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11)月底,台中市政府藉著台中火力發電廠(中火)遇上燃煤機組的使用許可需要延展的狀況,揮刀大砍 24% 生煤許可總量,共計500 萬噸。不約而同地,高雄市、雲林縣也分別要求興達電廠、麥寮電廠減煤,而且幅度都有 2 成以上。地方政府大動作對火力發電廠開刀,顯示出空汙問題已經成為治理的一大挑戰。

以台中為例,由於地形、地緣因素,中火的廢氣在盆地中久聚不散,成為了台中地方的重大事件。台中市政府這次對中火出重手,背後自然是因為承擔了相當的民意壓力。這個重手決策,未來可能承擔的風險,自然是明年全台發電量可能受到的衝擊。

目前中火負責全台近 1/5 的電量,燃煤量受到管制,再加上高雄興達電廠、雲林麥寮電廠也同步減煤,到了明年夏季用電尖峰期,我們的社會勢必陷入一場爭議討論。長期以來,中南部作為發電基地北送人口密集都會區,中、南部因此飽受空污困擾,如今,空污問題擴及北部,台灣社會究竟該如何面對空汙整治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停下來多花點時間想想,不然有些副作用是所有人都不想面對的。

空汙整治,其實是一場跨度超過 10 年、比你想得還要久的奮戰

儘管地方政府大刀闊斧的減煤措施相當大快人心,但要能看到成效,恐怕得等上好幾年。除非我們能像中國一樣,政府一聲令下就讓工廠、工地都停工,甚至是汽機車禁止上路排放廢氣,否則空汙整治其實是一段看不到終點的長期奮鬥,需要很多時間才能看到些許進展

實際上,霧霾議題雖然在近幾年的冬天都會爆發一次,但在更早之前其實就有這樣的現象,而且情況還更為嚴重。台灣六都遍及台灣頭到台灣腳,要觀察空汙變化,它們是很好的樣本;如果我們觀察它們的空汙數據變化,便可以看得出地方政府的努力其實是有慢慢展現成效的

台灣空汙指數 10 年變化:紫爆天數腰斬、PM2.5 濃度剩 2/3

下面這張圖,是近 10 年六都每年空氣汙染等級飆高,達到「紫爆」的日子。很明顯可以看得出,空氣汙染極端嚴重的日子不分南北是越來越少,剩下以往的一半不到。最嚴重的高雄市,從一年有 60% 的日子在紫爆的情況,變成剩下將近原先的一半;這次大砍生煤用量的台中市,紫爆天數從 151 天銳減至 50 天;台北市、新北市在去年也只有半個月的時間陷入紫爆的危機中。

紫爆天數 10 年來不斷減少,六都之中以台中減去 101 天奪冠;台北、新北紫爆天數僅剩原先 16%,比例最低。

10 年來,台灣不僅極端汙染的「紫爆」越來越少,整體空氣品質同時也在提升。若我們進一步觀察台灣 PM2.5 的濃度變化,更可以看到在各類環保政策的管制下,全台 PM2.5 平均濃度從每立方公尺 33.4 微克降為 21.1 微克,少了 1/3。六都之中,以高雄市降幅最大;而台北、新北與桃園 PM2.5 濃度則都降至每立方公尺 20 微克以下。

全台 PM2.5 整體濃度下滑,六都中以高雄市 PM2.5 濃度每立方公尺下降 19.2 微克,幅度最為驚人。

找回清淨空氣的下一步:學著跟燃油汽車說再見

照這樣的趨勢來看,在發電廠減煤之後,未來台灣人在冬日相信會更有機會看到藍天。不過賴清德也說,就算我們把火力發電廠給全停了,全台空汙也只會減少 2.9%。也就是說,要改善空氣品質我們還有很多地方可以下手。

整體來說,台灣空汙來源大致可分三類,各佔 1/3:中國霧霾、汽機車與工廠廢氣。來自中國的霧霾我們沒法擋住;工廠廢氣得要等中央政府推動產業轉型才有可能減少;地方政府能做的,就是推廣大眾交通與電動汽機車,讓「行」的事情不再成為呼吸的負擔

資料來源: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