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台大在高等教育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楊泮池下台後,大家都在等下一屆校長誰來當?隨著傳統醫學院勢力的失勢,這次台大校長遴選可說是前所未有激烈。如今共有 8 位候選人出線,其中一位將會決定台灣高教未來的發展。
八位候選人之中,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針對參選台大校長,主動在臉書上發表了系列文「為什麼我想從改變高教做起」,這篇文章是第一篇,大家可以藉此來討論一下管中閔所推出的政見。
(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管中閔
前幾天,為了準備臺灣經濟計量學會成立十週年的大會演講,不免回想起二十多年來推動經濟計量領域發展的歷程。當年返國之際、台灣經濟學界還沒有計量這個領域,我就像隻身處於一顆新的星球、努力在腳下土地尋找希望。
歷經十三年的努力,在學術界從培育學生能力、積累研究能量、推動論文發表、組織學術會議等一步步做起,經濟計量學會才逐漸成形。又經過十年的積累,我們終於將計量領域孕育成經濟學門的一方沃土。
臺灣的兩條路線之爭:該先改變社會,還是國家?
回顧計量領域成長經驗時,我不免聯想到高等教育發展與變革的前途。當年從戒嚴到民主化時代,對於改革臺灣曾有兩條路線之爭:社會改革路徑還是國家改革路徑?改革進程應該先社會後國家,還是先國家再社會?
前者主張先深入壯大民間社會,由下而上對國家機器與體制進行變革;後者主張先進入國家機器與體制,由上而下對社會進行變革。在解嚴前後,先國家後社會的變革路徑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於是臺灣的未來被託付在國家變革路線,也託付在中央到地方的國家機器。
經過三次政黨輪替,現在是時候思考如何改成「由下而上」推動改變
然而整個臺灣變革的框架一直被選舉綁架,以致國家變革路線陷入窠臼。近年反建制的政治運動風潮,雖高舉新政治大旗,但幾次選舉後,終究還是被吸納到國家變革路徑的老路。過往主張國家變革路徑優先的主要立論基礎就是 「快」,認為取得國家機器後,先進行國家政治變革,再由上而下進行社會變革,則相對快速有效。
經過三次政黨輪替後,我們不妨反思:由上而下的變革路徑真的比較快嗎?民間社會因此更進步也更強大嗎?如果答案為否,那麼我們,尤其是學術界與知識圈的朋友們,是否更該反思,如何回歸社會變革路徑,重新建立民間社會的力量,由下而上的推動臺灣整體變革?
如果從歷史脈絡中爬梳當下高教沉痾,我們會驚覺其中許多問題也是國家變革路線的歷史產物。當年政府的廣設大學政策,以及修憲時無厘頭的凍結了保障教科文預算的條文,都是今天高校經費困境的源頭;大學法幾經修正,反而箝制了大學自主發展與創新的動能。
參加台大校長遴選,就是我決心改變高教的起點
如今是一個快速變動的世界,臺灣競爭力的高低將取決於我們高教的成敗,所以高教必須積極回應轉型和創新的壓力。如果我們還是被動的等待國家機器由上而下領導變革,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時不我予,而高教也將無法避免停滯,乃至落後的困境。
我回臺工作迄今二十三年,多數時間都在從事學術深耕與教育樹人的工作。站在這片土地、身為其中一份子,我從未停止思索,如何可以協助臺灣脫出當前茫然尋不見未來的困境。我曾短暫於政府服務,親身經歷過行政體制所受的束縛與侷限,更加體會由上而下的變革路線為何總難以奏功。
如果回到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路線,我相信臺大是驅動高教改變,乃至臺灣社會變革,最具樞紐作用的具體場域。
參加臺大校長遴選,就是我決心改變高教,重建民間社會力量的起點。
(本文經原作者管中閔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為什麼我想從改變高教做起(一)〉。首圖來源:管中閔臉書。)
推薦閱讀:
【台大校長掛名 4 篇造假論文】台大 11 篇論文被外國人發現造假,根本是最丟臉學府
【假!這群台大人看著誠信二字笑】誠信要放在心裡,像你們這樣一天到晚掛牆壁是何居心
從論文造假看學術圈腐敗──全世界只有台灣是「底層自殺」、上級不用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