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大!爆!紅!有人說它就像以前的電子雞,一種養寵物的遊戲。

(沒錯,就算把背包裝滿,我養的蛙依舊宅在家看書 QQ)
你也覺得這是養寵物嗎?錯了,這隻青蛙其實在教華人家庭(以及熱愛情緒勒索的家庭)什麼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旅行青蛙》爆紅後,網路上多了這種說法:
我們養的不是什麼寵物,根本就是自己。
想出門就出門,再軟爛一點就是帶著爸媽幫忙準備的食物離家,興致來了就寄明信片示意「我還活著」,沒心情就讓父母在家枯等;回到家想看書就看書、寫信就寫信、吃飯也不吭一聲,跟你一點互動也沒有,還會……

圖片截自 PTT
好啦,這個是網友惡搞 XD
這種東西難怪吸引的不是父母輩,而是我們,畢竟他們養了這種不可愛的東西 2、30 年,就算來個可愛的蛙兒子、蛙女兒他們也敬謝不敏吧
——如果你父母有上述反應,記得跟他們說聲謝謝,這在華人家庭算少見,這也是我玩了《旅行青蛙》才悟出的道理。
先談:為什麼《旅行青蛙》不是電子雞?
如果這隻小青蛙沒那麼不受控,我們一定會極度希望他飛黃騰達、成為人中龍鳳——如同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模式。
青蛙可以種四葉草,我們就會逼他用最高效的方式工作;如果青蛙能蓋房子,我們就會逼青蛙去各地搜集材料;如果青蛙有服裝可以裝扮,我們就會瘋狂投入遊戲讓高等服裝解鎖——如果遊戲裡又有 PK 機制,我們就會發現:「為什麼我的青蛙贏不了別人?」挫折後怒刪手機。
這是為什麼《旅行青蛙》不是電子雞的原因,我們以前玩的遊戲多半是在養一個想像中的自己:技能強大、裝扮漂亮、所有設備都是最好的,把現實生活中做不到、做不好的自己都投射到遊戲虛擬角色裡,以前我們怕把寵物養死,其實是怕自己連在虛擬世界裡都一無是處。
如果你的長輩是控制狂,推薦他們玩這款遊戲
但現在我們無法控制青蛙,我們都得先放棄「想決定青蛙得成為怎樣的樣子」這種想法,才有辦法和青蛙建立關係,讓他在外奔波後依舊知返、和他建立基本的尊重、互相掛記的信任關係。「你必須學習如何放棄『控制』,放棄控制之後才能感受更多,你才會注重在蛙到了哪裡?交了甚麼朋友?」臉書意見領袖周布雅這樣寫在他的個人頁面上。
雖然有些爸媽看到這款遊戲會笑說:「我養了類似的東西 20 年,別再讓我養啦」但其實還得感謝父母能這樣想:代表他們是尊重兒女成為獨立個體,讓他們自由闖蕩,供給他們一個迷途後能安然歸返的家,而非傳統的控制狂。
致華人父母:真正的信賴關係,是尊重不是擔心、要求或是操縱就能得來的
《旅行青蛙》能在中國引起熱潮也是類似的原因吧,人人都有「狼性」中國青年或許也厭煩了被當比較、身上套一堆自己根本不需要也不喜歡的裝備,好像自己是誰根本不重要——所謂的「佛系」青年,不過就是嚮往互不干涉卻能彼此關心、沒有相互控制卻能互相尊重的關係吧。
呂秋遠律師也在臉書上寫下《旅行青蛙》的十個啟示:
1.不要擔心宅在家裡的孩子,他哪天想通了,就會走出去。
2.真正的信賴關係,不是建立在佔有,而是隨他去。對生命尊重,就是對自由尊重。
3.關係,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收多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種事情不存在現實生活中。
4.付出如果有回報,都要當作是意外的驚喜。情感勒索孩子,他只會離你越來越遠。
5.不要想操縱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更不要強迫孩子去複製別人的人生,每個個體都不一樣。
6.旅行,是療癒自己與別人的一種方式。
7.面對分離,不願意放手,難過的只有自己。
8.要告訴你的家人,不論他遇到什麼困境,隨時歡迎他回來。
9.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善待那個在你身邊的人,因為他隨時會沒有原因的離開你。
10.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青蛙也是。
參考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simonbuya/posts/184301453904265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919752481399544&id=100000944336615&pnref=story
這裡有好多好多好多青蛙
《旅蛙》背後的深度議題:為何蛙兒都被當成男的?
我的青蛙叫「小如」──心理學專家告訴你,為什麼看似無腦的「旅行青蛙」能在兩岸爆紅
孤獨已被 213 人驗證有毒,所以我們要玩《旅行青蛙》——請這樣跟那些鄙視你玩蛙蛙的朋友說
【爆紅手遊旅蛙】天這麼黑,蛙蛙去哪兒?故宮小編的神創意又爆走啦 XD
你手機裡養的青蛙可能是這個品種?在日本不但有人會吃他們,還會做成一盤「生蛙片」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