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在人生中找到舒服的東西,很不容易。」歷史系出身的她,有幸有「藝術」陪伴她很多年,為此她願意繼續付出——從歐洲,到臺灣,再到北京,藝術帶著她走向更寬闊的世界。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曾經在美術館、各式藝術博覽會實習,並且連續兩年擔任臺大藝術季策展人和策展部長。她現在人在北京時尚設計廣場 751D Park,支援 751 北京國際設計節。臺大歷史系出身的邱薏璇,一頭栽進藝術的世界。

約訪的時候,和她敲定用微信視訊對談。當天是週五晚上,我好奇的問她沒有 Friday night 嗎?她嘴角微微勾起,笑笑的搖頭。

「我原本想讀國際關係,高中的時候去了巴黎旅行,當時的想法很單純,被那種文化氛圍、那種美驚豔到,就希望臺灣也能有。」這就是一切的初衷。「我以前看過一本書,它說『所見即地獄』,所以要珍惜讓生活不是地獄的人事物,對我而言嘛,就是藝術囉。」

她花了一些時間,找到那本書——《看不見的城市》的原話:「如果真有一個地獄,他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期間的地獄。」「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他們繼續存活,給他們空間。」

那又是為什麼當初會選擇唸歷史,而不是藝術相關科系呢?「高中時覺得要做到想做的事,就應該唸藝術史,所以就選了歷史!但是我後來發現,唸歷史跟藝術還是有差別的,一開始很慌,畢竟不是本科系進入藝術領域還是有門檻。」

「我一開始的方法是從基本的地方累積經驗,在各個展場當志工,像是北師美術館、台新藝術基金會、混種現場⋯⋯。我也真的很感謝關渡美術館,給了我第一個藝術領域的實習經驗,在我一無所有、只有熱忱的時候,接納我。」那是薏璇的第一份藝術相關實習,她自言:「那時候什麼都做,做媒體露出、做導覽然後協助工作坊,佈展也會呀。」

五月,在臺大藝術季,經常能看見薏璇的身影穿梭在各個展品中。「我所有的履歷,外人看起來最特別的就是臺大藝術季吧!」說到這裡她很開心的大笑,隨即嚴肅起來。「自己做了兩年,是因為我有一個初衷,就是我相信有很多像我一樣想接觸藝術的人,卻因為讀書,或因為家裡期待,沒有門路。臺大藝術季雖然它有很多問題,卻不失為一個第一次的機會!」

她是這麼認為:如果有一個活動能夠讓興趣沒辦法分門別類的人,去探索、去挖掘,那麼不管中間發生多少困難、衝突,那些都是可以磨合的部分,只要願意溝通,她相信都能夠解決。「學生嘛,來參加藝術季,動機、心態都很單純,溝通都可以解決了。」

「在人生中找到舒服的東西,很不容易。」薏璇神色認真的告訴我,藝術出現在生活裡,陪伴她很多年。因此她願意繼續為藝術付出。從歐洲,到臺灣,再到北京,藝術帶著她走向更寬闊的世界。

(本文經合作夥伴 Fliper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藝術這條路,很難走嗎——邱薏璇專訪〉 。)

你可能也想看這些文章

為何這位台大美少女在大四畢業前夕砍掉重考——念錯科系後你有多大勇氣重來?
為什麼街頭藝人也要考「證照」?台灣殺死藝術的方式,就是用主流文化綁架創意
我念成大材料,但我主修電影,跨領域讓我圓夢更踏實──專訪新銳導演邱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