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猶太詩人布羅茨基曾說:「文學有權干預國家事務,直到國家停止干預文學事務」,從而彰顯出文學刺破現實的力量。然而,要是文學家自甘墮落呢?台北市文化局長鍾永豐是一位優秀的創作人,綜觀他近來的種種表現,卻是令人失望透頂。或許在他落得晚節不保的下場前,辭去官場職務,會是他遭到文壇撻伐的當下最好的選擇。

身為創作者,鍾永豐寫詞、寫詩,寫下這片土地的風采。在 1990 年代的美濃反水庫運動中,鍾永豐的身影與聲音總是在社運中不斷出現,更化為創作收錄在曾獲金曲獎最佳流行樂團的《交工樂隊》的專輯中。站在民間,鍾永豐的風骨與文采總是令人讚賞:然而,當他進入政府體制,特別是柯文哲團隊,立場卻頓時顛倒。

作家李志銘便批,過去鍾永豐在講台上夸夸而言,大談對音樂、政治與社會現象的反思,他如今卻淪為市府傀儡,空坐「文化局長」的位置。而對鍾永豐說重話的不只李志銘一人。立委管碧玲也曾私下向我透露,鍾永豐是客家文化界的重要人士──語氣之中帶著些許的感慨。

自鍾永豐上任的這一年來,新聞事件少有他的版面;直到台大濺血事件,這位「神隱」局長才好不容易回到媒體面前。尸位素餐之餘,鍾永豐對兩岸交流倒是相當熱情。文化局協辦《中國新歌聲》,節目未上演便已引起譁然。然而,柯文哲直到活動前兩日才知道這活動,怎麼這時候文化局就變得這麼積極主動?

不僅如此,鍾永豐在當文化局長也不忘自己身為創作人的「本分」,在中國推出新書。他記得這麼多東西,怎麼就沒記得要避嫌呢?連這樣基本的利益衝突都無法迴避,文壇政界許多人士都為他的轉變感到錯愕與惋惜

或許人一旦沾染上權力,墮落也就是難免的事。到眼下這個地步,鍾永豐自請離職,免得把自己一生累積的聲望賠進去,是最好的選擇了。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