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台大在高等教育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楊泮池下台後,大家都在等下一屆校長誰來當?隨著傳統醫學院勢力的失勢,這次台大校長遴選可說是前所未有激烈。如今共有 8 位候選人出線,明年一月留下來的那一位,將會決定台灣高教未來的發展。
八位候選人之中,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針對參選台大校長,主動在臉書上發表了系列文「為什麼我想從改變高教做起」,這篇文章是第二篇,管中閔從「史丹佛 2025」規劃得到啟發,對台大未來發展提供建議。(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管中閔
臺大校園剛歡度 89 周年校慶,但時代急迫的手已然高舉準備鳴槍,臺大沒有喘息的空間,必須迅速起身奔向未來。臺大該如何奔向下一個 10 年,奔向 2028 的創校百年?而那時候的臺大、或者臺灣的大學與高教,又該是什麼面貌?
決定參加臺大校長遴選時,我已思考並決定以「臺大 2028 ─ 未來大學,驅動未來」作為自己治校理念的主軸。
在現行體制與臺灣高教陳痾的羈絆下,臺大一直難以自主發展,近年更在教育、研究、創新等方面出現停滯現象。另一方面,全球化、數位科技與網路雲端這些新時代的浪潮,都對當代的學習與知識產生重大衝擊,也使得傳統的知識、學歷價值、與高教模式,都籠罩在不確定的迷霧之中。
現代大學結合教育與研究的面貌、乃至學習制度、學系和科別分界,這些概念主要源自 200 年前柏林大學的思維與設定;如今新時代的浪潮迎面撲來,全世界的大學都必須面對變遷與變革的考驗。
台大的方向,可參考史丹佛 2025 藍圖規畫的「未來大學」概念
美國史丹佛大學早於 2014 到 2015 年間即率先構思與創新,提出「史丹佛 2025」藍圖,打破了過去多數人對於大學和學習的認知窠臼,提出令人驚豔的大學前景。相對這兩百年來的現代大學概念,史丹佛 2025 藍圖所企求構建的大學,我們不妨稱為 “未來大學」。
史丹佛 2025 藍圖展示著,未來大學的定位與 200 年前發展出來的現代大學不同,而是更開放也更能積極面對時代變遷的學習中心。史丹佛 2025 從「未來學習」的破格思考,提出對未來大學的四個想像:
1. 從線性到開放環型大學 (Open Loop University)
2. 有彈性的教育歷程 (Paced Education)
3. 翻轉軸心 (Axis Flip)
4. 有意義感的學習 (Purpose Learning)。
著名的詩句在此特別貼切: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晃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註一)

未來大學路徑示意圖。
脫掉知識不合身的科系「套裝」,重新讓學習者成為主體
在未來大學,知識不再是過往依學系科別劃分的「套裝知識」,而是能不斷匯集來自社會的各種經驗知識。未來大學的教育應以學習者為主體,重視人本價值,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因應複雜變局的各領域人才。
史丹佛 2025 藍圖所描繪的,能否成為未來大學的濫觴或普遍標準,目前猶未可知。但它所揭櫫從「現代大學」走向「未來大學」的典範轉移,將是所有大學必須面對的時代新主流。
當前談及臺大或臺灣高教問題時,高教圈外熱議的是國際大學排名、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名等媒體話題,而高教圈內則多憂心於經費、學術評鑑、攬才留才、管理制度等高教競爭力問題。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視野。
未來的臺大校長必須面對並解決這些制度面的問題,但未來的臺大校長不能僅在討論臺灣高教的同溫層之內思考,更要破格思考臺大與臺灣高教在下一個時代的發展藍圖,構思帶領臺大變革,邁向創校百年、邁向未來。(附圖為未來大學的示意與路徑圖)
註一:詩句一般相信出自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 (Karl Theodor Jaspers)
(本文經原作者管中閔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為什麼我想從改變高教做起(二)〉。首圖來源:Wiki)
推薦閱讀:
史上最激烈的台大校長爭奪戰!「管爺」管中閔也參戰:這是我決定改變高教的起點
【BO 專訪】管中閔:別再盯著 GDP 了,3 大思考救救台灣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