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
對於許多旅外過的遊子,外國的月亮總是比家裡的圓,這兩位學子歷經了西方文化的洗禮後,仍選擇回到自己的家想扎根,那麼他們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與思想實踐回鄉的初衷?
(責任編輯:余如婕)
記錄於北大武之聲 Vol.2 謝仲凱x范光宇 以設計返鄉,思想扎根講座:
我們都是很平凡的屏東人,在 11 場講座裡面,可能只有我們最平凡。這平凡的意義是,這場講座結束後,可能還會在屏東的路上還會遇到我們。在路上遇到我們,就把我當成是一個普通人,有任何問題、任何合作方式都可以直接提出,我們就是很簡單單純的屏東人。
我們討論了很多我們的設計理念之後,阿凱說「拾五」是我們的門牌,而 ESKE PLACE 剛好是我剛到紐西蘭時住的那條街。我們昨天發現這個 PART 的時候,覺得這一定是上天的安排。這可以呼應我們今天由設計出發的主題,從我們的根、從我們的本去思考最原始的自己。
因為我發覺其實一開始在創公司的時候,想了很多很曖昧的名詞,但想了一天之後我發現 15 號這個門牌號,存在我的記憶裡已經 30 幾年了。這個 30 幾年的記憶其實我今天選擇回來屏東,那他應該就要被從根開始。我覺得 tony 也是一樣的想法,所以我覺得之後你在取名字的時候可以沉澱下來,想想你周圍的人,那個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可能是你之後創業的一個名字。

(講者謝仲凱與范光宇)
其實這是我們公司,很小,只有 12-13 坪的大小,我簡單的來講一下我們公司的理念。我們的理念是希望這一輩子在找尋空間跟人跟自然的一個關係,我們希望這三個關係最終能找到一個平衡點。
所以我在跟 tony 聊說今天想要帶一個東西過來,tony 他當然就帶了咖啡機,那我就帶了一棵小樹過來。我帶了這棵小樹,其實在我們辦公室中種了一棵樹,不是種盆栽,是直接把我們的地基直接挖一個洞,一直到跟外面的土連結在一起之後,直接種在我們工作室。
我們太忽略了一些住在這個空間裡所需要很基本的條件,想一想今天我要把一棵植栽、大棵的植栽放在室內的時候,你會怎麼做?會想要開窗,因為它需要採光;會想要為他打開窗戶,最好是對角的方向,因為它需要通風;會控制濕度。其實這個植物,擺在你的空間時,你其實很看重它,因為它是活的植物。可是你卻忽略掉了,在空間裡面最重要的還是你身邊的家人,還有活在這邊的人。
你對植物都可以那麼細微的照顧,為了它打開窗戶、採光、通風,那為什麼你們人住在裡面的時候,永遠在想的是我們家會不會被偷?吊扇會不會掉下來,會不會永遠在外面裝一個鐵窗?
其實人活在這個空間裡 2、30 年,人都活得比植物痛苦。那其實強盜會來搶你家的機率是非常小。它也反映到屏東這個鄉村裡,以前的人圍牆是築得非常的低,低到你能看到那家人在做什麼。這棵樹要講的事情,其實是回歸到本質,就像設計也要回歸本質。一個人住在這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要住的健康。
就像那個時候我們在做店裡的裝潢一樣,我們店裡有很大的落地窗,那個時候好不容易有一點點積蓄可以裝潢二樓的時候,我們盡力把柱子打掉,希望能夠保有越多的陽光越好,那時也很堅持的沒有裝任何的窗簾,就像在紐西蘭一樣,買個咖啡,做個三明治,然後就去海邊看書,就是一直曬太陽,曬到你的皮膚有點熱熱的感覺,那就是夏天活著的感覺。那時會選擇屏東,也是因為屏東的溫暖。我們很喜歡屏東的太陽。
那時也看了很多地方,最後還是選擇回到從小生長的地方。就像生活的本質一樣,我覺得陽光、水、咖啡、空氣、食物、甜點,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重要的是你的精神,你有沒有去感受它,就像你去感受陽光一樣。我們店裡一開始使用植栽牆,我們希望店裡有活力、有空氣,因為那是很根本的元素。其實也是因為不單只是為了裝潢,而是一種生活的感覺。
其實我們是享受生活的人,設計簡單來說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在做建築設計的同時,我同時在做鰻魚的品牌,因為我家是做鰻魚的養殖根加工。在那個年代是很重品質的,所以我在想如果他的品質都做得那麼好,那我需不需要把一些我在國外看到的,然後再回響到國內我想做的事情,然後創了洄游鰻這個品牌。在幾個月之前,我們獲得紅點設計的殊榮。這個榮耀對我來說很重要,並不是因為它的價格,而是價值。
因為當初我在做這個品牌的時候我就跟我朋友說,我要做一個只屬於台灣的品牌。然後當日本人看到鰻魚,在台灣是有那麼一點點得不一樣。剛開始我們在挑在這個鰻魚的時候,我們要挑戰的把代表日本的紅色蓋過,所以一開始我們就把視覺整個拿掉。唯有我們把視覺整個拿掉的時候,我們才能重新走另一條路。
所以我們的包裝是牛皮色的,視覺拿掉後我們剩下觸覺,我們就分析當我們摸到鰻魚的時候,會有什麼感覺。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觸摸生的鰻魚,然後摸到一些端倪後,轉換到一個 patent 並把他們打印在包裝上面。所以消費者拿到這個東西,一開始是一個觸覺的東西,而不是視覺的東西。
我跟阿凱的概念有點像,我們長大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到底紐西蘭給我什麼樣的感覺,跟他能夠給台灣什麼樣的感覺。所以我一直在想說我今天要帶給大家什麼東西,其實紐西蘭是一個非常洋化的,他怎麼融入屏東,這一開始對我們的挑戰是非常大。
大概六年前,屏東在經營咖啡的文化很貧瘠,那時沒有什麼人真正去感受所謂的咖啡。剛開始我們真的很辛苦,因為我們面臨很多傳統的文化跟屏東在地很老很老的咖啡廳。那我這裡要跟大家說明一下,因為屏東受到日治時代的緣故,所以其實在我大概國小的時候,就有很多很多日系的咖啡進來台灣。
我是在國中的時候對咖啡有懵懂的感覺去感受他,一直到我接觸到紐西蘭的咖啡文化。在紐西蘭時我是坐理財專員的工作,但是拿是是本著對咖啡、生活的喜愛,所以那時是毅然決然的辭去了紐西蘭的工作搬回臺灣。一心打著把紐西蘭咖啡文化、甜點跟在地、屏東分享。我印象我感受到的是,經由咖啡能夠讓一個人放鬆,可以討論到一個人的內心層面。
紐西蘭的咖啡有一定的堅持,就是一定要用精品的豆子去烘焙,大概屬於淺中焙。咖啡跟甜點是好朋友,如何用咖啡襯托甜點的風味,怎麼用甜點去帶領咖啡傳達出農民辛勞結果,是咖啡跟甜點的藝術。一開始我都堅持走到客人的面前去介紹每一杯咖啡,解釋喝到及感受到的是什麼。一開始客人會排斥,到現在都很享受這樣的過程。
真正追溯原因,是當初在紐西蘭跑葡萄酒莊時,試酒師很認真地介紹葡萄、風味以及葡萄種,並分享他如何製作葡萄酒。這回到設計的本質,我覺得與其談設計,不如談本質。不管你在做什麼,你有沒有看到你的愛在哪裡,你的堅持在哪裡。當你在專注做事情時,不論成功或失敗,他是一種美。
(本文摘錄經 青鳥書店 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