首的仕紳共同向清廷、列強各國奔走,聲請救臺,並上書誓言力抗日軍,不願臣服。但是清廷給丘逢甲的回應卻是「臺灣雖重,比之京師,則臺灣為輕」,執意割讓臺灣,犧牲小我,成全大我。臺灣士紳們眼見爹不疼、娘不愛,孤立無援,最後一計只好倡議自立為「臺灣民主國」,孤注一擲。

孤臣無力回天

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臺灣民主國正式成立,唐景崧就任總統以取得中國支援,丘逢甲任義軍統領以獲得臺灣資源,自此展開更為艱辛的護臺歷程。

日軍攻臺的速度極快,五月六日自澳底(今新北市貢寮)登陸,臺北軍情告急,總統唐景崧於五月十五日左右喬裝離臺,東渡福建─一點都不誇張,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十日總統」。群龍無首,日軍遂輕易攻破臺北城,隨即一路南下,駐守中部的丘逢甲原要奮戰到底,但在部將謝道隆以「臺雖亡,能強祖國,則可復土雪恥」為由勸導下,也決定攜帶家眷離臺內渡,時間應該不會晚於六月下旬,時年三十二歲。

臺灣民主國的成立為亞洲民主歷史打開新頁,雖然倉促成軍又草率結尾,但其中以一人之力左右全局的關鍵人物,即丘逢甲。甲午戰爭開打至丘逢甲內渡前,他擔任的職務為「臺灣省義軍統領」,當時在軍事布署和義軍組織方面,唐景崧皆須與丘逢甲相商而後定。若是丘逢甲不同意,縱使是唐景崧貴為總統,亦不會冒然執行。嚴格說起來,團練或義軍都不是朝廷軍隊的常態編制,其統領多屬精神領袖的性質,當時的文人洪棄生《寄鶴齋詩話》就指出:「林朝棟(武官,當時駐守臺中)棄臺西遯,較丘進士(即丘逢甲)尤難掩眾論。蓋仙根書生,未嫻戎務,出領義軍,係唐景崧濫舉。」由此可知,丘逢甲並沒有跨入正式的官宦體制中。

然而就丘逢甲個人主觀心態來說,他一直是把自己當成臣子來貢獻心力。即使是臺灣民主國成立,丘逢甲仍未輕易走向幕前,而是全心全力在幕後奔走打拚,連橫《臺灣通史.職官志》之「民主國職官表」記錄了大總統、軍務大臣、內務大臣、外務大臣、游說使、府州廳縣等舊式編制,未見「義軍統領」在此名單上。義軍統領顯然不是臺灣民主國所新授官職,換句話說,丘逢甲雖是臺灣民主國的靈魂人物,卻是以鄉紳身分去影響大局。可惜,由於時間倉卒,諸多配套措施無法一一就緒,臺灣民主國的抗日事業宣告失敗,最終丘逢甲雖選擇內渡,沒有留在臺灣繼續抗日,但不可否認地,丘逢甲以個人、民間的身分為臺灣抗日史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就像他最著名的〈離臺〉詩所說: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一切就是如此無可奈何!

餘生空留遺憾

根據統計,乙未內渡的臺灣鄉紳占全部鄉紳的比例高達二分之一,丘逢甲選擇內渡不失為是務實的做法,至少可保全自己和家族的身家安全,而且清廷對內渡的臺灣科舉士人也有所安置。在現實的考量上,內渡絕非特立獨行或者天理不容,只是在情感上、道義上、理想上,丘逢甲在救臺灣一事上給了無助的臺灣人太高的期望,當期望迅速落空後,臺灣人評價他和他所倡導的臺灣民主國便不太客氣。而內渡更成了丘逢甲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造就了他在自己的詩集《嶺雲海日樓詩鈔》中不斷反覆迴旋的臺灣意象與主題:

流落天南今八載,接天海氣晝昏昏。
錦袍銀燭追前夢,夜半濤聲倍斷魂。

只要是人,都會犯錯,而人一旦犯錯,固然必須接受歷史的審判,但最具有審判效果的,其實不是歷史的紀錄,而是當事人內心深處的自責與悔恨,當事人終其一生都活在這種陰影之下,其實已經是不斷自我處罰,這樣也真的夠了。

放眼滄桑臺灣史,命運如同鎖鏈一般,相同的魔咒不斷銬住著臺灣,臺灣到底該不該正名,一百多年前有過切身體驗,當時的時空背景與今日雖有不同,但進退維谷的處境卻是相同的,時勢既能造英雄,也能害英雄,再清楚不過了。

推薦閱讀

第一座台灣港口在哪裡?這座神秘石碑的出土紀錄下失落的台灣史
課本都教錯,葡萄牙人看見的福爾摩沙其實不是台灣?學者解碼你所不知的台灣史
【另類台灣史】超好吃的蚵仔煎是他發明的!原來鄭成功不是只會放漢人入侵台灣而已啊

(本文書摘、圖片內容出自《新舊聞:從皇帝離婚到妓院指南,從海賊王到男王后,讓人腦洞大開的奇妙連結》,由  方寸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LWYang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