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

你曾以不同面向欣賞過京都的美嗎?是詩意、禪意,探訪各種隱藏的秘境,與讓人感受愛戀的氣息。就算在文字裡想像,也能感受京都的迷幻魔力。(責任編輯:余如婕)

以下摘錄自《美感京都:李清志的京都美學》:

安藤建築的初戀

位於京都高瀨川旁的安藤建築──TIME’S,這座建築是我早年第一次接觸到的安藤建築,卻也是我每次到京都旅行,都會重新去探望的建築老友。

從九十年代初期第一次見到這座貌不驚人的安藤建築之後,十多年來,TIME’S建築一直維持著一種安藤建築應有的超凡脫俗,雖然許多建築大師所設計的商業建築,總會在經濟利益的考量下,遭受改變或拆除,但是位於四条河原町鬧區的TIME’S建築卻像是千年古都的一部分般,受到護身符的庇佑,絲毫不受改變。

TIME’S建築能歷久不變,並非古老陰陽師的護符相伴,而是一位京都老闆娘的用心呵護,這位稱為村上良子的老闆娘是TIME’SⅠ&Ⅱ的業主,同時也是安藤TIME’S建築的守護神。這位嚴謹的老闆娘為了守護安藤忠雄的建築,十多年來定期雇工清洗TIME’S建築的圓弧屋頂,甚至為了顧及搭鷹架清洗作業,對整個京都建築景觀造成的傷害,特別將清洗維修工作集中在深夜進行,天亮前完成工作並拆除鷹架。

之所以如此努力維護安藤TIME’S建築,是因為良子小姐不願意讓那些遠從義大利、巴黎、德國、美國、韓國、台灣等地的安藤忠雄建築迷失望。

有這樣盡心維護建築的好業主,相信是台灣建築師們所夢寐以求的。在台灣,幾乎沒有一位建築師所創造的建築被如此體貼地呵護著,所有建築師辛苦設計建造的建築藝術品,經常是完工交屋後就被殘酷地敲打分屍改造,完全無視建築師創作的苦心;而那些商業鬧區的建築,更常被商業招牌或俗豔的裝飾所遮蔽,過著見不得天日的悽慘生活。

安藤忠雄何其有幸,在京都這座古都裡,遇見如此一位建築知音

記憶中,第一次來到高瀨川旁的TIME’S建築,櫻花只差一夜的猶豫,還未盛開;依稀寒冷的空氣中,透著一股莫名期待的興奮。一九八○年安藤忠雄剛接下這座設計案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建築師,學生時期曾經在京都、奈良所做的研究工作,如今終於可以學以致用。

高瀨川早期是引鴨川水所形成的運河,這條小溪流讓安藤忠雄聯想到整個京都疏水系統的大工程;從琵琶湖引水到京都的確是個現代化的大工程,原本安藤忠雄也希望在設計中將高瀨川的水引入建築之中,無奈政府單位認為,高瀨川是一級河流,受河川法保護,不能隨意引為私人建築之用,建築師也只好作罷。

安藤忠雄之所以希望將河水引入建築,其實是受到東方園林思想的影響,在東方傳統園林設計中,就經常引河水進入園林,以利打造假山河湖等造景。園林設計基本上是以人工的手段,去重現濃縮後的自然景觀;他在其建築中也一直希望與大自然維持著某種關連性,在城市混亂的環境中,他就在自己的建築裡創造自然意境;在鄰近大自然的環境裡,他則試圖向自然開放,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我第一次見到TIME’S建築,驚訝於它與水流的關係是如此親近,底層餐廳的戶外平台與潺潺的溪水間沒有任何隔絕,光著腳可以直接踏進冰冷的溪水中,這和台灣地區公共空間動輒在池塘、溪流旁加裝不鏽鋼欄杆,以及警告標誌的唐突舉動截然不同;這裡的空間是沒有敵意的,是和悅地邀請你去親近溪流。

雖然高瀨川是如此細小,水深也不過十公分左右,就因為溪流是如此纖細,我們更要彎腰屈膝地區接近它。底層的餐廳在戶外平台設置有餐桌,供客人在水邊進餐,夜色中,餐廳也只是在水邊放置圓形小蠟燭,標示水與陸地的界線,這些做法都令人十分愉悅。

TIME’S 建築

沿著高瀨川的餐廳,大多是把餐廳背面朝向高瀨川,唯獨 TIME’S 建築是將正面迎向高瀨川,迎向自然的溪流與樹木。以後幾年春天去京都旅行,還是會到高瀨川遊走,只見溪旁成排的櫻花怒放,粉嫩盛開的花苞嬌豔動人,挑動城市居民內心深處的浪漫;灑落的白色花瓣,在溪水中悠悠漂浮,猶如雲門的舞者般躍動人心。春天的京都市區,高瀨川雖然只是一條小小的溪流,卻帶來極大的浪漫效果。

高瀨川旁除了櫻花樹盛開之外,青翠的柳樹也隨風搖曳,橫跨高瀨川的橋梁上,情侶們佇立閒談,我滿心歡喜地坐在底層餐廳享用地中海美食,這間餐廳似乎也感受到大師建築的力量,刻意使用建築大師柯比意的椅子,牆上掛的則是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畫作;餐廳最好的位子不在餐廳內,而是在靠近溪水旁的平台,在此用餐不僅可以親近春天,同時也成為高瀨川旁遊人羨慕眼光的焦點。

不知從何時起,TIME’S 建築成為我在京都最有感情的建築,每次的京都旅行,我都會不由自主地來到這裡,探望這個建築老友;或許對我而言,現代手法的 TIME’S 建築就像金閣寺、龍安寺或天龍寺等世界遺產,是京都重要的建築資產;盼望在這個千年古城內,安藤忠雄的現代建築也能真正蛻變成京都不變的恆常風景,成為京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感京都:李清志的京都美學
作者: 李清志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本文摘錄經 青鳥書店 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