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金馬獎今年度的結果終於揭曉。在諸多得獎者裏頭,文淇以 14 歲超低齡奪下「金馬女配角」的榮耀;在她秀逸的才能背後,反映的是兩岸三地之間交流互融的結果。撇開政治不談,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金馬做為華人電影盛會所代表的微妙文化意義。

文淇在台灣出生,4 歲隨父母定居中國,14 歲就以《嘉年華》入圍金馬女主角,更以《血觀音》一劇拿下金馬女配角獎項。小小年紀,她已經達到多數人無法企及的成就。這固然有她個人的才華與運氣的緣故,也與兩岸交流頻繁數十年累積的正面效益息息相關。

開放的金馬精神,讓華人電影走向世界

多數電影製作都需仰賴大量資金,中國廣大的市場便為電影製作提供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金馬獎則是提供一個平台,讓作品與演員能夠曝光在更多的群眾之下。就拿文淇來說,如果她在台灣長大,能有同樣的可能性在 14 歲之齡分居兩部電影關?角色贏得金馬獎嗎?這個答案或許不好說,可以肯定的是,由於她在中國長大,所以更有機會尋得出演影視作品的機會。成名許久的舒淇,在侯孝賢的青睞加持之外,也當初因為《非誠勿擾》一片引發中國觀眾迴響,才將她哄抬為全球級巨星,或許也是一個參考觀察指標。

因此,當金馬獎近幾年來在受理報名與評審標準的基本精神上,選擇的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向更廣大的族群開放,這樣的做法我認為是正確的走向。這固然讓本土電影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但也引入許多活水─甚至是遭到中國禁絕的電影。像是 2015 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同》,因為過度碰觸政治議題而遭官方列為禁片,卻在金馬獎大放異彩,進而傳播至許多國家。

正是因為金馬提供了一個足夠開放的平台,我們才能注意到許多才華洋溢的中國電影工作者,也反過來讓中國不至於在崛起的同時忽視台灣。我們在政治上固然有緊繃的對峙關係,在文化上,交流卻能有效促進我們彼此理解。近年的金馬獎是個極佳典範,帶著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中國大陸,而在其他文化領域上我們或許也該借鑑這次的經驗。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封面來源:中央社。)

延伸閱讀:
被同學說弱智、被導演笑「中二」!一起認識這位 14 歲天才美少女演員:文淇
中國電影橫掃金馬獎──「全美戲院」接班人:在台灣拍電影只能賠錢,誰還敢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