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在16日晚間辭世,享壽 96歲。曾擔任總統府資政的鍾老,終身致力於推廣本土文學和客家文化,他在1960年代於聯合報副刊連載的長篇小說《魯冰花》,更兩度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同名主題曲至今為大街小巷傳唱。

對於他的辭世,總統蔡英文在臉書上發文提到,鍾肇政的努力是台灣人的記憶,他在戰後時期為了台灣作家面臨到語言轉換的困難,就發起了「文友通訊」,讓這些作家不會感到孤獨;行政院長蘇貞昌稍早前往悼念時也說,鍾老從國民黨一黨專政、高壓統治的時候就挺身而出,親身參與台灣民主過程,對台灣功不可沒。

過去曾經有網友在 PTT 上問卦,在琦君、周夢蝶、陳冠學和余光中等文學大師紛紛逝世後,台灣文學界現在的霸主是誰呢?這個答案沒有唯一,但他們對台灣的付出,卻深烙在台灣人心中。(責任編輯:梁雁)

文 / 石頭書(小說創作者,台文所研究生)

難得台文所肥宅可以回應這問題,在這裡要先稱讚你一點是你至少知道台灣有文學,老一輩的人有時會有種概念,認為台灣並沒有文學,他們那一輩認為,台灣的文學最多就是「在台灣的中國文學」。

「台灣文學」一詞能夠出現,也是自 1970、80 年代的幾次筆戰之後,才慢慢光明正大出現的

回到問題,要稱呼誰是台灣文學界的霸主並不容易,所謂霸主應該要能全方位稱霸,但一來是台灣歷史其實也不短(就算只算新文學開始出現的日本時代,到現在也快一百年了)二來是台灣主流文類至少兩種:小說、詩,散文則是從中國引入的(日本時代的散文以日本的「隨筆」為主,雖然他們也有閱讀中國如魯迅、周作人的文章,但自己創作的和戰後那種以小說技巧、詩的意象方式去處理的散文差很多)

因此要回答這問題,我主要會分兩個時期:戰前、戰後,文類則分成詩、小說、散文三者,這樣應該比較能回答你的問題。

戰前:日本時代台灣文學最強者我會認為是賴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如果真要論所謂「霸主」,賴和可算是其一,賴和留下的創作不是很多(所以賴和全集相較其他作家全集來說薄了不少)但質相當不錯。

論詩,賴和新舊詩皆有水準,舊詩表達被殖民者的哀痛,並試圖融合新的白話詞語進去,新詩雖然以現在眼光來看相當粗糙,但感情直白,節奏處理妥當,意象使用鮮明。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賴和在文學上終生不寫日文(但他日文很好)但詩這種文類事實上是很仰賴對文字的精準掌握的,賴和只會講台語,卻能寫出「白話文的新詩」這就像是我們現代人使用台語創作詩歌一樣,看似都用漢字,但跨語中間的難度有多少,自然不必多說……

論散文,賴和的散文如前所述,是比較偏隨筆形式。在一個主題之下自由發揮,但相較台灣戰後以抒情、懷鄉美文為主的主流,賴和的散文具有一種批判意識。比如他有一篇散文〈無聊的回憶〉去論述自己小時候受教育的經歷,他以前受冊房教育(私塾),學文言文,他認為那種冊房無聊得要死,相較來說日本人開的公學校有下課時間,還有體育課,讓小朋友的他很開心。

但他後來發現,受了進步教育並沒有讓他比較開心,他發現日本人對台灣人還是打壓,日本帶來的現代化,並沒有人人受益(比如〈一桿秤仔〉中主角之死,不只因為警察找碴,也是因為他不懂現代化的法治規則,以為賄賂警察就可以通融,誰知道是給自己找死)於是有了這樣的話語:

「時代說進步了,的確!我也信牠很進步了,但時代進步怎地轉會使人陷到不幸的境地裡去?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不能放在一處併論的喲。」

在日本時代,能清楚看出日本殖民政策的可惡之處,並且精確敘述出來,保存到現在,讓我們知道當時的知識份子的哀痛,那是賴和散文相當重要的部分。

至於小說部分,賴和小說並非最好。

事實上我覺得最好的小說大多是台灣人用日語寫成的

其中翁鬧、呂赫若、張文環幾乎同等級,龍瑛宗次之,以下評比主要是以他們的代表作為主:

翁鬧是台灣極少數具有多重風格、每個風格又掌握極好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夜明け前の戀物語)有種日本新感覺派那種纖細的、崩潰的情感在裡面,描述那種無能的魯蛇崇尚純粹的戀愛的崩壞美感,但他又能寫出如〈戇伯〉(戇爺さん)(戇是台語,「呆、傻」的意思)這樣鄉土中的小人物。

