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王浩宇議員臉書

2016 年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在臉書上貼出一張照片,這段是中壢中北路二段剛鋪好的柏油路,乾淨且平滑的馬路,甚至下雨後路上都沒有出現水窪,這讓已經習慣「路不平」的台灣人相當驚艷,直呼根本像在「日本」。

曾幾何時,對台灣人來說「路平」變成一種奢望?

圖片截自此網頁畫面

因為我們的馬路永遠讓台灣騎市、駕駛「練技術」啊!

日本馬路到底為什麼可以這麼平?

看著台灣馬路,許多人會說日本的街景設計非常有規劃、非常漂亮,馬路也是十分平整,不會像台灣一樣凹凸不平,而也有許多人以「道路平不平,端看政府有沒有心」來解讀。

日本修護馬路時,工程人員會先規劃整齊形狀,切割破壞舊路面後,再把一塊一塊厚厚的柏油路塊清理乾淨。築路工人全都穿著正式服裝,按部就班的仔細測量、施工——路面不是一次鋪成,而是一層層用柏油慢慢加厚,用壓路機反覆碾壓,確保柏油壓的嚴實平整,沒有鬆動的跡象。

道路施工大多以 100 公尺為一個作業單位,分段推進,為的是保證每一段路面的緊密嚴實,所以完工的道路只會有顏色新舊差異,完全沒有高低落差,這樣能大量節省後期維護的費用。此外,日本道路施工大多選擇夜晚,如果一夜無法完成,清晨他們會填回土方、鋪好瀝青、恢復道路原狀,等到夜深人靜時再次挖開。如此反覆,直至施工結束。

日本馬路很平跟民族性有關,但這個性也不全然都帶來優點…

看著上述的過程你可能跟我想的一樣:好久啊!這樣施工是要多久啊?

在日本居住的台灣人在他經營的粉絲專頁「浪速哥的日本筆記」上 寫下他的觀察:「我就是標準的做事先求有再求好,但這個國家(指日本)普遍上來說,是『求好之後再來調整哪些步驟可以改善增加速度』的。」他說家門口的馬路修平修了兩個月。

但這個「先求好,再求有」的個性可能影響經濟產業?他以此解釋日本某些企業競爭力衰退的部分原因:「之前做的東西做太好但其實需求也沒那麼高,高成本高售價但是又不會做品牌經營,以為東西做得好自然會有人來買的標準職人想法。所以之前他們引以為傲的消費端電子產品就這樣被 CP 值高的台灣、中國、韓國給取代。」

東西 MIJ 不好嗎?當然沒有不好,只是他說「究竟下一個十年的消費端電子市場日本到底有沒有自己的立足點,我也不知道但應該有點困難。」

你居住的城市,道路是否總是在進行整修施工?

集氣來填《宜居城市滿意度大調查》 ,分享你的觀察與意見!

https://www.facebook.com/osakabrother/posts/1820338488266756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參考資料

日本超完美的平整道路下,原來隱藏著這樣的秘密!

推薦你看這些台、日市容對比文章

台灣為何總看不見日本的車尾燈?從街道設計就看得出日本觀念的進步
台北為何像貧民窟?醜到爆的招牌、鐵窗其實都是台灣人自私心態造成的
平平都是古都,為何京都就是迷人?從《廣告招牌管理法條》揭開日本市容大勝台灣的原因
【投票】「把錢給更需要的人」日本商家拒領巨洞國賠, 你覺得換成台灣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