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
一天三餐當中,我們真正清楚自己吃下肚裡的食物嗎?從日本開始東北食通信,到台灣出現的米通信刊物,皆是對食材關懷及反思。刊物的字裏行間,團隊們帶領讀者參與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找尋我們對於食物和農民的反饋及尊重。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王翊飛
附食材情報誌《東北食通信》
「想守護優美的田園風景,充滿多樣性的文化。「做的人」和「吃的人」連結在一起,誕生的新興社群,是解決這個國家的糧食問題的關鍵」,高橋博之先生於 2013 年創辦《東北食通信》創刊號,刊物送達時會附上隨書的新鮮食材。
希望藉由連結「生產的人」和「吃的人」的社群服務,在品嘗新鮮食材的同時更體驗了生產著的故事點滴,構築不僅是閱讀刊物的同時能夠享用食物,並提供生產者和讀者溝通互動的臉書社群,彼此回饋感謝與建議的互動平台。
食通信聯盟・台灣開拓聯絡人簡嘉穎提到,食通信的推行,是因為發現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不同的課題,希望藉由此刊物傳達生產者的人生觀、農山村的歷史文化及飲食教育,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隨著讀者與響應者的增加,「日本食通信聯盟」成立後至目前共有 38 個食通信、總計 41 個加盟團體,聚集力量發揮社會影響力。
由於有品質、有故事的生產者多為中小規模,各地區的食通信都有會員人數上的限制,除了基本共通部分,事業型態完全由各地方自由決定的方式,發展出各地特色不同、小而多元的地區食通信,並且積極將食通信拓展至亞洲其他國家,成為了台灣食通信的主要動力。
台灣食通信的始動者們
食通信台灣發起人楊璨如原是從事環境工程的規劃師,對於農業生產方面本是一竅不通,在看了《食鮮限時批》一書中詳細介紹高橋博之先生創辦東北食通信後推向全國的歷程,讓完全不懂農業的璨如深受感動,「人的流失是影響一個地域上文化參與及永續性非常大的因素,我是希望把日本這樣的感動、凝聚力跟影響力,有沒有辦法在台灣發酵,然後也有人願意這樣做。」
起初璨如個人私心買了 150 本書、100 套雜誌在活動中分享給台灣讀者,並成為全台灣書與刊物庫存量最多的人,不懂日文的璨如透過親友翻譯往返了二十多封信件後,高橋先生終於答應來台討論在台推動食通信的可能性,秉持著開放態度的日方也提出建議,試著跟拍生產者的生活節奏,從中挖掘生產者的哲學觀。
在拜訪了許多前輩並請教台灣農業的相關議題後,於今年開始尋找各地始動者凝聚創刊共識,一邊繼續學習摸索農業領域,走訪至今在台灣各地累積了許多夥伴。
如南部的《旅人食通信》、東部的南澳工作室及中台灣食通信等,一同商討台灣食通信如何成長茁壯。對璨如來說,因理解而感動,進而支持行動,是共同的社會行為。
在與生產者的互動中,能夠加深人與大地之間的關係,理解並建構消費者對土地的認知,而人與人的疏離感也許可以從家庭關係著手,這些面向都能夠藉由「吃」做到縫合與修復,由這樣的架構去看台灣的食通信,思考台灣因熱情引動而行動的食通信適合的方向。

米通信刊物所搭配的食材
吃飯的本事《米通信》
「想知道台灣的米的樣貌、價值、風景在哪裡」,《米通信》的創辦人顧瑋清楚地敘述了這本刊物的出發點,看似單純的問題其實大的不得了,米是我們的主食,是最基本的東西,雖然是一餐中最重要的位置卻經常不被認真看待。
顧瑋經過日本及義大利的米食餐訪,發現各國對於米的喜好有所不同,由於多國殖民影響,台灣對於米的偏好可能不如日義兩國那麼單一,不同於日本追求米的晶瑩剔透,台灣更偏好香氣飽滿的米,而義大利的燉飯米則希望耐燉煮完全捨棄了 Q 彈的特性。
對顧瑋來說什麼是好,她引用慢食三大理念中對於「好」的詮釋:「好」指的是味覺加上知識的認定,並根據當地文化來判斷食物「相對的好」,藉此尊重不同文化、保存多樣性。
曾任食物編輯的馮忠恬以不同的角色探討從產地到餐桌的每個細節,希望藉由《米通信》深入各地的產區,在每個地方標誌出不同的米種特色與文化,去探索台灣的米觀點。
創刊之後很多人問起《米通信》和《食通信》的差別之處,《米通信》以食材米為主,希望能夠將所見所聞帶回讀者的餐桌上,一季一刊一地方探索台灣各地,呈現生活感的視覺,「以米與地方食,理解一個地方」。
不先預設想法,在親臨現場向產地學習後提出問題探討,隨刊物附贈不同「品種」的米種之外,還會附上各產區的飯友的加工製品,使讀者有機會能在家裡烹煮產地的地方食,若不擅下廚也可以至米通信的食堂《泔米食堂》品嘗當期米食。
「治世先治食,要改變世界是要從改變食物開始」,是高橋先生創辦東北食通信的核心理念。《食通信》與《米通信》的出現,儘管視覺風格以及定位有所不同,卻同時地拉近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在品嘗食物的同時,也品嘗生產者的人生故事,最後親口向生產者說聲「好好吃,謝謝招待!」

活動與談人食通信台灣發起人楊璨如、《米通信》創辦人顧瑋、《米通信》主編馮忠恬
(本文摘錄經 青鳥書店 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農作物影響愛情】心理學家證實:吃米的地方離婚率比吃小麥低 50%
台灣稻米曾名揚東亞!天皇都指名要吃,日治時期台灣米強到連日本米商喊不要
【農作物比農民健康】沒有勞、健檢,台灣農夫頂著全身病痛種田餵飽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