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2018 年又要縣市首長大選了,雖然還有將近一年,但已經可以開始從人口變化,看出端倪。2018 大選,掌握關鍵的將是 1980 後出生的一代。在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時,這群新世代只佔 3%,如今佔比將超過 33 %。

這群 1980 是誰?他們會如何影響選情?來看看這篇前線觀察。(責任編輯:黃靖軒)

1992年,國民身分證取消「籍貫」欄。

這一年,年滿12歲、第一次領取身分證的人,是1980年出生的、民國69年次。

身分證上取消籍貫,孩子就不會好奇的問:「為什麼我的身分證上面寫四川銅梁?那是哪裡呀?跟我有什麼關係…」,引來父親或祖父,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故鄉故事,以及幾乎每個故事都省略不了的1949年如何來到台灣這島嶼。

「外省人意識」因而傳承建立。「省籍對立」的蝴蝶效應,很可能就從小小的好奇開始。

「1980」後的新興選民 ,沒有省籍意識、是網路原住民

1980年以後出生、1992年初次領身分證的人,不再有這樣的好奇,不會有故鄉故事,所以我們不妨大膽推斷:他們沒省籍意識。

同樣在1992年,台灣開始有網際網路(TANet)。

剛開始,網際網路還不普遍,功能有限,傳播停留在小圈圈。但僅僅三年之後的1995年,台大一名當時19歲的資工系學生,在宿舍裡用一台486電腦,架設螢幕黑底白字DOS的BBS,取名批踢踢。

又四年之後、1999年,台灣開始有ADSL寛頻網路那年,批踢踢已熱鬧到可以到辦「台大PTT之夜」。

1980年以後出生的這群人,至遲在 2000 年第一次投票、台灣首次政黨輪替之前,就和電腦、網際網路綁在一起。他們是「網路原住民」,在MSN、Google、無名小站、Yahoo、線上遊戲…一直到後來的Facebook、IG、Line、直播、淘寶…的世界中成長,視這些虛擬為實境,知識與資訊主要來自網際網路而不是父母、老師書本、報章雜誌,甚至,不是電視。

1980年以後出生的選民,絕大部分具備以上「無省籍意識」與「網路原住民」兩個主要特徴。

我把他們定義為「新興選民」。

除了這兩大特徵,新興選民們可能還有許多其他世代特徴,諸如:他們對「戒嚴」一無所悉,對國民黨無感,沒見識過歷史上台灣的粗暴與野蠻…相對剝奪感嚴重…不看報紙、電視…認為整型理所當然…非常國際化,小女子敢隻身到澳洲打工殺牛,一個人突發奇想從上海步行到西藏…等等,值得進一步發掘研究。這?暫且按下不表。

這裡要說的,是選舉。

第一次政黨輪替時只佔 2%「1980」,明年會佔 33%

在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時,新興選民僅僅佔公民2%左右,到了明年、2018年,已經佔約33%。

2018年,台灣總公民數估計約1,954萬人。

其中,新興選民約642萬人,約佔總公民數32.84%。預估可以開出450萬票(以70%出席率估計)。

而傳統選民,也就是候選人、選舉專家、名嘴們眼中的選民、「板塊」,大約1,312萬人,預估開出918萬票,佔總票數67.16%。

選民結構的這個重大變化,當然會使選舉結果令「老行家」們跌破眼鏡。

2014 年柯P以素人之姿、打垮國民黨在台北市的鐵板,其實就是這個改變下的選舉結果。2014年四年之後的2018年,精算結果新興選民佔三分之一,估計在 2014 年,至少也已經佔了四分之一。

新興選民的人數只會與日俱增,而傳統選民只會日益凋零。從這個「變」的常態,來看過去執迷於「恆」的選情分析,2018年的大勢所趨,其實十分明白。

新興選民愈來愈重要,並非只是台灣整體趨勢,個別縣市,情況也差不多:

以台北市來說,2018年公民數估計 224萬人,新興選民約66萬人,佔29.60%,預估開出46萬票。市民平均年齡最年輕的桃園市,2018年公民數估計169萬人,新興選民62萬人,佔36.66%,預估開出43萬票。人口流失的雲林縣,2018年公民數估計58萬人,新興選民18萬人,佔30.83%,預估開出13萬票。

這?以台北市為例,說明新興選民對選情影響。

以台北市來說,「1980 」讓國民黨失去鐵票優勢

台北市過去是一個「外省人」比例偏高(約30%)、「外省人意識」強烈的城市。如果只看傳統選民,或換一種說法,在2000年以前的選舉,這30%的外省票,大概是藍營囊中之物。國民黨在這30%鐵票基礎上,剩下70%本省票,即使只拿到3成(70%的30%=21%),也仍然有51%穩穩當選;這正好充分詮釋1998年、陳水扁尋求台北市長連任,在民意支持度持續居高的狀況下,卻敗給忸怩作態的馬英九的原因。

但到了2014年,新興選民比例加重的情況下,連勝文就失去了這個優勢,在傳統選民的120萬中,連勝文可能仍按過去30%外省鐵票+21%本省藍票規律拿了61萬票,柯P只拿59萬票,但柯P加上獨得新興選民26萬票,就變成85萬票大贏連勝文。

如果2014年新興選民開出26萬票,2018年,只會開出更多。這不但是我據以判斷2018年柯P篤定勝選連任的原因,我也因此判斷,在2018年的市議員選舉,國民黨及民進黨都將失去「保守提名保證全部當選」的優勢——如果新興選民對兩大黨失望、而願意給第三勢力小黨一些信任與溫暖。

他們沒有省籍意識、是天然台、是網路原住民──這群 1980 將撼動 2018 大選

2018年大選中舉足輕重的新興選民,就我個人觀察,我會這樣暫時做一個總結:

他們出生於1980~1998年。2018年,20~38歲。

他們基本沒有省籍意識。

他們自認為是台灣人,國家叫中華民國,認為中國是外國,但並不盡然反中,因為他們身邊,有太多長輩、同儕、都在中國工作,甚至男朋友或女朋友是中國人。

他們是「天然台」,而不是台獨前輩們想像的「天然獨」。但他們會為了周子瑜狂幹中國。

編按:這邊的天然台定義乍看之下很像華獨,作者補充說明,華獨是有明確、主動的政治企圖(獨立),天然台則只有被動的政治反應,他們當然反對中國欺負台灣,但不會主動去追求國家獨立。

他們無法想像沒有網路的世界。

他們熱衷線上遊戲,不用看電視報紙,透過社群平台與通訊軟體知道天下大事。
他們的知識來源不再是學校,而是Google。

透過網路,他們走遍全世界,與國際完全同步。

這樣的新興選民,誰才能擄獲他們的心呢?

更深一層想:他們才是未來台灣的主人,我們這些老屁股,憑什麼替他們決定未來?

(本文經專欄作者陸之駿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中岑 范姜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陸之駿專欄】鄉鎮市長官派後,從前靠「反對黨」鄉長擋下核四,現在還可能嗎?
【陸之駿專欄】一例一休爭議根源,在台灣勞資雙方都是活在工業時代的「活化石」
【陸之駿專欄】李登輝一直顛倒是非,把總統直選、台灣民主化,說成是他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