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台灣的救災能力在國際上算是前段班嗎?我要說,比起關心台灣的救災能力在國際上的排名,我們更應該關心台灣的救災體系一直以來沒有被關注到的問題:
救災技術沒什麼大問題,但是指揮體系卻大有問題。
層級化的災害應變措施,降低溝通效率
我國的災害應變措施,分為三個層級:中央、直轄市/縣市、鄉鎮層級。各層級政府分別設置災害防救會報,下設實際負責執行決策的專責單位。當災害發生時,各層級政府另外再設置「災害應變中心」,以及,由實際負責執行救災業務的行政機關成立的「緊急應變小組」。
例如:震災發生時,行政院會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並由主管震災的內政部以及協助執行救災任務的行政機關(如:消防署),成立「緊急應變小組」。這是負責指揮還有制訂計畫的組織,另外,中央與縣市兩層級得成立「搜救組織」,由國軍、民防團隊、後備軍人與民間組織等成立。
這樣層層指揮、依據災害性質細切主管機關的災害應變體系,自然有許多問題存在。
1.指揮官絕對不應該是「大官」
災情瞬息萬變,所有的研判和指揮一刻都不能停,先進國家的災害應變體系,絕少會擱下指揮調度,只為給長官簡報,然後讓媒體拍,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作秀。(呂佳穎 2016)
大官來去匆匆,媒體經常呈現的是,他們「坐鎮」防災指揮中心。但一個政府高級官員,不可能手邊只有這麼一件事情要放在第一順位,所以,經常是大官來了,指揮中心要停下情報蒐集、指揮調度等工作,給他們做簡報!
每當災情發生,民眾冀望行政院長、總統來坐鎮防災指揮中心,這是什麼意思?代表我們不信任專業,我們信任權威。
在美國,重大災情發生時,長官會去指揮中心旁邊的會議室開會、聽取簡報,真正核心處理、指揮災情的,是正在與時間賽跑的專門人員。
2.過度細分的組織模式,各地方又有可能成立不同規模的「災害應變小組」,大大降低溝通效率。
台灣依政府層級設立的災害應變小組,以及依照災害性質分屬於不同部會主管的模式,其實就是一個本位主義式的思考。台灣這麼小,卻要從中央、直轄市/縣市、到鄉鎮,一層一層的設置災變中心,不僅降低溝通效率,更有可能因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特性,每個地方的災變中心都長的不一樣,導致同一件災害,中央與地方對口卻接不上的問題。
在美國,災害應變組織依據功能,而不是行政層級區分。所以,即使有跨區域的災害,也不會出現手忙腳亂、互踢皮球的情形。
此外,防災、救災、減災應是「三位一體」的。美國有正職的政府員工,平常就是在研發相關的減災技術。在台灣,這部分的業務由科技部主管(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行政院成立「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科技部為召集人,提供中央層級的災害應變中心專業上的諮詢。
也就是說,在行政院增設了科技部之後,我國才有專門對付災害的常設性中央組織。
手腳靈活,但是腦袋空空
從最近一次的台南震災經驗來看,因為是集中單一地區的災害,所以賴清德可以很沉穩的坐在災害應變中心指揮。但是,如果是「同時多個災點」,這就另當別論了。以下幾點是我們必須關心的問題:
1.台灣的政府在地震災害風險的降低上長期毫無作為。
九二一大地震後至今已十六年,無論是老舊建築物的耐震或者土壤液化潛勢區的管制,或者對於民眾的資訊示警,幾乎是用鴕鳥心態混過。(馬士元 2016)
2.官方的震災搜救應變技術大幅提升,民間支援救援的動能依舊豐沛。
這顯示從技術面而言,我們可以很好的進行搜救工作,而且,民間的愛心,可以說「多到有剩」,許多原本政府應該做的事情,可以完全放手給這種自發性、不需要太多秩序管制就能運作的動員能力。
3架設臨時性平台的效率驚人,讓所有災害現場訊息與需求的傳遞速度大幅提升
因為通訊科技的進步,災害資訊可以做到同步到達每個關心的人手上,災害現場「臨場感、零時差」的時代正式來臨。一方面也補足了政府溝通效率不彰的問題。
但是,反過來說,民間的動力與進步的通訊科技,毫無疑問掩蓋了我國災害應變體系上的缺失。結論就是,在救災這方面,我們有100分的球員,卻沒有稱職的教練團。
推薦閱讀
【給大家一點安定力量】網路瘋傳地震預測文是真的?地科系教授、氣象局輪番打臉「地震專家」
想在地震中存活看這篇就對了:消防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黃金三角」是錯誤理論
從機率理論破解「地震黃金三角理論」,看完提升存活機率整整 12000 倍!
參考資料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