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由 前衛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CC licensed。)

【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關於二戰後國民黨來台歷史的資料不少,但鮮少有人從「中華民國」的視角探討戰後初期的台灣。本書蒐集了超過 1400 篇雜誌、期刊和 98 張圖片史料,讓大家看見當時這群中國人是如何看待「島內居民」。

例如這篇文章告訴你──你知道造成台灣人衝突不斷的「省籍情結」,是怎麼來的嗎?(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許毓良

1947 年二二八事件以前,台灣人熱愛中國的心情,躍然於任何報導。國立台灣大學代理文學院院長林茂生,在成功中學演說時勉勵學生,認為台灣人的創造能力,並不亞於外省同胞。現在台灣回歸祖國的懷抱,台灣已經是中國的一部分,灣應該做為中國的模範,才不愧於外。

拉近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亦是稱道台灣的作法。大部分人未來到台灣之前,都猜想這個海島被日本統治五十年,大概已經全面日化了。台灣社會與內地存有異樣,如台灣同胞衣著不穿和服,但漢服也有不同。

沒想到台灣盛行的野台戲(歌仔戲),表演身段與觀眾互動的傳統方式,即便在內地的都市也很少見。它在台灣普遍的程度,讓人有「禮失求諸野」之感。由此可以知道,台灣戲曲保留了中國生活習慣、風俗、倫理思想、制度,甚至於歷史,故台灣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戰後初期的台灣,是中國人的「楷模」

若把上海與台灣比較,在上海住久的人,初到台灣會感到不便。因為上海搭乘電車、公共汽車是很方便,無論去哪個地方,鄰近都有電車路線。台北的公共汽車也很發達,總共有17條路線。

但有些地方很偏僻,由於人少使得車次半個鐘頭,或者一個鐘頭才會發車。最惱人是與台灣人打交道,像是去購物不能殺價,否則台灣人會覺得你輕視他。台灣人的觀念是商品,再加上幾成做為市場的標準價格,這樣買賣雙方不會吃虧,也不會佔誰的便宜。可是現在受到內地人的影響,市場交易開始有虛價

最不同的是台灣人很好客,如果他跟你成為朋友,就算是小茶館的老闆也會請客,或者獨霸一方的流氓也會跟你結拜、送東西給你吃。

當時在上海頗負盛名的《兒童故事月刊》,連續幾期刊登大陸小朋友,以及台灣小朋友互相往來的信件。編者還特別提到台灣小朋友,在日本統治時不准讀中文。但現在小朋友都學會國語,可以跟大陸小朋友寫信溝通。

大陸小朋友眼中台灣是出產蔗糖的地方。 台灣小朋友投稿內容,直誇新竹是重要工業區所在,當地有製糖廠、樟腦公司、中國石油公司研究所、竹東水泥廠、火柴廠、玻璃廠、肥料廠等,而且「新竹風、基隆雨」齊名。

上述都是輕鬆的說法,但嚴肅地看待台灣人、外省人個性的差異,台灣人優良習性似乎成為榜樣。有云中國民族生活墮落、思想紊亂與政治的不改進,尤其內戰造成中國建設的危機。要看中國人民生活情況如何?

「台省同胞」節儉,但也比較陰險

不必去其他國家借鏡,只要看台灣人的生活即可。台灣收復不到二年,就發生二二八事件。光復時台灣民眾歡迎國軍、官員之熱烈,要不是親眼所見絕不會相信。現在中國人心、習俗之壞,全是舊的未去,新的未來。於是產生懶散、自私、淺見、不團結與缺乏民族愛的怪現象。

故要去除中國民族的壞習性,要向哪個對象學習?台灣同胞優良習性,或可加以學習。如果把大陸各省人民,以及台灣同胞習性優、缺點加以比較,更可以讓人清楚。 台灣人的長處稍多,短處中唯一讓人覺得可怕,則有陰險和殘忍的表現。這樣的看法肇因於二二八時,台灣人攻擊外省人的結果(參閱下表)。

不過也有對台灣人個性,極為負面的看法。認為台灣人的個性勇敢、冒險,但不及閩南人的豪爽、坦率。台灣人頭腦較為簡單,遇事欠缺深思熟慮而輕率衝動。例如:台灣人在開會場合,常常侃侃而談。說到官吏貪污理直氣壯,動輒捶拳拍桌,一點也不把上官的威嚴放在眼裡。

又與國內人士交往,不管因公因私,總是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或者別人對台灣人有十次好,但假定有一次辜負了他,台灣人便把九次的好全抹滅。換句話說,台灣人是比較忘恩負義。

可是二二八讓台灣人學會謹慎,他們大多對現狀不願再表示意見,只以沉默表示抗議。或者說話萬分小心,如提到中國時,就會刻意強調「我們中國」,語氣是那麼的不自然。

於是外省人與台灣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外省人帶著優越感走在台灣各地。不過敏感的外省人,也會彼此警惕若再發生一次「二二八」那可怎麼辦? 大陸期刊也細緻觀察到,二二八事件造成內地與台省的重大傷痕。

