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張潮《幽夢影》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 對於閱讀這件事,你是亟欲獲得知識的速食主義者,還是希望藉由閱讀來跟隨大師一起思考的求知者?
以下文章雖然是作者以本身的經歷出發,整理出來的心得,但是讀者不妨拿來當作參考,並且試著在閱讀的時候與文本對話。(責任編輯:高聖雅)
板上近來出現幾個板友經常問: 為什麼我OOO看不懂? 一開始覺得這問題算什麼問題?書不看懂有關係嗎?板友也會疑惑:這是什麼樣的問題? 後來我想,其實這個問題並不奇怪,而且我自己閱讀的過程中也出現過類似的、很困擾的問題, 只是自己忘記而已。後來想了一下,大概是閱讀和學習在不同階段的關係,而自己在某些關鍵的節點是怎麼跨越的,或許也可以讓卡關的人參考。這些都是沒有任何權威性、沒有任何資料理論佐證的個人觀點,當廢文看看就好。
張潮《幽夢影》說: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 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指月錄》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學習是有分階段和方法的,現在覺得沒有,可能是老了,或者是沒有企圖心了, 懶惰了、麻木了,但仔細想還是有區隔的。 回想起來,會覺得很多的階段很有趣, 有些階段也充滿傷害性,還好自己度過那些階段。
用赤子之心去閱讀
閱讀的第一階段: 沒有任何體系的的形成,沒有意識到脈絡的存在,純粹由樂趣推動的階段。這個時候看到的任何文本都不是文本本身, 因為對世界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太素樸了,所以思考過程完全天馬行空,無視於文本本身所在的脈絡,用各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胡亂解讀, 一個街角在一個孩童的眼中是迷宮,一本平庸無奇的少年故事,在一個剛開始閱讀的孩子眼中,也是不可思議的神奇珍寶。這時候的閱讀是最可貴的,也是最難重現的。所以這時候我應該大概是到中學結束, 閱讀的時候真的是由純粹的熱情推動,小百科、童書大全、漢聲拇指文庫、科學雜誌、小叮噹、七龍珠、金庸、倪匡、小魯少年小說、媽媽書架上拿的讀者文摘或是女性作家如袁瓊瓊或琦君的書等等。
這時候的閱讀像是沒有盡頭的冒險,就是一直漫無目的的前行,有時候衝刺有時候流連忘返,純粹的赤子之心,不會去記說「看完得到什麼」、「看完記得什麼」、「學到了什麼」這些無謂的低能問題,有形的、可辨識的記憶在這個階段不會明確形成,但是影響是最深遠的,因為那些記不得的東西會自動內化,想忘也忘不了,這是我認為最理想的學習狀態,不住相讀書,其功德不可思議。
反智的閱讀
接下來是我認為最噁心的國中階段,這對於一個人的知性實在是毀滅性的影響。 閱讀的第二階段:沒有任何體系的形成,但是視野已經被侷限,建立起錯誤的脈絡,並且由表面的獎懲所驅動。反智的閱讀階段開始。這時候的閱讀已經開始失去樂趣,因為學校要求的分數,尤其是國文科,來自:記憶無用、瑣碎、欠缺品味的雜亂知識和正確地重述。我一開始是想當好學生的,但是順著國文課本和許多老師的指引去閱讀,我讀到的是非常難耐的痛苦。這時候的閱讀開始會被要求:要學到東西、要做筆記、要有體悟、要讀「有用的書」,不要讀太多「課外書」, 然後被要求花心力讀最多的課本,都是被割裂到殘破不堪,脈絡混亂,無法辨認體系的大雜燴。
一個知識的形成可能累積了好幾百年,千萬人的思辨和討論,但是課本直接略過那些過程,要我們記下結論,體制獎勵我們,這時候我開始養成囫圇吞棗,並且充滿功利、自負、攀比和傲慢的學習心態。這個時候的反智閱讀,也深入了整個台灣社會對於閱讀和學習的想像。 當然,有點起碼智力的人就會意識到學校那套糟糕透頂,但是意識到不等於不被影響,這時候的我想要用「大量閱讀」來反制學校,我想要比那些我看不起的老師更聰明更厲害,這樣我就可以歧視他們,我不但去看這些老師看的書,也拚了命的去看他們看不懂的書,我專挑「厲害」的書來看,知識權威說誰厲害,我就去找來看,然後硬看硬讀,覺得自己真是屌翻了。