呂赫若是台灣文學傳奇人物,人稱台灣第一才子

這稱號或許有些過譽,不過他人帥又多才多藝,最後又因對抗國民黨加入台共的游擊隊,死在山上,其一生相當不可思議。

代表作〈牛車〉21歲寫成,便得到日本當時重要的雜誌《文學評論》的文學獎,這是篇當時流行的寫實主義作品,但技巧遠比其他人高端:故事描述駕駛牛車的主角,一家人如何被時代淘汰,當時有鐵馬也有汽車,沒人要雇用牛車運東西,導致主角一天到晚出去找工作,家裡卻越來越窮,窮到最後他老婆跑去賣身,他鋌而走險想讓牛車走平常不給牛車走的石子路,被罰款後繳不出來,鋌而走險偷東西被逮捕……

整篇小說不用任何象徵隱喻等手法,純粹的讓故事推進,純粹以故事來對決,其故事卻又如此道出當時台灣下層人的悲哀,不使用任何技法本身,事實上就已經是使用技法的極致了,所以我給呂赫若這篇小說很高評價。

張文環是戰爭期活躍的小說家

在戰爭期時,其實日本是鼓勵大家寫表現心從日本的文學的(就像戰後鼓勵寫反共文學一樣)但張文環反其道而行,用幾乎可說是人類學考察的文筆,將家族故事、婚喪禮俗,一一記載於他的小說,又喜歡寫各種女性的奇特生活風俗,藉由風俗來遮掩他記錄的意圖。〈閹雞〉表面上是寫月里悲慘的一生與勇敢的外遇,其實寫的卻是他周遭一整個世代的微縮記憶啊!

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パパイヤのある街)刊載於《改造》上

這也是日本當時國內頗有影響力的左派雜誌,這篇小說則是道出台灣知識份子,如何從上進的青年墮落成夜夜笙歌的頹廢者,而原因是永遠無法超脫的血統,因為沒有日本人血統,所以當公務員後升官什麼的,即使再怎麼努力,永遠都受到日本人打壓。

但在這麼多精彩的小說的情況下,我還是認為賴和是日本時代台灣文學的霸主

這不只是因為他的創作,更重要的是他在文壇的特殊位置:賴和曾擔任過民報編輯,民報是台灣在日本時代時唯一由台灣人自己經營的報紙。

賴和擔任編輯的時間約莫 1925-1930(詳細時間要查書,拍謝手上一下子沒有)這段時間他提拔了非常多創作者,他自己改稿子也改很辛苦,因為周遭創作者的漢字水準都比不上他,而且更恐怖的是,賴和他是在一邊開醫院的情況下一邊擔任報紙編輯的,你可以想像一個人白天在醫院看病,甚至拿著看診提箱趴趴走;晚上還要在燈火下看那一堆稿紙,拿著紅筆修改嗎?

他是一個人當兩個人用來撐過那樣的生活的,而且這也沒讓他收入比較好,因為賴和在彰化號稱賴和仙,他會讓窮人在看病時賒帳寫欠據時候到了就把那些欠據一起燒毀,結果就是他死了之後,家裡仍然沒什麼錢。以一名醫生來說,死掉後家裡沒什麼錢著實不可思議,但賴和就是如此……。

他在文壇也具有相當特殊的位置,因為賴和一方面具有抵抗日本統治的漢人民族意識;另一方面,底層出身的他(賴和的父親、祖父都是童乩、法師相關職業)也相當能理解底層人的苦痛,因此也在當時的左翼文學出了不少力。

當時以馬克斯主義、階級鬥爭為主的左翼份子,和林獻堂等以民族運動為主的右翼份子,其實中間幾乎水火不容,就是因為賴和成為中間份子,所以兩者才有調停,而造就 1934 年的台灣文藝聯盟。

你說賴和是不是霸主?