但事件的過程,有時台灣人保護外省人,有時外省人保護台灣人,都是冒了相當大的危險。這種患難的友誼,絕對是從火焰中煉出的真金,將來一定會有它正面的作用。

南京當局的立場,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把原因推給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省事的作法。對外宣傳抗戰勝利以後,由於共匪的叛國殃民,使得中央政府對接收後的台灣,無法進行充分建設。事件發生後台灣內部出現小小的齟齬,也都是事實。

台灣畢竟是中國的台灣,「弟兄」之間的誤會,頃刻就能夠清除。由於共產黨與同路人,自始至終破壞台省同胞與內地同胞的感情,讓彼此互相懷疑語猜忌,達到中國分崩離析的目的。

台灣人不識相,把事情都看得太嚴重

這是僅見從中國國民黨宣傳刊物上,把台灣與中國定位為「弟兄」的論調。事實上官員接收之初,許多是捷足先登,懷抱著升官發財的大志來台灣。這些人有無比的優越感,進衙門、搶位子,劫搜物資、霸佔房產。大者帶班底,小者帶跟班,任用私人就算不合法,也被視為天經地義。

因此一朝親戚,也都跟著飛黃騰達,大小衙門都是家庭班。這等情事在大陸原本不是大驚小怪之事,不料台灣人不識相,把事情看得太嚴重這些班底好壞是一大問號,但「簽到」、「抽煙」、「聊天」、「看報」的衙門混子,薪水都比台灣人為高。怪不得人們說的好,「不為掙錢升官,誰到台灣來?」

幾十年來中國都沿襲著「科員政治」的舊習,科員政治所持的武器,只不過是一紙「等因」、「奉此」的公文而已。只要你文字熟練,找不到漏洞,公家機關的責任,絕不會落在自己頭上。

台灣人做事都是實事求是、隱忍耐勞,就很看不慣這種官樣文章。

大陸人被台灣人稱為「阿山」──山村人的簡稱

不過台灣人稱內地人為「阿山」,此語含有輕視的意思。據說阿山名稱的由來,為大陸內省小縣的山村人來到台灣,看見寬闊的柏油路與明亮的電燈,就耳暈目眩花了眼,此後台灣人就稱大陸人為「阿山」。

可是把所有的外省人稱為阿山,其實並不恰當。因為接收時的阿山是特殊統治階級,現在逃難來的阿山也是經濟上層階級,因此全稱阿山太簡單了。

1948年以後台灣人對中國人說:「台灣是中國的樂園哪」。這句話有不簡單的意思,當時台北一地,人口就增加約30萬人。國內遍地烽火,台灣卻偏安一隅,獨享太平。

所以現在停靠在基隆的船,仍載著一大批的外省客,有的索興把家業都搬過來,做久居之計。最初來台灣的外省人是來淘金,每想到現在是來逃難。台灣的確不壞,可是當台灣人說這句話的意思,也不見得單純。

台灣雖是中國的樂園,但台灣人是活在樂園的地獄裡。光復之後台灣人守法也大不如前,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比現在更安定、更充實、更平和、更有秩序。現在內地人在台灣越來越多,「政治」早已經走樣了。

如今戰勝者不願向戰敗者學習,內地人不屑向台灣人學習,只好叫台灣人向內地人學習了。 在這段時期,最諷刺的是台灣人學習三民主義過程。當時的台灣人動不動就說三民主義,接收要員講、三尺童子也講。

有一回一位小孩子詢問記者,說「是不是三民主義說媽媽不該打我」,讓人啼笑皆非。台灣人總覺得到台灣的中國人,每一位都披上三民主義的外衣。如果長官公署的宣傳人員,連這些問題都無法解決,還不如不要宣傳三民主義。

「省籍」是怎麼出現的?

「省籍」問題也開始在台灣社會發酵。

台灣省警備司令部參謀長鈕先銘已經注意到它的嚴重性,元旦致辭中特別指出,台灣650餘萬同胞都是來自閩粵,同我個人比較只是來台時間不同而已。我現在是台北市民,我現在想請問當局者,外省人要有什麼條件才能落籍?要是居住6個月以上就有資格,那末我想申請在台灣落籍,這裡何嘗有民族界線的存在?

