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
「捲起袖子動手做」已成了新世代的工作顯學,然創客的新型態教育與偏鄉學校於有限資源內期盼創造最大價值的原鄉教育,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差別,又要怎麼樣有所連結呢?
(責任編輯:余如婕)
記錄於北大武之聲 Vol.5 謝昆霖x陳再興 創新培育與原鄉教育講座:
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為更好的未來而創新」。
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是建築系畢業,本身有建築及室內設計的工作,現在從事教育活動。
直接進入主題,第一,我認為社會議題是新產業的火車頭;第二,我認為社會議題是新教育的粽子頭。我在2014年做享時作樂(當時台北最大的共同工作空間及創客空間),同年我被邀請去TED TALK,當時我談的就是「議題」。當時我告訴在場的學生,我覺得台灣沒有人在關心議題、沒有人在關心現狀,沒有人有改變社會的企圖。當時我跟大家分享這個圖,我致力於成為解決問題的工作者。事實上,我們找到解決方法後,資源就會找上我們。荷蘭小孩Boyan在16歲時發願,要打撈所有海洋的塑膠垃圾,20歲時就募到了1000萬美金,現階段22歲是一個代表1000萬人的非政府組織。那時我有個問題:台灣有沒有可能交出16歲就想改變世界的孩子?

(講者謝昆霖與陳再興)
Y Combinator是全球天使創投的龍頭,每年將世界議題當成創新題目,甚至對世界創新團隊做號召,當中有許多議題是社會議題。創投公司願意把社會議題當作問題,來尋找解決方法的清單。請問有誰臺灣議題呢?氣候變遷與暖化、超高齡社會議題、高齡照護。
志榮基金會的數據表示,現在50歲以上的人有將近1000萬,15年內逐漸需要被照顧、無法創造產值,另一個是空汙問題是能源問題也是產業問題,。這只是我關心的兩個問題,當中就已經有很多東西可以做了。
當中其實每個議題都是學習-溝通-再學習,而這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問題。各個議題背後都有一個深沉的問題,就是教育,而台灣的教育和社會只關心學歷和證照。
一個國中孩子16歲拍紀錄片(學習的理由),裡面再問大人們問題:你們從來沒有關係過孩子想做什麼?、從不關心學習的理由。所以我們面臨教育核心價值的問題為,社會和教育教我們不能勇敢,因為一旦勇敢就會成為體制內學習上的魯蛇。所以,我今年八月成立了「有你好棒」。(1250)
學習的理由預告片

(UniHub 有你好棒LOGO)
我曾經有一年在東海大學內擔任「達文西計畫」的執行長,當時跟著研發長到處開會,我發現了問題,是現在的大學跟社會、組織、企業斷裂,以及現在社會上的需求與學生的學習斷裂,而有你好棒就是在解決這件事情。有你好棒是大學的連結器,目的將所有大學連結成一間大學。
「議題松」是我幾年前提出的概念,目的在創造解決問題的人,而非解決事情的方案。其中的特色為短講與設計思考、組隊與共學、共創跟原型、影響力實證。未來我希望所有大學都該成為每個人的大學,而非大學只是那間大學。並且帶領社會前進、創造解決問題的人才,大學應該支持每個人為了解決問題而自主學習。
今天時間有限,我們來談談我從事教育工作時的看見以及對原鄉教育的經營。經營過四間原鄉學校,所碰到的問題卻都不同,我個人的教育信念,教育雖非萬能,卻有無限的可能,教育一定要樂觀。教育可以翻轉一個孩子,未來也是一樣。找到學校的亮點,讓老師家長有向心力。
實驗三法是教育部難得有這樣的破例,對台灣的教育是難得的正向發展。在我退休之前,我覺得這是學校反轉的一個好機會。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權責屬於縣市政府,要由學校主動申請辦理,我也因為我看到該要改變的地方主動申請辦理。
每一所學校,都有他經典而且不一樣的地方,北葉國小歷經很多不一樣的教育實驗方式,很適合做為實驗學校,讓老師對扎根、自決提升使命感。
我認為學校是一個博物館,學生自然就會沉浸在那個氛圍裡。實驗學校在三地門裡密度最高,地磨兒國小、北葉國小都是實驗學校。高密度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實驗學校究竟要做什麼?音樂歌謠是原民文化故事的載體,我們不只聽原民音樂,也聽古典樂,從巴洛克、海頓,帶領孩子一周聽一個音樂家的故事。我們透過音樂歌謠的學習,教育孩子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誰,才能夠學習人家,找到文化回家的路。
我們在歌謠裡面有階序制度、家屋命名。我們希望透過這樣課程,一樣可以造就出有競爭力的國民,而不是只有文化力。歌謠裡面傳達,假使我們能夠把有系統地讓孩子學習,也能讓孩子知道,成為原住民是一件很驕傲的事。
族群主流化概念是,原住民的歷史正義和轉型正義,不只是原民處做,而是全體的人一起做。原住民有16族卻52個方言別,台灣是非常多元以及可愛的地方。這個議題,對一般漢人也是非常重要。其實是目前在台灣一個重要的議題。
另外是有關原住民語言發展法,語言消失文化、族群就消失了。延續,就會有些不一樣,創意就在生活裡面。

(講者與民眾合照)
(本文摘錄經 青鳥書店 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