這時候的我,專K純文學,太多就不講了,知識性的書,看什麼尼采叔本華沙特卡謬佛洛伊德阿德樂等等, 對,就是那套志文亂出的書,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中二病病入膏肓,然後學校和其他的大人也都覺得我超厲害,我也覺得我真是學識淵博,立志成為一個淹博的通才。但是實際上,我這個時候的知識水平,真正看得懂的是余秋雨。那真是一段顛倒夢想的噩夢青春。但我想整個社會對於知識權威,還有洪蘭李家同龍應台葉毓蘭blabla這些人的膜拜,大概中二病還沒好的人還有很多。對知識的渴望、虛榮,對速成的追求,還有書單的迷戀、記憶背誦的執著,大概都是在這個階段壞掉的。想想國中生活真的影響我很大,難怪我第一本小說 萬歲 對於青春期充滿了各種執迷和恨意。 真的不該去念那種全升學住宿制的明星私校,唉。
真正的學習:有系統的讀書
然後,到了第三階段才開始算是真正的學習,開始摸索體系,意識到不同學科的視野,爬梳知識的脈絡,由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驅動。 這方面要感謝劉孟奇,高一高二的時候,我參加了國科會舉辦的一個人文社會科學營隊,裡面有經典閱讀課程,那時候要讀的是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然後我覺得書很淺,一下子就讀完了,報告時我還沾沾自喜,我忘記是哪個部分,好像我類似高中時的「旁徵博引」,談了什麼泡沫經濟、資本主義blabla, 然後被電到全身脫了一身皮,他只問我:什麼是資本主義,你知道什麼是資本主義嗎,我就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更不用說那時候覺得很酷的泡沫經濟,金融風暴blabla 從指定閱讀範圍的第一句我就沒讀懂了,然後我又混雜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知識, 炫學式的賣弄自己記憶的名詞, 但是在真的有做過學問的人,只是拚了命的搖那半瓶水, 獻醜罷了。抱著強烈的羞恥心,我真的一個一個字去讀這本書, 現在想想這也不是多麼偉大的書,其實就是一本很入門的經普書, 但是對於錯誤閱讀長達四年的我來說,根本是振聾發聵, 原來知識體系與現實世界中是這樣對話的, 原來存在著一個精巧的系統,可以漂亮的去解答世界上的諸多疑問。
後來大學念了經濟系,有一天好奇去看過去國高中時亂看的那些書, 我發現我什麼都沒記得,好像一個蒐集店名和菜名的美食家,吃遍了無數珍饈, 然後心理沒有任何記憶,全都變成屎拉出來。 從劉孟奇這個階段開始,我開始意識到知識體系的存在,並且驚嘆於它的偉大。 這時候開始學一個學科,很多是自己讀的,有些是教科書,不得不說大學的這些教科書真的寫得很好,一開始的緒論導讀等等要好好讀,可能一頁就要花好幾個小時,但是這是為了要摸索這個知識體系的輪廓, 好像打電動會有教學關卡一樣,等到學會基本動作,其實可能就可以一直打通關了。 這時候學習要耐心、要反覆琢磨,然後慢慢會進入一個學門的思考方式, 也意識到不同文本之間、學科發展之間的辯證的脈絡。是一個很幸福的階段。有很多的大師可以追隨,我這時候很迷韋布倫、蘇格拉底這種尖刻的人XD
然後,傲慢又隨之而生,覺得自己懂了什麼,知道了世界的真理,成為信徒,在網路上羞恥的跟人家戰XD 但是這個時候不會再被認為只是「愛看書的人」,而是「有學問」的人。已經建立起知識體系的人,對於世界會有一個理解的架構,有一個犀利的觀點,學習速度很快,而且「好像什麼都略懂,什麼都很快有解答」。但是這個階段的謬誤,也有許多後遺症。知識體系一定是有道理的,幾百年來的天才能夠在一個地方插旗當然了不起,但是有道理不代表正確,只代表在限定情況下的正確,每一個大師提出來的很多概念在他的假設的前提下當然很有說服力,但是在真實世界卻可能完全不是這樣。在特定資料和知識架構下才能完美運行的理論,只有智力遊戲的功用,如果對真實世界沒有解釋力,沒有預測能力,那就是沒用的知識。
