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挑選這本書:《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政治最可怕的是,我們似乎習慣政治人物說謊、不擇手段、毫無良知,明明從 318 學運後就該了解「政治是一場公民參與」,但台灣目前的課綱還停留在刻板教學,談起政治許多大人還是以「政治歸政治,XX 歸 XX」教導小孩,導致台灣人對政治的認知很片面。
反觀德國的教育,除了語文數理外,公民課程也佔了相當程度的比例,《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就是從人權、政治、哲學三方面下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教孩子思辨,如果你想重新認識政治、想知道德國教育、想找出一套教小孩政治的方式,不妨一起讀讀這本書!
(責任編輯:余如婕)
假設你是德國的小朋友,而你們班上要投票決定班級旅遊的目的地:去慕尼黑,還是柏林?其實你真正想去的地方是巴伐利亞(慕尼黑是巴伐利亞邦的首府)你的朋友瑪莉覺得那是太俗氣的觀光地區。
投票的情況看起來非常緊張,兩邊的支持人數差不多,於是瑪麗威脅你:「如果你不投給柏林,我們的友誼就到此為止了!」
黨團紀律——良知要多少才不算太多?
從你們朋友的小圈圈、家庭和班級等各式的團體中可以體會到一件事:只要是有幾個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就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意見。在一個政黨裡也是如此:對於大原則,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對於細節就不是如此。民主因此才顯得生氣蓬勃。
但是,如果某個黨團裡有些人自行其是的話,會有什麼問題呢?這樣的話,每次表決都會讓人心驚膽跳。因此,黨團可以動用所謂的黨團紀律(Fraktionsdisziplin),也就是每位黨團成員的行動都應該一致的意思。
「德國聯邦議會議員為全體人民之代表,不受命令與訓令之拘束,只服從其良心。」——《基本法》第38條
就憲法的角度來說,這是個棘手的議題。因為根據憲法,議員只需要受到良知的約束。所以有人這樣批評:這些議員在黨團門口就把良知交出去了。
所幸這很少會牽涉到真正的良知問題。就德國的情況來說,如果要表決的問題真的涉及良知,通常會特意解除黨團紀律。例如,約莫 20 年前,聯邦眾議院曾必須表決德國是否該派兵馬其頓,以阻止當地內戰。
儘管如此,議員們對於是否聽從自己的良知仍會三思而後行:誰若是一再地於表決時違反黨團紀律,他在黨內的事業也就提前結束了。最壞的情況是,下次選舉時他不會再被提名為候選人。
兒童掌權!小朋友能做些什麼?
任何人,包括父母和老師,都不可以打小朋友耳光。
這得感謝《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N-Kinderrechtskonvention)。透過公約的 54 項條文,聯合國清楚寫出兒童的權利。所有國家都應該藉由法律來確保這些權利。
兒童是社會裡最脆弱的成員,因此對於兒童的照顧是人權的一部分。聯合國在 1990 年的《兒童權利公約》對此有更明確的解釋。最重要的權利包括:平等權與平等的對 待、健康的成長、非暴力的教育方式(因此體罰是被禁止的)、雙親的照顧(兒童享有經常和他們相處的權利),以及獲得愛和諒解的權利。
除此之外,還可以要求得到足夠的飲食、住所、醫療照顧、教育、自由表達意見及資訊。在戰爭和逃難時,應該受到特別的保護,同時享有免於遭受殘暴行為、疏於照顧以及剝削利用(例如童工)的保護。目前有 196 個國家簽署這份《兒童權利公約》。
在德國聯邦眾議院之中,人們也會傾聽並理解兒童的需求,因此特別設置了兒童事務委員會(Kinderkommission)。
每個黨團都有自己的兒童專員(Kinderbeauftragte)。由於單獨個人難以發揮力量,每個黨團的兒童專員便集合成一個團體。每次選舉後都會有新的兒童委員會。
兒童委員會裡的議員會檢查法案是否對兒童友善,或是推動與兒童有關的法案。儘管如此,每位議員必須先行說服自家黨團以爭取支持,但這往往並不容易。
通常其他類型的行動比較容易引起注意:例如,兒童服飾的製造商必須停止販賣附有頸繩的童裝。許多穿著連帽夾克的兒童意外被衣服的頸繩勒死,此後兒童委員會便提出了相關的法案。
可是兒童也可以有自己的聲音!
在德國,許多城市和鄉鎮裡有兒童和青少年的團體,在那裡他們可以親自訴說自己遇到的困難,或是指出哪些事情有哪些更好的做法。這類團體稱為兒童和青少年廣場、兒童國會或是青年理事會。
當然這些並不是民主方式選出的「正牌」議會,不能代表所有的兒童。並非每個孩子都喜歡投入政治活動,也還沒有選舉權。會參與這類「議會」的,多半是在兒童組織與團體裡活躍的青少年。
就國家層面來看,《自然》雜誌在 1991 年首次召開了兒童自然高峰會(Natur-Kindergipfel),而從 2000 年起,這個活動由自然保護青年團(Naturschutzjugend)所主導。每隔兩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兒童在不同的城市裡聚會一次,向政治人物訴說關心的議題與具體的想法,其中不僅限於環境保護議題。有位聯邦總理也曾出席過兒童自然高峰會。
2002 年,在紐約舉辦了聯合國世界兒童高峰會(UN-Weltkindergipfel),儘管青少年不能在那裡發言,但至少他們可以去旁聽。各國元首和政府首長在那裡聚會,以回顧和檢討關於兒童權利的狀況。
住在德國的小朋友可以直接與德國聯邦眾議院的兒童委員會聯絡!
關於德國的兒童國會,他們的工作以及其他的自發性組織,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大量的相關資訊。例如 www.kindergipfel.de 或 www.kinder-sache.de。也可以寫信到:德國兒童救濟機構獲取相關資訊。
而台灣的立法院中設有「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審查的範圍包括兒童福利的事務。這些與兒童福利有關的機構,可於衛生福利部網站上查詢相關資源。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由 麥田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Shenandoah National Park,CC liscened。)
你可能也想知道德國人怎麼教小孩
台灣需要打破「大學迷思」──德國從小學就讓學生「分流」,選擇繼續唸中學或職業學校
學習德國:台灣技職教育連半套都做不好,怎能教出好人才?
16 歲我還在受填鴨式教育,為什麼他可以在德國追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