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台灣經濟衰弱 20 年,到底發生什麼事?2017年底中研院學者寫了一篇文章,認為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是提高富人稅,用「劫富濟貧」的方式。
然而從經濟學的觀點來說,這種讓大家容易「妖魔化」富人的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Jack Dai
忙碌喘口氣時,看到去年底的這篇文章(中研院大示警:台灣面對經濟奇蹟崩潰的時候到了——台灣這 20 年真那麼失敗?)又在瘋傳,甚至有些朋友也在轉發,大嘆三聲氣之後,我決定不厭其煩地再寫一次,目的是「闢愚」。
一般人不愛看經濟文,所以盡量不提經濟學(還是有一點點),僅以邏輯推論來論述,歡迎打臉。
中研院認為:台灣稅太低,應該提高富人稅劫富濟貧
這篇文章有三個主要的大問題:
1. 倒果為因
2. 輕忽本質
3. 以點解面
先看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
一、提問:台灣20年來經濟為何停滯不前?
二、前述:台灣過去的成功是因為土地、勞力的紅利。
三、現析:
1. 台灣已不靠中小企業,主要靠大企業,而大企業的「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讓台灣的GDP「虛胖」,使得台灣實質薪資停滯。
2. 新南向政策也僅是海外代工產地的轉移,對於台灣依然沒有助益。
3. 家族企業模式,讓專業打不贏血緣。
4. 創業維艱,經濟不振下、人才向下流動,財富分配不均,階級意識激化。
四、解答:
1. 台灣稅太低,所以應該提高富人稅,劫富濟貧,投資創新。
2. 追求健康老化,也就是老化產業該退役的就退役,調整體質、重新掌握數據。
以上為中研院學者大大的看法。
再來我來談談為什麼我說這類文章是倒果為因、輕忽本質與以點解面?
薪資停滯的經濟體,不是產業外移造成的
倒果為因
關於薪資停滯,產業外移不是主因,而是結果,為什麼呢?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這些海外生產的公司不外移,會有什麼結果呢?
在全球化競爭的態勢下,企業成本無法降低、產能無法放量,競爭力更差,營收更少,台灣僱員更少,政府稅收更少,失業率更高。
所以,產業外移不是薪資停滯的「因」,而是產業發展本身「必然的過程」,正如美國與歐洲的把生產包到台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一般。
輕忽本質
GDP=C+I+G+(X-M)=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投資+(出口-進口)。
因為海外生產的代工模式的緣故,GDP虛胖的問題確實是真實的,然而,這卻不是整體薪資無法成長的主因。
回到本質用大白話說,薪資成長的根本是:「企業必須以更高的代價,才請的到人。」
而這個代價有兩種:「法律規範(最低薪資)」及「市場的人力供需」。
最低薪資最近吵很兇,之前有論述過提高最低薪資會造成企業競爭力下降與失業率提高的問題,於此不再贅述,談根本的「市場的人力供需」。
剛剛提到薪資成長的根本是「企業必須以越來越高的代價(薪資),才請的到人」,反之,問題的本質概略有兩種:
1. 企業不需要提高薪資,就請的到人。
2. 企業寧可請不到人,也不願意提高薪資。
所以衍伸的本質是:
1. 目前的產業結構裡,勞動市場供過於求。
2. 目前的企業競爭力上,提高薪資會造成競爭力下降。
就此兩點,跳脫現象、光看根本是:產業結構與市場競爭。
市場的組成是,基於企業、消費者與其中的供應鏈;產業結構的組成是,能在這個市場組成下生存運轉的企業與其背後面對的法規、人流、商流、物流與金流。
換言之,人流、商流、物流與金流的流通與汰換,是產業的根本。
因此,不談經濟學,可以單從邏輯來推斷:
一個薪資停滯的經濟體,其問題可以定義為「人流、商流、物流與金流的流通與汰換」的問題。
具象的例子是:人體代謝不良,造成精神不濟、活動力下降,然而運動量減少、抵抗力減少,進而成為一個更不健康的人。
以點解面
再來提到中研院提出的「劫富濟貧」與「投資創新」邏輯,基本上是單點策略,只談選擇、不談代價,說了等於沒說。
解決台灣薪資停滯,台灣得成為「具備人才吸引力」的地方
承續前文,基於上述邏輯並回到全球市場競爭的角度,最好的市場一般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
1. 人才流入流出順暢
2. 商業活動迭代蓬勃
3. 投資大量流入產業投資
基於上述三點,台灣薪資停滯最根本的問題可以這麼歸納:
1. 法規或薪資上,無法誘使人才流入。
2. 商業活動上,企業創立與淘汰的比例緩慢。
3. 金流上,資本流入產業比例過低。
也就是說,要解決台灣薪資停滯的問題,得讓台灣成為一個:「具備人才吸引力、且人力得以順暢流動,商業迭代快速、成立與退場順暢,具備投資吸引力、金流入市阻礙低的市場。」
再舉前面人體代謝不良的例子為例:一個體質不好、抵抗力低、缺乏運動的人,要他重新運動,有陣痛,會犧牲許多細胞、產生許多痛感。
而這個痛楚,會讓人們不想投票給政黨,也就是為什麼沒有政黨願意承擔痛楚的緣故。
劫富濟貧從來沒有解決過問題
感想
最後我想說:自古至今富人越多、國家越強,同時劫富濟貧從來沒有解決過問題,但多數人在遇到困境時第一件事想的就是:劫富。
「彷彿搶了錢、有錢花之後,產業就能興盛,人們的生活就會好轉似的。」
這不是天真、什麼才是天真呢?
以上不談經濟的邏輯淺見,結論未必正確,歡迎有邏輯的打臉。
(本文經原作者Jack Dai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彷彿搶了錢、有錢花之後,產業就能興盛、人們的生活就會好轉似的〉。首圖來源:bryan…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中研院大示警:台灣面對經濟奇蹟崩潰的時候到了——台灣這 20 年真那麼失敗?
過勞死:勞工是台灣經濟奇蹟幕後的無名英雄,但 Who Cares?
台灣靠近中國是一種幸運!我們的民主與經濟奇蹟,就是靠「中國壓力」衝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