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閱讀這篇文章】

裝潢是呈現一間店的整體調性,更透露著店主人的個性風格。不管是光線、設計、擺設和陳列,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細節。唯有細心地維護與堅持,才能將一間店的態度傳達給每一位客人。(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黃薇庭

「空間是一個容器,裝的是生活。」作家蔡穎卿在《空間劇場》一書中曾如此比喻,眾多風格小店林立,相較大型商業空間,更著重其獨特性、整體氛圍的形塑及強調店主品味巧思的設計,間接影響著消費者對於生活風格的展現,採訪店家多年經驗的總編輯張麗寶於漂亮家居發行《設計師不傳的私房秘技:風格小店空間設計500》期間,和讀者分享小店中能成功吸引消費者的元素和設計。

藏於建築物本身的低調隱性

對消費者而言,最顯見地即是建築外觀。小店通常不需要斗大招牌、閃爍的霓虹燈而被看見,反而需要凸顯「低調卻引人注意」的特點,總編輯舉例青鳥書店即是建築物本身結構特殊,但位於二樓具隱密性,進而勾起消費者的好奇心,另位於金山北海岸的靠北過日子,老房子搭配鮮藍色牆面和綠色植栽,開車經過濱海公路上顯而易見,自然地融合地緣環境成為會說故事、有故事感的建築。

對於建築外觀,若是沒有好的條件找到有趣的建築,運用材質特殊、具設計感的招牌,或善用活動立牌行銷同樣可達為小店吸睛的視覺強度。

無壓迫的櫃檯和陳列,讓購物更輕鬆

良好動線設計及無壓迫感的結帳櫃檯,使消費者更能夠自在購物。設計結帳櫃檯時,總編輯建議需距牆面 75-120 公分,保留讓兩位店員通過的活動走道,善用畸零地做大使用坪效、將結帳櫃檯放置在空間的中後段,避免在消費過程中感到壓力;若同時具備展示櫃及結帳檯面的功能,可放置主打或熱銷商品增加結帳率,如:直物生活文具、A Design & Life Project 都是好的例子。

複合式空間經營是近幾年的趨勢,在餐飲結合選物的空間,應思考如何陳設商品,善用層架及道具堆疊出高低的層次感、使用「實境陳列」讓商品更具實用性且更有溫度。無論吊掛、平鋪、疊放等方式展現出商品特性,選擇「適性」陳列,讓商品更亮眼。

明確的氛圍營造,找出同好者

掌握了建築物本身空間設計及商品特性,明確的氛圍營造更能傳達出店主的生活品味和理念,吸引到相同愛好的族群。近幾年自然綠意也是最佳的幕後推手,舉例青鳥書店以懸吊乾燥花作為視覺陳列,呈現「碩大便是美」的效果,許多店家也會使用植生牆和綠色植栽,讓空間變得更具生活感、更柔軟得多。

在重慶擁有十多間獨立咖啡館的負責人王森曾和總編輯說「當進來的人願意主動幫你拍照打卡,這家店就成功一半。」在數位化消費型態中,拍照打卡的行為具有擴散效應,除創業的基本核心價值,透過「設計」讓別人一眼就注意到你,就是所謂的「消費升級」,在適當的情境下,消費者享受的可能已經不是購物這件事情,而是「氛圍」,並於空間中帶出自我嚮往的生活樣貌。

(本文摘錄經 青鳥書店 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你可能也想看這些文章

美感養成應是自然而然,但為什麼台灣沒有足夠的設計思維幫助下一代培養?
日本「簡約美學」讓全世界都瘋狂,這種獨特的美感究竟怎麼養成的?
台南林百貨用歷史見證「中華民國美學」——看台灣日治時期的美感,如何在 70 年後被破壞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