戰後:若就文壇位置而言,霸主毫無疑問是鍾肇政

圖片截自 Youtube 影片

鍾肇政以長篇小說著名,從《魯冰花》刊載於聯合報開始,他接連寫出台灣人三部曲等長篇小說,而他的《鍾肇政全集》也是目前台灣作家全集中最長的,更別說還有一堆尚未收入全集的書信……。

回到文壇位置,鍾肇政是本省人(龍潭客家人),他也是講客語、日語出身,與他同輩相比,卻相當早就開始在戰後文壇活動。這樣的活動最早是《文友通訊》,鍾肇政把他當時找的到的本省作家集合起來通信,讓大家各自閱讀過各自作品,將評論集結起來,自己油印成刊物。這刊物壽命不長,大概兩年左右,當時也只有他那圈約 10 人看過,卻是台灣文學史上的傳奇。

《文友通訊》最重要的貢獻,大概就是鍾肇政找到了鍾理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鍾理和戰後從中國回來,染上了肺結核,原本因為同姓之婚而離開家裡的他,卻被迫回老家向父母求援,最後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片地,卻在他治療肺結核後賣掉大多數,導致他生命最後十年幾乎在貧窮中度過。

他所在的美濃鄉間是徹底的鄉間,大多數人都是種煙草、養動物的農民,哪知道鍾理和這人除了整天因為生病躺在床上幹不了活以外,寫東西是做什麼的,而鍾理和自己也因為這樣,加上他的東西屢屢被報刊雜誌退件(這其中有很多因素,一部份是因為鍾理和不想寫 50 年代政府強推的反共文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是本省人,找不到關係讓他可以在報刊發表文章)對寫作近乎絕望。

鍾肇政一直認為鍾理和的死是自己的錯

是鍾肇政看到《笠山農場》得到文獎會第二名(首獎從缺,文獎會之後也倒了,導致鍾理和小說無從發表,他當初還沒辦法跟文獎會要到稿子,那可是幾十萬字的小說,在那沒電腦、沒影印、難以備份的情況下,當初他也差點覺得石沈大海了。順帶一提,當年文獎會第三名是王藍《藍與黑》,藍與黑之後出書大賣)

寫信聯絡鍾理和,辦了文友通訊,鍾理和才有辦法在生命最後幾年重燃寫作的熱誠,寫出一些極為質樸的、描寫美濃當地景色的小說,卻也因為鍾肇政刊載魯冰花後太興奮,他寫信跟鍾理和說趕快把《雨》趕完,讓聯合報接連刊載他們的作品,鍾理和最後在修改完《雨》後,肺病發作。

在當年八七水災、對外道路斷掉的情況下死在自己家中,他那被傳染結核病(骨結核)導致駝背腳瘸的兒子鐘鐵民,當時看著老爸要死了卻沒辦法去找醫生,捶自己的腳捶到流血。而鍾肇政之後得知鍾理和死訊,他一直覺得是自己的錯……。

鍾肇政之後不斷書寫長篇小說,擔任過報社及《台灣文藝》編輯,提拔許多本省作家,他也和台灣戰後最重要的本省籍文藝評論者及小說家葉石濤來往深入,讓葉石濤燃起對文藝的熱情,創作,以及幫忙評論小說。

他幾乎是憑著一己之力,在戰後那空曠的、本省人無緣置喙的文壇,硬是開創出了一片天地。那樣的毅力,那樣至死仍有的對文學的熱情與信仰,使他成為無論哪個省籍、哪個世代的創作者都尊敬的對象,稱作霸主當之無愧。

在新詩方面,有個人是真正的霸主,毫無疑問:楊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楊牧最可怕的地方是他與時俱進,他不斷反省自己的美學,使的他的詩從早期現代主義時,那種在某個空曠的地方散發著不屬於自己哀愁的詩作,慢慢與台灣現實接軌,又能慢慢開始解構現世,呈現某種一沙一世界的哲學思維。

他最恐怖的地方是,楊牧只要有推出新作品,他基本上沒有退步過,這點完全屌打余光中、鄭愁予之流。

他的散文也是如此,量少質精,他如果沒辦法寫出與以前不一樣的散文,那寧可不寫,他的散文有種奇特的詩意與接近小說的拼貼、虛構感。那是他試圖突破散文的倫理限制(自我的真實經驗)下對形式的嘗試,也因為這樣,他每本散文集都有不同的風格。

就散文與新詩這兩方面來說,楊牧稱為戰後台灣文學的霸主,當之無愧

至於戰後小說方面,我覺得台灣最好的小說都是在近 20 年誕生的

在這時間範圍之外,真正有高度的,大概也就郭松棻,而當代真正的怪物,駱以軍、童偉格、黃錦樹應該當之無愧。

被國民黨黑名單、客死異鄉的小說家

郭松棻是日本時代著名畫家郭雪湖之子,他跑去美國念文學後遇到保釣運動,他開始朝左派前進,導致他變成國民黨黑名單,終生不得回台。等到解除黑名單,他要回台時,卻中風了,他就這樣死在異鄉,看不到自己所愛的台北……。

