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民間反對勞基法修惡的怒氣積蓄已久,在上週六終於爆發。在數千遊行民眾裏頭,有副面孔相當搶眼。她不是別人,就是台北市勞動局局長賴香伶。然而,依她的身分,賴香伶出現在街頭這件事恰當嗎?如果體制內的人要走到體制外才能改變體制,那麼離職恐怕才是她最好的選擇 ─ 否則變成像她老闆柯文哲一樣兩面三刀的人可就不好了。
體制內的人跑去體制外衝撞,賴香伶為何不離職?
「行政倫理」,是鐵律,賴香伶出任北市府勞工局長前,就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賴香伶工運出身,她對守護勞動權必然有她的理想性。她會進入市府團隊,想來也是希望有一番作為,用另一種方式去做到體制外辦不到的事情。只不過政府體制有其框架,妳若不能改變它,就只能讓它改變你。賴香伶既然走進了體制內,就應該接受(或改變)裏頭的規則,她若又同時回到街頭為勞工爭取權益,當初何必接受這職位?
現在的賴香伶就好似吃碗內看碗外,政治豈能讓人這般如意。在柯文哲與民進黨正試圖磨合矛盾的這個時間點,賴香伶的動作正是在挑動綠營緊繃的神經。她或許不是要刺激這件事情,想必她最終將因此付出代價。
柯文哲的沉默,是犧牲賴香伶的前奏
對於賴香伶上街頭,柯文哲一直保持沉默。無聲之中,他心裡的算盤卻是響個不停。他一方面放任賴香伶去遊行;另一方面他又放話民進黨有人在對他施壓,只是他已讀不回。然而,民進黨發言人系統已經公開否認此事,甚至有黨政高層直接表示這是柯文哲自己編織的事情。結果,這又是一樁羅生門。
柯文哲用這樣的兩面手法,是想藉此討好勞工,同時又把壓力丟給民進黨。他的曖昧態度,蔡詩萍今天在《蔻蔻早餐》就說,就跟「波卡事件」當時如出一轍。在爭議當下,若是柯文哲能夠明快表態的話,悠遊卡公司前董事長戴季全可能就不必被犧牲了;同樣地,現在柯文哲對賴香伶的不表態,也幾乎等於坐視戴季全的歷史再度重演。
執政者有其守成的困難,但這困難並不能成為政治人物權謀的理由。2014 年的柯文哲,對於所有進步議題的態度都想當坦然;過了 3 年,他為了選票變得曖昧不清,甚至算計重重。看不清的人,還相信他有著理想、願意把台北改造為更偉大的城市;看清的人早已對他失望,只期盼他兩面手法盡早被拆穿西洋鏡,把醜陋一面攤在陽光底下。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封面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