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人不愛冒險,願意接受現況』這使得台灣人成為一群努力,聽話,不會亂來的好員工,老闆可以放心的讓員工去營運公司。」
上述內容是〈台灣人的特質,讓我能在瑞士工作 〉一文提到的其中一個重點。雖然聽起來好像在說台灣人「奴性堅強」,但如果這是一個「生存」方式,或許我們該好好嘉許這件事?本文提出不一樣的職場視角,也讓大家重新認識台灣人才在國際市場的位置是什麼。
(責任編輯:何宇軒)
文/馮嘉襄
根據英國牛津經濟研究報告 “國際人才2021” 指出,台灣在開發國家中,人才外流的程度高居第一。越來越多的年輕台灣人選擇出國留學找工作,希望可以有更好的待遇以及職涯發展。我自己在臉書上數一數從學生時期到工作的朋友,大約有三成的人在海外工作或進修,大部分的人選擇美國,日本和中國。
想想當今的狀況, 我們可以討論為什麼台灣的公司吸引不到人才留下來,而後又能針對這樣的現況做些什麼。但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為什麼身邊的台灣人這麼能在海外找到工作?難道是台灣的文化,教育,社會的特點,讓畢業生能比別的亞洲國家更有競爭力嗎?
翻一翻臉書的朋友群,再想一想我自己來瑞士的故事,歸納出三點:台灣培養出了一代好相處,求安穩,關心別人的年輕人。這些人格特質再加上普遍的高等教育,是讓年輕的台灣人被外國公司願意聘用的原因。
曾被外來政權統治,學會在壓力下發展
好相處在台灣被當成一種美德。年輕的台灣人喜歡”不做作“ “真誠” 的政治家或藝人。台北市長柯文哲,一位沒有政治背景的醫生,說明了這個潮流。柯文哲說話直接而實在,贏得了台灣年輕人的支持。
為什麼台灣人這麼重視 “好相處”?這有可能跟台灣島嶼的歷史有關。台灣島嶼被西班牙,荷蘭,日本,美國,中國先後影響。在外來政權的影響下,台灣的人民學會如何在壓力下發展。另外,也有可能是島嶼上緊密的社群,讓每個人都需要跟別人保持良好的關係。畢竟,台灣是一個小島,人們很容易就互相認識彼此。我自己就常在臉書上發現,跟完全不認識的人有好幾個共同好友。
在念MBA時,我被班上同學認定為“每天都穿著很休閒的人”。跟其他的亞洲同學比起來,我就是不愛穿得很正式。連系主任都常在有重要來賓到學校演講時,提醒我要穿正式一點。但對我來說,一個人穿什麼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價值。
因為天性隨和溫順,我發現自己比外國同事更能平靜的面對火爆的爭論。面試現在的工作時,我被要求要模擬跟客戶爭論,巧妙的給予醫生反面的意見。大而化之的個性讓我的履歷加分,特別在醫療業,需要跟醫生平靜,並且知所進退的討論議題。
在每天的工作中,我注意到自己因為被認定成好相處的人,同事很容易卸下他們的心防。在工作中,我常會開自己的玩笑,而且不會希望得到別人的欽佩。因此,同事們更願意跟我分享他們所知,並且支持我的想法。
台灣人不愛冒險,願意接受現況
一般來說,台灣人不喜歡冒險,而且更珍惜他們所擁有的。在一個美國的經濟研究中,台灣在其他23個國家中,是風險規避係數最高的國家。這意味著當我們賺錢時,喜歡把盈餘存起來,而不願意再拿出來投資。
這一個特性反映在日常的家庭與工作中。在家裡,家長教育小孩貪心是不對的,應該要珍惜所擁有的。在職場上,員工們被指導要小心行事為上。台灣的企業通常會選擇把資金投資在擴廠和增進產能的專案,而不願投注在冒險的長期投資或研發專案。
這種見好就收的個性,代表台灣人對於自己的能力採保守的態度,不會去吹噓自己的能力。同時,這種規避風險的個性,使得台灣人很願意去接受現況,不會去爭取額外的利益。這使得台灣人成為一群努力,聽話,不會亂來的好員工,老闆可以放心的讓員工去營運公司。
當我自己在瑞士工作,也注意到這個很“奴性”的觀念,還是伴隨著我。舉例來說,當老闆提出要求時,我會很理所當然的想要盡力的達到要求,但歐洲同事們對於老闆的要求,第一個想法是跟老闆理論。有時候,我不禁覺得,歐洲同事們是不是享受跟老闆理論的過程?
層層社會安全網,讓台灣人願意助人
一般來說,台灣人比其他先進國家更關心別人。根據世界捐贈指數2016的研究,台灣人比一些歐洲以及亞洲的已開發國家更願意捐獻。另外一項國際外派人士的調查,台灣被評選為對外派人士最友善的國家,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外派人士考慮永久居住台灣。
為什麼台灣人對外人這麼友善?我猜有兩個原因:安全感跟認同感。台灣的社會由好幾層安全網組成:便宜又高品質的全民健保,緊密的社群關係,高所得儲蓄比率和低犯罪率。這樣的層層保護下,台灣的年輕人發展出對陌生人沒有戒心,而很願意給予或尋求幫助。另外一個原因,是台灣在國際上不被承認為一個國家,因此島嶼上的人民很希望獲得國際上的認同。當我們拿出最友善的一面,目的不是為了要外國人欽佩,而是希望我們能被外國人喜歡的時候,就更容易達到成效了。
這樣的個性轉移到了海外工作,我發現自己常常成為團隊中的協調者。台灣人喜歡把人們拉在一起,不辭辛苦的居中跑腿,讓大家討論棘手的議題。當團隊中出現爭論時,我通常會自願組織大家來開會,協調爭端。在台灣話裡面,我們還創了一個專用字 “喬”,可見台灣人多愛協調事情。
我相信在未來幾年,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會選擇出國工作,這不僅是因為年輕人尋求更國際的職涯發展,台灣人“好相處” “求安穩” “關心別人” 的特質也吸引了外國公司的聘用。長期來說,這不一定對台灣是壞事,當台灣的傳統公司難以吸引人才,會逼迫傳統公司轉型或倒閉。新型的公司和新的法規會出現,伴隨著中年回流的台灣人,帶回他們在海外的經驗。這就像在海裡的衝浪客都知道,永遠不要想要對抗海浪,而應該順著浪頭滑水,站上下一個迎面而來的浪頭。
(本文經原作者 馮嘉襄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作者為現居瑞士巴塞爾工作的台灣人,經營部落格ES view;原文標題為 〈台灣人的特質,讓我能在瑞士工作 〉 。首圖來源:VV Nincic)
推薦閱讀:
慣老闆我呸!台灣人在國外服務業的工作心得:不超時、不強迫、不血汗
在亞洲工作像活在地獄!為何台韓留學生寧可留在高物價的法國,也不想回家工作?
外國人才未必搶工作!世界最強的都是移民城市,為什麼我們要阻擋外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