回到小說,郭松棻的小說有種奇特的詩意,這樣的詩意來自於他對行文的特殊堅持
那樣拆散的短句,那樣細微的情感,一一拼貼如拼圖,讓你在看的時候會慢慢陷入小說內部的情調。那幾乎接近前述的新感覺派,如川端康成等人的文學,而他在無法回台後所寫的小說全都是台灣。他思念著他的故鄉,也只能寫他的鄉愁,而他的鄉愁,卻又是寫著台灣人在各種政治事件中的傷痛。

郭松棻在文壇的高度在近幾年受到普遍承認,他唯一沒辦法當霸主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作品太少。

對甲骨文產生性慾的小說家

黃錦樹是馬來西亞華人,不過因為已經有台灣籍了,所以你說他是台灣人是 OK 的。黃錦樹出道作〈魚骸〉便已經展現不可思議的純熟技巧與小說高度,黃錦樹故意用一種粗糙的中文書寫,寫的卻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中國情節。來到台灣讀甲骨文,對漢字有所迷戀,迷戀到甚至足以產生性慾,以及馬華過去與馬共牽連及相關的傷痛史龜殼的意象安排……那些東西環環相扣,扣出一個馬華人的精神斷面。

而這,還只是他的出道作最近他在處理的是馬共的歷史問題,以及馬華文學受到其他地方怎樣的影響,他所使用的象徵、歷史,當你越知道馬來西亞過去的歷史,你只會對他越來越敬佩。

很難讓人看懂到底在寫三小的小說家

來到童偉格,童偉格是40歲這個世代的小說創作者中實力最強者,毫無疑問。童偉格的出道作《王考》一書展現出他不可思議的涵養,他既有寫實主義的功力,又具有魔幻寫實的技巧,引用文本甚至包含文言文古籍,他的小說對初學者來說有時相當不容易讀,因為你會看不懂他在寫三小。

童偉格早期的小說是將內心世界的創痛直接具體化,具體化就變成小說裡面各種不可思議的風景,比如騎摩托車騎到一半,回來時摩托車消失了,少年說著「路他就自己沒有了」那樣的路的沒有,卻是他父親的消失,他對未來不知道該怎麼走的具體呈現。

越到後來,童偉格對「敘事」本身的能力越強,他越能掌握某種寫作者在寫小說的自覺,他會讓讀者抽離文本,對小說本質思考,卻也又能讓你跳回小說,去思索裡面各種奇特場景拉出來的哲學思維與情感。比起吳明益、甘耀明,我終究認為童偉格技高一籌……可惜也是作品不夠 XD

不過霸主應該還是駱以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因為駱以軍著作夠多,高度夠高,駱以軍有著不輸童偉格的閱讀量,也因此他的小說將日本小說的精細、舊俄小說的寫實、張愛玲的冷酷……將各地的風格揉合成他創作的風格之一,他具有許多強大的敘事武器,擅長使用各種長段與長句,敘述某些情感組成的漩渦時,突然一句如銳利的匕首次像你的心臟。

讀駱以軍的小說不應該把他當成某種敘事的小說來讀,應該要把他當成情感的有機體,有一段式什麼情感,另一段式什麼情感,去想說駱以軍處理了什麼,那些情感調和起來會成為怎樣的新的滋味,這樣來讀,他那些難解的小說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一些……。

文末在順便推一個胡淑雯

胡淑雯目前作品不夠多,但其文字犀利,他的文字在行文上很好讀,故事結構也簡單易懂。但是,很少有作家是可以寫到你光看文字就會覺得很痛,就會痛到難以讀下去。胡淑雯很擅長這種「揭傷疤」的文字,藉由展示過去的傷害,來對性別、政治等議題發聲,新生代裡面她是極為特殊亮眼的存在,在這裡補推一下

雖然這篇文章還是沒有給出一個真正的霸主,不過希望可以用這篇文章讓大家稍微知道一些台灣文學的厲害人物。畢竟,大部分人只看過課本作家與九把刀,台灣糟糕的文學教育時常讓這些作者被埋沒,如果能稍微知道些厲害人物,開始去閱讀,那我也算是做功德一件了。

【作者介紹】

許宸碩 / 筆名石頭書

小說創作者,台文所研究生,曾為「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偶爾經營臉 書粉絲頁「石頭書的刻痕」、「石頭書的鋼筆坑」、網誌「石頭書的刻痕」等。

(本文經原作者石頭書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Re: [問卦] 台灣文學界的霸主是誰〉,首圖來源:billy1125,CC lisce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