建立起知識體系,可能離真相更遠,可能比前一階段的思辨能力更強,但是誤以為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的傲慢更重。很多專家為什麼會變成訓練有素的狗,為什麼常講幹話,因為他們被知識體系綁住了,沒辦法去面對真相。知識體系很強大,但是很侷限,有一句俗語說,只要手上有鐵鎚,任何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在大一大二的我眼中,只要心中有經濟學,任何東西看起來都像供需圖。可能意識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這個階段的害處,所以我反省還不足。其實要建立知識體系不難,只要任一本有系統的書,反覆讀它就可以得到一個明確認識世界的觀點, 但是前提是,這種書不太會是速成書。在這個階段會跟那種中二生炫耀名詞的讀者有很大的落差, 一本書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是不是有腦,因為知識體系所需要的推演、思辯過程才是一本書的精華。 那能夠寫出來這樣的書的人,當然就是大師了。可能我書讀得不多,但是我很多領域都有修過入門課,不得不說大學課本真的寫很好。
最後階段:孤獨的思考與創造
接下來,第四個階段,開始打破和建立自己的體系,無視到不同學科的存在,自由進出知識的脈絡,由前往未知的勇氣和忍受孤獨的能力以及質樸的笨拙所驅動。第二階段的人,會顯得淵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第三階段的人,會顯得聰明,說話頭頭是道,對事物有敏銳的見解,但是這些人對於人類知識毫無建樹。 因為擺弄著別人的理論工具,發現不了任何新的東西, 熟讀再多經典,也講不出大師範圍以外的話。重複已經被驗證過一百次的東西賣弄,只能騙外行人, 內行人一眼就看出來這東西是不是真貨。
要找到別人找不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事情、 寫出別人寫不出的觀點, 需要的真實的認識自我,然後去向未知探索。 我覺得存在這個階段,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這個階段, 我只知道,我失去了我曾經擁有的聰明和銳利, 變得笨拙遲鈍,充滿對未知的惶恐。我不太在意別人說過什麼話,因為那都是別人說的話,也失去了用大師的知識系統去樹立稻草人虐菜的興趣, 因為其實那也是大師玩過無數次的老把戲。我這幾年一個很強烈的感受是: 要知道什麼是錯的、愚昧的、膚淺的太容易了,但是要創造出什麼是正確的、睿智的、深刻的太難了。
很輕易的就可以去找出這個世界上無數人犯的錯誤, 但是要怎麼不犯這些錯誤,我卻說不出來。很輕易就可以批判其他人寫的拙劣的作品, 但是要怎麼寫出不拙劣的作品,我也不知道。我開始覺得拿大師的作品去欺負現在還願意在前線闖蕩的人很可恥,但是不這樣做,我也不知道知識學來可以怎麼用, 總之就是一直迷惘吧。時時在恐懼,然後懷念小時候的純粹的閱讀, 希望可以恢復那些拋下外在,最內化神聖的閱讀體驗。可能只是老了憂鬱,但我覺得我現在很無知,國中或大學的我看到,一定會嘲笑現在的我。
我現在都在看搞笑漫畫、美食漫畫和武俠小說,所以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去看那些了不起的書,當然偶爾也會翻翻,但是看了了不起的書就會成為了不起的人嗎?我不知道。 我知道要怎麼樣成為了不起的人,那就是做出了不起的事情。至於看書,就閒暇看看吧,可能我是學術的逃兵,與社會脫節的閒人,或許有人知道怎麼跨越或是不掉入這個階段,我也會好奇(真的好奇嗎,可能也不會XD)總之,就是閒聊廢文,隨意和大家打屁。
推薦閱讀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一線主播解密:新聞墮落,觀眾也要負責!
學水電就有高薪幹嗎還要讀書?不知道自己為何學習,不管做什麼都會怨天尤人
【川普不是沒讀書的瘋子】他對中國的外交策略,完美融合了經典經濟學理論和君王論
(本文經原作者 nightlight39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心得] 為什麼我書看不懂 – 閱讀的幾個階段〉。首圖來源:Flickr Andy Robert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