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

你,滑過雪嗎?從熱愛一件事到建校,用想像的就可見其困難與艱辛。陳明秀,在一個波蘭媽媽和台灣爸爸的生長家庭長大,自由而勇敢的她,走出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責任編輯:余如婕)

以下摘錄自《我20歲,在日本開滑雪學校》:

14歲時拍了第一部短片

〈滑出自己的夢〉是我第一次擔任攝影和剪接。陳爸在《公視之友》月刊上看到「第五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小導演大夢想」的徵片廣告,但是參賽資格需要有一個團隊,所以我找了兩個自學的朋友張恬欣和張又心一起組隊參賽。

陳爸擔任我們所謂的老師,代表我們去參加公視(公共電視)舉辦的第五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小導演大夢想工作坊」影像創作入門研習,教老師如何指導學生拍片。然後,公視安排了一位監製幫我們,他是公視的導演謝禮安。在企劃、拍攝和剪輯的過程中,謝導演幫了我們非常多的忙,接著就是正式開始拍片了。

我們三位自學生合作寫了一個短片的企劃案。這個企劃後來拍成了10分鐘的紀錄片〈滑出自己的夢〉,內容是講在台灣的花式滑冰選手,即使是為了出國比賽,還是只能用冰場對公眾開放的時段練習,不但很危險而且效果極差。

雖然出國比賽的成績也不能用來升學加分,但選手還是積極投入,因為比賽為的不是分數,而是要不斷自我挑戰。拍片過程很有趣,也學到很多,譬如:如何進行訪問、收音、打光、聯絡受訪者等。

我觀察到學生拍的影片最大的問題都在收音,所以我還特地買了一支專業的指向性麥克風。拍完之後,我們還要學習專業的影音編輯軟體(Edius),並要耗時耗力地剪輯,自己配上旁白之後,把受訪者的談話內容聽打成逐字稿,再後製成字幕。製作過程雖然辛苦,但也讓我在14歲時就有完整的影像製作經驗。

後來〈滑出自己的夢〉也入圍了2012年第五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在YouTube上面累積超過3萬次點閱。

現在回想起來,2011~2012年,我做了好多事,五月底開始參加兒童影展活動,七月去亮相館實習,八月去泰國參加滑冰比賽,2011年底終於將影片剪輯完成送去參賽。同時又準備要飛去加拿大訓練滑雪及考滑雪教練執照。這一連串的事情都不在我的自學計畫書裡面,也沒有人預期會發生,真的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因為那年暑假我媽媽不在台灣,陳爸就引導著我跑來跑去做東做西,探索及發展我的興趣,於是有了這些意外的成果。

我熱愛滑雪,不喜歡競爭

11歲那年冬季,我參加了中華民國滑雪滑草協會的滑雪訓練營。經過一連串的體能訓練和淘汰後,我和五位國小高年級的小朋友一起飛到日本長野縣野澤溫泉雪場受訓。

一個禮拜五天,全天都在同一個雪道上反覆練習穿旗門。對一群習慣一個雪季滑頂多只滑5、6天的雪的小朋友來說,這麼拚命的反覆練習,真的是在挑戰我們的極限,吃午餐的時候大家經常都累到睡著。

白天練習完後,晚上又得跟當地的日本小學生一起練滑雪,但日本小選手的速度至少比我們快一倍。雪場的日夜溫差很大,拚命衝下山穿旗門時,身體好不容易暖了起來,但一坐上纜車就覺得又冷又累,常會累得在纜車上睡著。

我從小就很討厭一直做重複的事,不管是練鋼琴還是練花式滑冰,在長野受訓這一個月下來,我清楚知道雖然我熱愛滑雪,但我無法承受競速滑雪選手的訓練過程。

快轉到我13歲那年,我們在日本包下一間已經歇業的民宿住了一個月,一如既往,我們請妙高雪地運動學校安排教練,這次他們給我一位英文說得很流利的日本教練矢野心平(Shimpei Yano)。心平教練是東京弦樂團的小提琴手,從小就是高山滑雪選手,滑雪起來很拚,肩膀還因此脫臼過三次。

有一天他問我在滑雪技術方面想要往哪個方向發展,我說我對花式滑雪有興趣,想學如何正確跳跳台。因為他的專業是競速,於是當晚他就打電話給他一位專精教花式滑雪教練的朋友,詢問花式滑雪的教學技巧。

心平教練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為了我的興趣不惜花費額外的時間和精力的認真態度,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對我之後當滑雪教練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影響。我爸媽在回台灣前跟心平教練討論,接下來如果我不當競速選手,可以往哪個方向發展?最後討論到考滑雪指導員執照的可能性,他就介紹了他自己在加拿大魁北克的考官給我們。

與不同的教練學習滑雪和相處時,我會觀察每位教練的教法和他們對待學員的態度。一個好教練在教學的時候,除了能看得出學員動作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改變以外,更需要知道如何解釋動作可以讓學員聽得懂,還要針對學員的年齡和運動經驗來調整課程內容。

比如,面對運動經驗不多或年紀比較大學員,我就會慢慢來,一步一步的教他們新動作。如果學員有一些其他相關的運動經驗,如衝浪和滑snowboard都有用到腳跟和腳趾的動作、滑 ski 和滑冰一樣有換刃的動作,我就會用學員過去的經驗來解釋相關的滑雪動作。

(本文摘錄經 青鳥書店 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