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一支蝴蝶在巴西拍翅,可能導致美國的一場龍捲風。誰也不知道,三年前的那場學運居然就這麼影響了兩岸三地無數人的命運。在中國極權專政的陰影下,趙思樂用她的筆帶我們從女性的視角,看見中國近 15 年來的 5 條抗爭路線如何從興起蓬勃到被維穩、被打擊。處在民主自由的台灣看她們的征途,敬佩之餘也備感擔憂。

趙思樂年僅 27 歲,她筆下給人的感覺卻有超出這個歲數的歷練。她生在廣州,從小能夠接受來自香港、台灣的資訊,讓她曾經以為這世界是自由的;等她到了南京念大學,才見識到那個更中國的中國。當 2011 年中國社運一個個遭受打擊,發覺年輕人在中國公共領域上看不到未來的她,開始思考年輕人還有什麼可以創造未來。為此,她拿起筆記錄著那些維權人士的故事─特別是女性的故事,也試圖為自己找一個答案。

到了 2014 年,太陽花學運爆發。這場運動啟發了後續的佔中運動,也挑動共產黨最敏感的神經。於是,中國政府開始鐵腕打壓 NGO 與維權人士,趙思樂也從紀錄者變成了當事人。她的前夫,NGO工作者柳建樹在 2014 年遭到中國警方拘留,令她步上了迢迢的救夫之旅。

趙思樂想要高調抗爭,用輿論施壓救夫,婆家卻想低調處理此事;兩相矛盾之下,再加上外界不斷質疑她想藉著救夫搏取名聲,最終趙思樂僅能以離婚為此事收場。很熟悉的故事吧?她的故事就跟李明哲之妻李淨瑜幾乎如出一轍。

趙思樂今天在《蔻蔻早餐》受訪時也說到,中國政府善於用黑臉白臉手段,引誘維權人士家屬低調處理。實際上,在中國這個成熟的系統化極權體制下,哪些人會被關押早已是最高層拍板定案的事,根本不存在中央與地方的拉鋸空間。反倒是高聲抗爭,才能施壓,才能讓維權人士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有了這些經歷,她更加努力地將被中國政府所打壓的美好人性展現出來。無論是知識分子、維權律師、NGO 工作者、草根行動者或是互聯網運動,儘管民間抗爭起起落落,中國仍有許多人在為更自由的明天而奮鬥。當 19 大之後習近平成為了更加權大勢大的領袖,她們的征途肯定倍加坎坷,但至少她們的故事能留在我們的心中。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周玉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