台灣省氣象局蘭嶼測候所所長林秉衡(?-1947),在任內夙夜匪懈卻因病去世,成為本省科學事業犧牲的第一位外省人。可見外省人對台灣建設的奉獻,不能因為省籍不同,而有任何異樣的眼光。

在台的日本人對於國府不當接收台灣很清楚,也捨不得建設半世紀的台灣,拱手讓給中國。所以他們臨走之前,都說「六年之後還會回來台灣。」問題是說這話的日本人到底是誰?迄今已不可考。新加坡日軍投降時,第七方面軍司令板垣征四郎(1885-1948),曾說二十年後他還會回到新加坡。

台灣總督、第十方面軍司令安藤利吉(1884-1946),雖然沒有公開說這樣的話,但是他的作為比板垣還露骨。因為安藤秘密組織暗殺團,準備暗殺中國軍政人員。此事後來被證明是子虛烏有,可是在台日人準備更改姓名,長期居留台灣。再加上50歲以下的台灣人,都忘卻了祖國,或對祖國認識不清。

有的人說「我是台灣人」,意思是把中國與日本都當成外國。這幾點對來台的接收官員、外省平民來說很刺耳。

以往在台日本人都是天之驕子,在政治與經濟上都有優越的地位。但現在戰敗了,卻像一隻媚態的貓,過分馴良與獻媚。

戰敗的日本人都低聲下氣,反而沒有一點怨恨。難道日本民族性改變了嗎?其實他們隱藏在內心的倔強,以及忍耐與堅毅的性格,讓人感到不寒而慄。美國人一談起戰敗日本變得的服從,總是說可怕!可怕!

另外在台灣的日本人都不願意回到祖國,大部分的人積極想改成中國籍,或者乾脆嫁給台灣人取得中國籍。這一點也讓人懷疑,想要改籍的日本人,想留在台灣的真正目的為何?

再加上台灣已經完全日本化了,如果沒有去過日本的人,來到台灣看也可以,因為台灣就一個小日本。 所以已經日化的台灣人、更改漢姓的日本人,以及即將被遣返的日本人,全部都是外省軍民警覺的對象。

有意思的是來台的外省人,靠著本身的觀察,也寫下少見的記錄。如台灣人除了50歲以上,12歲以下用台語交談外,其餘一律用日語。不過他們對於國語,還是努力學習。

另外台灣懂得英語的人甚少,受到日語發音的影響,英文的發音很奇怪。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人取名更奇怪,像是林蕃薯、林乞兒、胡塗生、金火木、林水木、施大耳等怪名,讓人忍不住一笑。

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之下,培養出以個人為中心的濃烈資本主義色彩。假使你走在台灣的街道,就會看到招牌寫著「林外科醫院」、「林理髮店」、「陳月宮產科」、「陳廉記旅館」。 日本統治時期,在台灣施行的法律都很森嚴。

凡台灣人偷竊不論案情大小,一律槍斃。這種殖民統治的手段非常殘忍,不把人命當一回事。但那個時候每個台灣人都有職業,都可以養活自己,不需要去偷竊。

在所有觀察中,也有提出負面批評。例如:有人說台灣光復是偶然的現象,尤其受過深刻日本帝國主義教育的人,更抱著這種信念。 另外,雜誌作者曾經聽到一個台灣人說:「我們日本時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從未為衣食而擔憂,為什麼回到中國來會令我莫名其妙?」

記者也聽到一個來自內地人說:「台灣人奴隸性重,束縛慣了,一旦恢復自由便無所適從,不知祖國予以自由的寶貴。」 有謂過去日本人與本省人所受的教育是不平等,尤其是女性所受的教育更是極端的限制。

他們在女性上扣上一條極度束縛的繩索,只許她們接受「皇民」教育。人人只能看得懂天皇的告示,過著最低等的生活,便於日本人的統治罷了。

甚至外省人剛來台灣想吃本地菜,餐館主人說沒有本地菜,但有閩南館子。其實外省人對台灣菜不敢恭維,有如蔣經國首次來到台灣,嫌棄說:「走過中國沒有像台灣這地方拿出來東西之難吃。」首任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視察屏東,吩咐當地人準備2隻烤雞,結果屏東餐館竟沒有人會做,只有準備白水煮雞加鹽接待。

其實上述的內容,除了飲食文化看得出台灣與大陸的差距外,其餘似是而非的觀察不少。教育可以說是錯誤最多,因為差別教育使得台灣人,過著「低等」生活的看法失真。

又如安娥詢問台灣大學的台灣學生,想知道日治時期女子受教育的情況。安娥問:「台灣中等學校以上的女生,是否比男生的程度低一點?」台大學生回答完全一樣。

安娥又問:「日本人所發展台灣的小學,不發展中學,限制大學。我以為他們只想造就,在台灣足以使用的工作人員,而不給台灣管理與領導人材?」台大學生回答說是的。 有此可知,光復初期外省人對於台灣日治時期的報導,正確有之、錯誤也有。但最重要的是這些東西,都是台灣人受到奴化的證據。

推薦閱讀:

搞清楚,其實根本沒有「外省人」這種東西——只有死皮賴臉待在台灣的強國人
你不知道的高雄大屠殺:學生組織「雄中自衛隊」保護外省人,換來的卻是國軍砲擊學校無差別屠殺
「我們是高級外省人,台灣人是台巴子倭寇」領不到 6 萬退休俸的郭冠英十大經典語錄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由 前衛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