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如果你也覺得好工作都不會出現在人力銀行上,爬遍各大家依舊無解,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責任編輯:徐子捷)
文 / rer429
先下個結論,在人力銀行上找不到好缺的三個原因:
1. 方法不對沒找到
2. 搞不清楚狀況
3. 該領域在台灣人才需求低落
先幫 HR 漂白一下,為什麼有些招募效果不好
其實以下三種招募管道來說:
1. 內部推薦、朋友推薦
2. 人力銀行
3. 獵人頭
其中「內部推薦」的成本其實成效普遍來說是最好的,無論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最愛「內部推薦」不一定是成本低,成本低只是錦上添花的小裝飾,真正的原因是成效好,成效好的原因通常是:
1. 員工不會沒事推薦一個地雷進來一起工作雷到自己
2. reference check 容易做、又準
「朋友推薦」跟「內部推薦」差不多,你都把他當朋友了,朋友之間為什麼要推薦地雷給你?
而且很高的機率是,因為他是你朋友、你們彼此有共通的語言、共通的背景,在了解彼此的需求上準確度高很多,再加上朋友推薦,心中會有些偏誤(容易高估)
但很多時候也因為這個偏誤,讓彼此給了多一點信心,而讓事情有好的結果(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獵人頭身上⋯⋯)
所以優先使用「免費」的方式,不一定是貪小便宜,海內外的實務經驗都是「內部推薦、朋友推薦」的效果最好。
回到主題,在人力銀行上找不到好缺的三個原因:
1. 方法不對沒找到
所謂的「好」職缺,就代表在你的認知中,條件比較優渥的職缺,所以「好」是比較出來的,比較出來的意思就是「他就是稀少的」。所謂的「稀少」就是「很少」、意思就是「很多個裡面比較好的那一些」。
以上每個詞都非常的抽象不具體,每個人的定義也都不同,我分享一些具體的數字給大家:
有新鮮人投了 50 封履歷、得到 5 個面試、拿到 2 個 offer,跟我抱怨「人力銀行都屎缺」,我只能說他沒有善用工具。
我會問他:你想找什麼工作?
:業務助理
我會再問:人力銀行上「業務助理」有多少個工作機會?
:7400 個
我會再問:那你投幾個履歷?
:50 個
我想答案很明顯,如果看得不夠多、投得不夠多、面試的不夠多,我覺得沒有資格說「找不到好工作」。
那如果已經「投好投滿」,但還是拿不到想要的 offer,原因出在哪?通常就是:
2. 搞不清楚狀況
所謂「搞不清楚狀況」的意思是,你可能不夠了解:
1. 市場狀況
2. 自己的能力
3. 自己的喜好
如果你已經把「求職時間」拉長到三個月,且你也很積極的在人力銀行上面做投遞,
但還是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可以分成:
a. 你有面試到喜歡的公司但沒上
b. 喜歡的公司沒邀請面試、都是不喜歡的公司邀請
c. 面試了很多家,但都覺得不夠好
如果狀況是 a.你有面試到喜歡的公司但沒上
你該思考的是面試技巧,因為公司普遍來說不會邀請「不可能錄取」的人來面試,所以如果你有面試超過五間喜歡的公司但沒上,那代表你的履歷沒有問題,但面試過程中有很需要補強的地方。
解決方法是找產業內的人討論(有機會可以在寫「如何透過請教前輩,來提升拿到 offer 的機會」)
如果狀況是 b.喜歡的公司沒邀請面試、都是不喜歡的公司邀請
可能是履歷需要修正,機會很低。相信我,很多人覺得自己求職不順是履歷問題,但絕大多數是方法跟期望的問題,履歷要修正到「正常」很簡單,把履歷拿給同產業的朋友看,問他「你看得出來我要應徵什麼職缺嗎?」如果看得出來,你應該就有 70 分以上了。
這就是很標準我前面說「搞不清楚狀況」的情境,舉例來說,以新鮮人商院的學生來說,很多人想去 FMCG 做 marketing,但很現實的,這些 FMCG 一年就是這麼少的「位置」,意思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怎麼算都是會有人沒坑啊」而且會有超多人沒坑⋯⋯。
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不了解市場狀況」,而產生了錯誤的期望。
市場職缺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我的建議是在同產業裡面工作,找機會轉職,最好的方法就是上 linkedin 看比自己資深 5 年的人,他是怎麼走到你想要的位置的,就抄他的路走。
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只要看比自己「資深 5 年內」的人,因為職場變化速度很快,十年前的 road path 跟現在的 road path 一定不同,過去行得通非常可能現在行不同,過去行不通也非常可能現在行得通。
看他們的 road path,然後照著走、然後邊走邊請教業界的前輩,拿到理想的目標不會太遠。
如果是 c. 面試了很多家,但都覺得不夠好
那你的問題就會是「不知道自己的喜好」,這問題很常見,這個時候如果自己在職中,建議不要輕易離職,就多面試、多看、多聊,得先知道自己心中對於工作的價值觀是什麼,才有辦法找到合適的職缺。
如果你自認求職方法對了、自己也很瞭解求職市場、能力也夠了,那剩下最後的可能就是
3. 該領域在台灣人才需求低落
這個非常無解,以我自己的工作領域「web engineer」來說,認真工作 3 年可能技術已經在台灣的技術需求上接近天花板了。
意思是,你再多增加技術,非常難再增加報酬,因為市場上的需求就只到這邊,公司不會因為你的加入而有更好的回報,自然而然市場上不會有符合你期望的薪資。
短暫唯一的解就是離開台灣,而我發現,其實台灣有越來越多人的,是面臨這樣的狀況,企業不轉型、企業不願意為了更大的目標而把人才標準往上開。
結論
當你抱怨人力銀行上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先思考自己投的履歷量,如果不超過一訂的數量,就找朋友優化履歷、優化面試技巧,繼續找工作再說。如果已經投得夠大量了,但是還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有可能是自己實力還不足、或是找錯方向,應該要多找理想工作的前輩了解自己的求職方向是否有誤,以及是否自己現在的實力並不會被理想的工作所參考。
如果以上都不是你的問題,那麼,你的問題就是缺一張機票以及離開的勇氣,
出門勇敢追夢吧!
如果對「求職」這件事情的基本功想了解更多,歡迎參考我 之前寫的文章。
(本文經原作者 授權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 在此 。首圖來源:pxhere。)
所以台灣人到底該怎麼找工作?
蔡英文說「年輕人找工作不要太挑」錯了嗎?作為職場新鮮人,我覺得超中肯
為何台灣人才不敢開高薪、找工作?一個原因讓企業總是敢「薪資霸凌」你
【少女是一種病】2 年換 20 個工作,缺乏找工作勇氣的「永恆少女」暴增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