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你需要閱讀這篇文章】

信仰是人們重要的精神支柱,當你有了信仰,力量便油然而生。詩人任明信所發起的「澤下之雷」計畫,首月主題即是「信仰」,他說這兩個字,同時是相信,也是仰望。以閱讀分享,將挑選喜愛的詩歌、文本和思想作品來。除此外更以身體引導,近似奧修靜心和蘇菲旋舞,將以自由舞蹈引領各位。

(責任編輯:余如婕)

以下摘錄自《神話的力量》:

導論/莫比爾(Bill Moyers)

喬瑟夫.坎伯死後的幾個星期裡,我不論走到那兒都會想起他。

從時代廣場的地下鐵車站走出來,我不由得感到擁擠人潮散發出令人窒息的壓力。我自己在心底笑了笑,忽然想起坎伯曾在這裡經驗到的個意象:「最新輪迴轉世的伊底帕斯(Oedipus),是接續上演的美女與野獸羅曼史。他正站在四十二街與第五大道的街角,等待著交通號誌的變換。

在休斯頓(John Huston)依喬哀思(James Joyce)原著改編的最後一部電影「死者」(The Dead)的預演會上,我又想起坎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乃是了解《芬尼格.威克》(Finne gans Wake)一書的關鍵。喬哀思認為人類苦難中有所謂的「最大與恆常的苦難」,坎伯把這看成是古典神話學中的基本主題。他說:「造成所有苦難的原因,就是生命必然會死去這個事實。假如生命被肯定,死亡便無法被否定。」

有一次當我們正在討論苦難這個主題,他先後提到喬哀思與伊鳩札留客(Igjugarjuk)。「誰是伊鳩札留客?」我問。幾乎不可能正確發出這個名字的音來。坎伯回答說:「哦!他是加拿大北部一個愛斯基摩部落的巫師。他曾經告訴過歐洲的訪客:『生命遠非人智所及,它由偉大的孤寂中誕生,而只有從苦難中才能觸及。困厄與苦難才能使心眼打開,看到那不為他人所知的一切。』」

我說:「當然,伊鳩札留客。」

喬並不在意我對文化的無知。我們這時已不再步行。他的眼睛突然一亮的對我說:「你能想像一個與喬哀思、伊鳩札留客坐在火堆旁,談天說地的漫漫長夜會是怎樣的光景嗎?哇!我想要在一旁聆聽。」

坎伯正好在甘迺迪總統被暗殺二十四週年紀念日之前逝世。他曾經在我倆第一次會面之前的幾年,以神話的概念討論過這個悲劇。現在當這個令人哀傷的記憶再度到來,我坐著與我成年的孩子們談論到坎伯對這個悲劇的看法。他把肅穆的甘迺迪總統的喪禮描述成:「對一個社會作出最高宗教儀式的示範」,把深植在人類需要中的神話主題激發出來。「這是一個把社會最必要的精神,儀式化了的場合。」

坎伯這樣寫下。總統被公然暗殺,「代表了我們這個活生生的有機社會,在精力最充沛的時刻,被奪走了生命。所以需要一個補償性的宗教儀式,以重新建立團結一致的感覺。美國是個大國,但在這四天國葬禮儀中,我們成為一個一致的社會;大家同時以相同的方式,共同參與一個具象徵意義的事件。」

他說:「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承平時期而有一種身為整個國家社會一份子的歸屬感。這是藉由大家一致參與一項深具意義的宗教儀式而來的。」

我記得另一件事。是我們的一位同事被他朋友問到有關我們與坎伯合作的事。「為什麼你們需要神話?」她提出熟悉的現代論調,也就是「所有這些希臘的神與事」和人類今天的處境毫無關聯。她不知道,也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那些「事物」的殘餘,就像考古現場的陶瓷器碎片一樣,填滿了我們內在信仰系統的圍牆。然而因為我們是一有機物,所以那些「事物」都以能量的形式存在。

儀式則可以引發它。讓我們看看法官在我們社會的地位,坎伯是以神話而非社會學的概念來看待。假如法官只是個社會角色,那麼他可以只穿一套灰西裝而不是象徵權威的黑袍到法庭。因為支撐權威感的法律不僅僅只是一種強制,所以法官的權力必須儀式化、神話化。坎伯說:「所以今日生活的許多部份,從宗教、戰爭到愛與死亡,都必須如此。」

坎伯過世後,我在上班途中的某個清晨,停在附近一家錄影帶店門口,觀賞電視櫥窗中放映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劇情片斷。我站在那兒想到我與坎伯在加州喬治.盧卡斯的「天行者山莊」中,共同觀賞此片的情景。盧卡斯與坎伯在該部電影製作後變成好朋友,因為盧卡斯知道該片的製作受到坎伯的影響極深,所以盧卡斯便邀請坎伯觀看「星際大戰」的三部曲。坎伯對古代神話中的主題、意旨,能以強而有力的當代意象展現在大螢幕上,而感到高興。在該次造訪中,由於對劇中人路克的歷盡危難與英雄事蹟感到欣悅,喬在談到盧卡斯如何「把最新而有力的變化放入」古典英雄故事中時,愈發興奮雀躍。

「那是什麼變化?」我問。

「那是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說的,而盧卡斯卻以現代語言來加以表示。也就是傳達科技將無法解救我們的訊息。我們的電腦、工具、機器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仰賴我們的直覺、我們真實的存在。」

「這是不是違反了理性呢?」我問。「我們難道不是已經從理性急急忙忙的撤出了嗎?」

「那不是英雄冒險的重點所在。它並不否定理性。相反的,藉由克服黑暗的感情,英雄象徵了我們對內在非理性破壞作用的控制。在其他幾個場合,坎伯也表示過,他對我們不能「承認人性本具的食色本能」而感到可悲。這裡他所描述的英雄冒險過程,並不是英勇的行為,而是一個自我發現的生活。「當路克發現形成他面對命運的內在性格淵源時,他變得再理性不過。」

諷刺的是,對坎伯而言,英雄冒險過程的終結,並不是誇大英雄這個角色的。他在一場演說中提到:「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和所經驗的人物或力量劃上等號。」印度渴求解放的瑜珈大師,把自己化在光中而不再回到這個世界。但是意欲服務他人者,是不會如此逃避的。

這個旅程的終極目標既非解放也非極樂,而是服務他人的智慧與力量。他說:「名人與英雄的眾多差別之一是,名人只為自己而活,但英雄是要解救社會。」

神話的力量 THE POWER OF MYTH
作者: 喬瑟夫.坎伯
原文作者:Joseph Campbell
譯者:朱侃如
出版社:立緒

【BO活動精選】

【澤下之雷】閱讀分享會(青鳥台北首場)—— 談喬瑟夫坎伯的《神話》

《易經》中有一卦,名為「隨」,上卦為澤,下卦為雷,又名「澤雷隨」。沉靜中有能動,是在休養中累積能量的狀態。以此為名策劃講座沙龍,想將過去動搖過自己生命的文本和藝術向眾人分享,同時也保持移動,持續在生活中創作。
自己在計畫中規劃了八個主題,選定了八個縣市來停駐,第一站是台北,主題是「信仰」。

日期:10/7(六)
時間:19:00-21:00 / 18:30 開放入場
地點:青鳥書店(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玻璃屋二樓)
主講:任明信(詩人、作者)
報名:填寫報名表單,並於活動當天現場繳交$NT150 入場費

(本文摘錄經 立緒出版社 同意授權 青鳥書店 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推薦書名為《神話的力量 THE POWER OF MYTH》。)